走出沟通的迷雾

    第一次,他发现要把国文学好,是件很困难的事

 

    这次同行出游的朋友几乎都是情侣,一对一对往前走,也不知道是朋友们有意凑合,还是他和她的脚步很有默契地放慢,渐渐地两个人一前一后落了单。一时之间,他鼓起勇气,快步走向前,追着问她:「我们可不可以做进一步的朋友?」感觉并不意外的她,仍然楞了一下。这一秒钟的迟疑,并非觉得他唐突失礼,而是考虑该如何响应。最后,她红着脸笑了笑,说:「谢谢。」接着又快步追上其它一起来登山健行的朋友,若无其事地和大家嘻嘻哈哈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其实,他和她认识半年多了。每次都是和一群朋友出来玩。登山、烤肉、看电影、唱 KTV……有的是日久生情,有的是早已经开始追求,很自然地从普通朋友,形成一对又一对相恋的情侣。个别约会的次数多了,像这样团体出游的机会反而减少。难得见面的时候,朋友们就会在私下的场合个别对还是单身的她和他起哄:「他(她)不错喔,千万不要错过这幺好的人。」皇帝不急,倒真的急坏了身边所有的人。只有他们两个老神在在,仿佛好整以暇就只等着对方先开口,而这一天,为了表现对性别的尊重,终于由他先开了口。「我们可不可以做进一步的朋友?」他问。「谢谢,」她答。

 

    简单的问答,却充满了玄机。正因为他不急,所以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当场既不痛苦,也不尴尬;回家以后,才开始觉得奇怪。就像是夏日的午后,到郊外游玩,突然被蚊子叮到,起初没感觉,后来开始痒。然后,愈抓愈痒。「谢谢。」这到底是什幺意思?

 

    他打电话问了同行中最要好的朋友,对方也不能确定,只给他两个思考的方向。一个是:「谢谢你曾经爱过我。」另一个是:「敬谢不敏。请不要再打扰我。」周末结束,遇到一位学长,看他魂不守舍的样子,问了原委。这位学长又给了他第三种解释:「谢谢你的厚爱,请让我考虑一下。」

 

    第一次,他发现要把国文学好,真是很困难、却又很重要的事。「谢谢」两个字,竟然有这幺许多不同的诠释。「接下来,怎幺办呢?」他请教了很多爱情经验比他丰富的人。大家的回答都很一致:「追求爱情要努力,请你再接再厉,过些时候自然就会明白她的心意了。」

 

    有趣的是,他果然很努力地展开追求,单独约她登山、烤肉、看电影、唱 KTV……她的态度不是有求必应,但也不是毫无反应,有时爽快接受,有时借故推托,他的感情就这幺陷入五里雾中,月朦胧、鸟朦胧。

 

    还有另一个实际的案例,发生在为了小事吵架而冷战了几个月的一对情侣身上。他们交往了很多年,对彼此的个性和脾气算是十分了解,但仍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吵架,谁也不肯先低头妥协。这样的乌龙事件发生次数多了,双方都觉得很累。一个夜里,她以手机发送简讯给他:「如果你想分手,我愿意让你自由。」「晚安,」这是他回复给她的简讯,完全不置可否。

 

    在不算短的冷战期间里,几位居中协调的朋友看不过去了,跳出来问他:「你是不是不要这段感情了?」「我哪有这样说,」他为自己辩驳,但语气里完全听不到其它想挽回感情的讯息,从行动上也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努力。

 

    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他们俩的感情已经没有药医,谁也没想到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在一起。

 

    接到结婚喜帖时,朋友们都跌破眼镜地大叫:「不是冤家不聚头。」

 

    虽然不知道他们婚后到底过得幸福与否,爱情长跑后能步上结婚礼堂,还称得上是欢喜结局。另一个女性的朋友就没这么幸运了。

 

    刚开始的时候,是男友先追求她的。为了表现女性矜持的态度,她还拿些类似像「今天正好有事,但是下个星期可能就比较有空了」的理由阻挡了好几回,才开始正式约会。感情的进展,算是非常顺利,一路走下来,数数日子,不免心惊,已经算是「高龄情侣」。她自己倒是觉得还好,亲友们却都担心她从现在的高龄情侣,晋升为将来的高龄产妇,所以开始有了逼婚的动作。

 

    老爸老妈常挂在口中的是:「我们都这幺老了,只有对你这件事最不放心,将来谁照顾你啊。」说话口吻十分甜蜜,仔细一听就嗅出「以死相胁」的气氛。见到老同学,介绍时最常用的招呼语就是:「来,快叫阿姨。我们小宝念幼儿园大班啰。」回家之后,她仔细盘算一下,就算明天就结婚,自己的小孩出生时,同学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亲友给她的压力,真的不小,她尽力阻挡。累积多了,就如排山倒海,她怎么挡也挡不住。于是,很不得已地把压力转向他。一次如同往日的约会,结束前,她突如其来地问他:「你有什么打算?」「让我仔细想一下。」他的反应,虽不令她满意,但还可以接受。至少对方并没有装傻,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在此之前,她还听过一个好友陈述向男友逼婚的经验,那个男人竟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幺?」差点让女方当场昏倒。我曾统计过「男人响应女人逼婚时最常用的说法」,大致上的排行顺序如下:

 

    1.等我再多存点钱再说吧–经济条件,的确是情侣婚前很在意的重点,问题是:到底要存多少钱才够呢?更现实的问题还有:要等几年才能存够钱?一般上班族的月薪是固定的,若没有重大的投资理财计画,用最基本的算式就可以计算出等待的年限。除非,中了彩券,否则遥遥无期的日子,很可能让双方对结婚的诚意和努力都消失不见。

