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迈向成功的原则

    迈向成功原则 ─ 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上,福特剧场。十点三十分,一发子弹从角落里射出,射进了一名男子头部左侧。这名男子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

 

    因为这发子弹,林肯英年早逝,享年只有五十六岁。

    林肯的一生虽短暂,他的影响力却深植美国人的心中。

 

    这位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总统,曾经秉持坚定信念防止美国南北分裂,并主张解放黑奴。他的仁慈、智能和卓越的能力,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领袖。

 

    林肯在盖兹堡的演说「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更成为美国建国的最高精神指针。

 

    卡内基曾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林肯的一生,他发现林肯年轻时,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甚至会把写好的信丢到路上,故意让当事人看到。这种充满挑衅的风格,终于为林肯惹来了麻烦。

 

    有一次,他又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地一位政客。当事人十分气愤,终于查出了写信的人,并要求决斗。要不是在最后一刻,有人出来圆场作和事佬,美国历史上可能就少了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林肯后来谨记教训,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任意嘲弄别人。终其一生,他都把一句话当作座右铭:「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后来,在知名的「盖兹堡战役」中,林肯旗下的米地将军,因为不听他的命令,造成敌军逃逸。在盛怒之下,林肯写了一封给米地将军的信。

 

    信中最后几句,林肯毫不隐藏地流露他的不满:「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智的,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再,我实在深感遗憾。」

 

    当时,林肯并没有寄出这封信,直到他过世后,后人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封信。

 

    为什么林肯没寄出这封信?也许他心里明白,这封信寄出后,他和米地将军之间的关系,将出现一道永难弥补的裂痕。米地可能从此不再全心全力为他打仗,甚至卸甲离去。这对林肯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好处。

 

    一念之间,林肯就留住了这封信。

 

    所以我想,一个人是否伟大,不是看他的丰功伟业,或是看他的战绩彪炳,而是从这些小地方去检验他。

 

    现在翻开报纸,常看到很多政治人物用严词批评对方,大打口水战,他们其实都应该向林肯的精神学习。

 

    批评和攻击,效果零

 

    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必须懂得一个道理: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

 

    在《EQ》这本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出版公司被另一个更大的出版公司买下,就是购并了。购并后,新公司高层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解雇原来的执行长。这位遭到解雇的执行长觉得非常意外,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做得不错,本以为新公司会留任他。

 

    百思不解下,他就去问公司的高层。最后,终于有一个人向他坦白:「我们在购并前,曾经仔细观察你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你常常用很尖锐的方式责骂、批评别人。所以我们决定对你不留任。」

 

    这位执行长还是不解:「别人犯了错,我能够不管吗?」对方告诉他:「在过去的年代,企业走威权领导风格,很多主管都会骂人,用带军队的方式来带企业。但是现在带人要带心,外面竞争这么厉害,你动不动就责骂同事,对他们做出很激烈的批评,这样的领导风格,很难获得同事由衷的合作。」

 

    对方认为,如果这位执行长还留下来,底下的员工就不愿意在工作上冲刺,因为无论怎么做,都可能挨骂,所以最好自扫门前雪。公司的竞争力无形中在流失,所以必须请他走路。

 

    奇迹发生了!

 

    卡内基谈人际沟通的第一条原则,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原则,就是三个「不」: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记得我刚到美国接受卡内基训练时,已经四十几岁,有点人生经验了。兴致勃勃,远洋而来,第一课上的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我心里的第一个反应是:「就这个啊!怎么这么简单?」一时之间,还真有点失望。

 

     这九个字看起来真的很简单,好象没什么了不起的大道理。当时的课程是十四周,十四周以后,我却突然发现,自己产生了奇妙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对别人的批评、责备,或者是面对工作的负面态度,都变少了。无形中,自己就成了一个对人生抱持着积极、正向态度的人。

 

    这种奇妙的转变,不只发生在我身上。

 

    后来我在台湾上这条「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的原则,就有一个学员举手说:「黑老师,那我们不是一天到晚都没话可说了吗?」全班哄堂大笑。

 

    还有一个学员就说:「黑老师,我认为这完全不可能。比方说,我老婆一天到晚打麻将,我怎能不批评她?」

 

    于是我问他:「你批评多久了?」他说:「至少十年以上,可是批评也没有用,她并没有因此改变。」

 

    对于卡内基提出的这三不,他不太认同:「其实我不太相信,也不同意这一条。可是既然来接受训练了,我就练习两、三个礼拜看看吧!」

 

    三个星期过去了,他在课堂上用很惊讶的语气对全班宣布:「奇迹发生了!我太太把麻将戒掉了。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什么都不说,她反而改变了。」

 

    在美国时,我认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她是一家大企业的总裁特别助理。这个助理人缘很不好,常常跟同事发生冲突。她曾经和我提到这些工作上的冲突,心情显得很低落。有一天,总裁对她说:「你最好想想办法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如果各部门的主管还是没办法跟你相处,我也保护不了你了。」

 

    这个女孩后来就来接受卡内基训练,学习这三不原则。后来我有机会遇到这位总裁,他告诉我:「几个礼拜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亲眼看到这个女孩发生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她不再那么负面、尖锐、爱批评。

 

    批评和责备,只会造成冲突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当你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责备时,心里的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

 

    曾经有专家研究,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心跳会加速,然后防卫本能就会浮现。为了维护自尊,他可能会采取攻击的手段,转移焦点。所以批评和责备,只是造成更多的冲突。

 

    有一次,我在意大利旅行时,在一家餐厅和朋友吃饭聊天。可能是聊得太尽兴了,我不知不觉地踢起脚来。隔壁桌有一名意大利人,很不客气地对我说:「你能否不要这样踢脚?」

 

    我赶紧向他敬个酒,化解了状况。但是我猜想,一般人听到这种指责,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不服气:「我踢我的脚,关你什么事?哪一条规定人不准踢脚?」要不然就是耍赖:「想管我啊?你去找经理来呀!」要不然就把焦点转移到对方:「看不顺眼的话,你也可以踢啊!」

 

    难怪卡内基曾经说:「当一个人受到批评、责备时,是一个危险时刻。」当你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时,就是在冒一种风险,非常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但对方因为自尊受到伤害,就算知道自己错了,也要为自己辩护,死不认错,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调。所以批评和责备,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同事讨厌你,朋友疏离你,亲人回避你。

 

    我们常听说,有些大企业的老板以骂人出名,这些公司的员工离职率通常蛮高的,有的甚至高达三成。仔细想想,老板把员工骂跑了,那么公司在员工身上投资的时间、训练和金钱,都跟着付诸流水,更不要说要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了。

 

    所以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别人由衷的合作,而前提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伤害亲密关系的利刃

 

    现代的离婚率高,很多年轻夫妻结了婚以后,才发现相爱容易相处难,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批评和责备对方。有时一言不合,甚至大打出手。

 

    小时候,我常到新生南路上的教堂做礼拜。每次上主日课时,神父都会讲一些道理。当时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虽然是个外国人,但是因为在大陆传教多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带了点山东口音。

 

    有一次在上主日课时,他就对教友提起,对家庭关系最具杀伤力的事情,就是批评。很多作丈夫、太太的,每天唠唠叨叨,一直讲对方的缺点、坏话。「不少婚姻就是这样破灭的,」白神父强调。

 

    那时候,我们觉得白神父讲得没有什么道理。一方面,四十多年前,台湾的离婚率不高,而且哪家的先生和太太不是唠唠叨叨的?但如今回想起来,白神父的话其实很有道理。

 

    前美国总统里根说过,他的太太南茜当天过得快不快乐,他一回家就知道了。是他有特殊的透视眼,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吗?当然不是。

 

    里根透露,他和南茜有一个协议:如果当天过得很不愉快,心里有很多抱怨、骂人、批评的话,就把浴缸放满水,加很多沐浴用的泡泡,在里头边洗边发泄。等他回家后,发现太太身上散发出洗过澡的香味,就知道她今天曾经有过满腹牢骚,但如今都已经纾解完毕。不愉快的情绪,就不会带进两人的亲密关系里。

 

    可见得,即使亲如家人,不论是夫妻、亲子,批评和责备都像一把利刃,会严重伤害原本的亲密关系。

 

    卡内基主张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还有一项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和包容力。

 

    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看见别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言。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遭遇失败、犯错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期盼的并不是别人的批评、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

 

    所以,当我们对别人发挥耐心和包容力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影响力的投资。想象一下园丁的作法。当他栽种的植物成长不如预期,他并不会去责备这些植物,而是提供它们更好的成长条件。

 

    孕育人际关系,也是相同的道理。

 

    亲爱的读者,当我们都知道了「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有多重要,你可能立刻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三不?有没有实际的方法,可以控制我们想要批评、责备的习惯?