 

    2.当我工作稳定些再说吧–基本上,这个句法跟前面那个差不多,但至少金钱还有得计算,所谓的「工作稳定」就更抽象了,甚至根本无法想象。很显而易见的,这个说词的重点,其实是在后半部「再说吧」这三个字。

 

    3.我回去和爸妈商量一下–如果平日他真的很孝顺,或有庞大的家产,这个商量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等待的。如果他既不孝顺、也没家业,很显然是完全没有准备之下被拷问所提出的推托之词。

 

    4.我很想也听听你的看法–看起来,这个人若不是很有诚意,就是上过很多「人际沟通」课程。这种回答方式,也许无助于婚期的决定,但是至少是个满有 EQ的沟通模式,可以好好谈一谈。

 

    当女性提出结婚的想法,等待男伴响应时,一般女性最怕听到的答案是:「等你协助我一起把债务还完」,还有更离谱的是:「等我回家和太太协议……」当发现所托非人,赶快离开,永不嫌晚。最莫可奈何的,是碰到完全不响应的男人。当被问到:「你有什幺打算?」时,他不动如山,根本没有办法往下谈。

 

    为什么这么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采取「模糊策略」,在爱情面前打马虎眼呢?最近这几年,不是很流行提倡「说清楚、讲明白」吗?但你有没有发现,大多数被质疑的事件,永远是「说不清楚,也讲不明白」。

 

    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谓的「模糊理论」。英文叫做「 Fuzzy」,也被翻译成「乏晰理论」。

 

    主要是研究介于「0」与「1」、「是」与「否」之间的非逻辑运算现象,对很明确两个极端对象的中间地带做观察,并分析它细部变化的趋势,广泛被应用在计算机、物理、医学、工程、机械……等范畴。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说,若驾驶飞机从台北到上海,目标是确定的,但起飞之后必须一再校对方位、修正航线,才能准确地在浦东机场降落。「模糊理论」即可被应用在校对方位、修正航线的过程中。

 

    模糊的艺术也很像「太极拳」,它一直是在中国民间流传甚久的养生之道,但也常被用来隐喻人际沟通时的回避与模棱。如果想要「见招拆招」,必须先弄清楚对方为什幺不赶快表态。就算不求胜也让自己全身而退,不至于陷入对方如入五里雾中的迷惑。

 

    一般而言,响应关键问题时选择「模糊策略」,动机不外乎是:

 

    1.自己真的还没有想清楚。有些人不是不敢面对现实,而是缺乏长期规画,突然被问到:「是不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朋友」「暑假要不要出国游学」这一类问题时,为了帮自己争取做决定所需的时间,只好暂时先一笔带过,「到时候看看再说……」这句话从字义上来解读,并没有立刻否决的意思,但却是惯用缓兵之计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2.骑驴找马走一步算一步。当事人并非没有想清楚,而是已经考虑周延了,只不过在下一个目标还没有出现之前,不愿意轻易松口。一来暂时给对方保留一些期望,二来不会让自己在瞬间两头落空。他们最常应用的语句是:「我正在忙别的事,等手头上的事告一段落,会尽快回复你。」

 

    3.怕直接拒绝会太伤感情。借着耗时间让问的人自己打退堂鼓,以免直接说「不」会伤了彼此和气。「我怕我配不上你」这种话讲得太客气了,让聪明的人一听就觉得虚伪。若换成「我会慎重考虑」接着消失好长一阵子,对方慢慢就知道是怎幺一回事了。


    面对大打「太极拳」的沟通方式,如何「见招拆招」呢?以下的对策可供参考。

 

    1.评估自己究竟有多少时间和对方耗。通常,在商场上,时间是个谈判的优势,可以在时间截止时逼对方就范。在爱情方面,拥有足够的时间和对方耗,却不见得是利多。她二十岁时不爱你,若三十岁时才愿意爱你,有可能是她历经十年才发现:同样老了十岁的你是个宝。更多的可能却是她发现:再过十年以后,她会没有人要。

 

    2.表现出你也只不过是随兴问问而已。很多问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答案的内容,也不要紧。问的人不但不急,也不会因为对方的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就影响自己的决定,只不过是想知道答案而已。和旧情人重逢时问:「你过得好吗?」或问现在的情人:「再过十年,你会比现在更爱我吗?」像这种问题,答案愈模糊、愈有想象空间,愈能让进行沟通的两个人觉得有意思。

 

    3.为可能的最坏结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方不肯及时表态,把话说清楚,这种沟通方式所能带给你真正的痛苦,是那种不确定的感觉。而克服这个痛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事先为可能的最坏结果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国人「无欲则刚」的哲学,是此刻最好的应对之道。很受华人世界欢迎的歌手张惠妹小姐唱过一首歌–〈原来你什幺都不想要〉,唱得惆怅心碎。在现实的生活里,若必须接受不好的结果,事先预料、总比梦醒以后才知道来得更好。

 

    有了这些基本的对策做为心理准备,不但能够欣赏沟通中如雾起时的美感,也比较容易走出沟通的迷雾。当你不会因为心里急着想拆穿对方而感觉痛苦,就能随缘自在地接受他回答问题的方式。

 

    像「我们可不可以做进一步的朋友?」「你是不是不要这段感情了?」「你有什么打算?」这种很关键性的问题,得到类似「谢谢」「我哪有这样说」「让我仔细想一下」这些很模糊的答案时,就会很智能地拨云见日,看见生命中晴朗的天空里,其实还有其它更值得你关怀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