 

    做到「三不」有妙法

 

    当然有的。我建议读者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比较实际,叫作「左脑运动法」。当你想骂人时,比方说父母想责备小孩,主管想批评部属,就开始运用你的左脑。因为人的右脑掌管情绪,而左脑掌管逻辑,透过激活左脑的机制,可以帮助你控制右脑的情绪作用。

 

    要怎么用左脑呢?举个例子来说,数一数房间有几种颜色。比如说,我想骂人了,就开始数:金色、粉红色、绿色、白色、褐色、黑色,六种。数颜色一方面可以缓和情绪,另一方面,因为要辨别颜色,还要数数量,左脑开始工作了,就会压抑右脑的机制。透过这样的动作,你本来控制不住的情绪,会因此镇静下来,也不会口出恶言。

 

    前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情绪,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第二个方法才能真正改进批评、责备的坏习惯,但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第二个方法,就是加强自信,提升面对工作、生活的热忱。

 

    我遇过一个旅行社的老板,领导的员工大概有几十位。每次跟我聊天时,他都在批评部属,说他们很差劲,每次都找借口拒绝老板加班的要求。除了骂员工,他也骂客户,说他们要求太多,不知好歹。反正只要谈到工作,他就是满腹苦水,一肚子抱怨。当然他的员工也不喜欢他,常常在私底下批评老板,薪水给那么一点点,对工作的要求却那么多。

 

    我分析他的种种批评和抱怨,归根究柢,可能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没有自信,并不喜欢自己。

 

    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喜欢他的家人、同事、客户?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就会担心别人也不喜欢自己,而做出很多防卫性的举动,用批评和责备建构成一座墙,把自己和别人隔开。结果,即使有人想对他真心相待,也只能离他远去。

 

    我曾经过听一个演讲,主讲人说,当摩西从山上走下来,拿着一块石板,那石板上刻着十诫。他说:「很可惜,这石头太小了,第十一诫没有刻上去。第十一诫就是,你要喜欢自己。」这位主讲人非常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不喜欢自己,怎么会有宝贵的自尊?」

 

    我常常提到「东邪西毒」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主人翁欧阳峰,由张国荣饰演,就是典型没有自信心的人。

 

    在电影中,欧阳峰是一个情感冷漠的杀手,只要有人出钱,他就帮你杀人。价码没谈成,即使你楚楚可怜,他也不愿意动手。他平时独自居住在沙漠里,只谈生意,不说情谊。电影结束时,出现了一段欧阳峰的独白:「我从小就怕遭别人拒绝,等我长大了以后才发现,想要不遭人拒绝,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拒绝别人。」

 

    什么叫拒绝别人?就是我先骂你,先跟你捣蛋,先攻击你,透过这种负面的方法,来获得一点自尊。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不免感触:不知道在我们的社会上,存在多少个这样孤独的欧阳峰?

 

    中国人有句话:「爱人如己」,就是说如果我可以爱自己三分,就可以爱别人三分。反过来看,当我讨厌自己三分,也就讨厌别人三分。当我们批评别人一事无成,其实真正批评的对象,是自己的一事无成。

 

    世界是心的镜子

 

    有了自信,对生活上的各种状况,不论是好事还是挫折,都能以开朗的心情来面对。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热忱。

 

    《EQ》的作者丹尼尔‧高曼,曾经担任《纽约时报》的记者。有一天,一连发生了五件谋杀案,他忙着跑新闻,有点心浮气躁。后来他搭上一辆巴士,发现车子里的气氛居然非常轻松。关键在于那位司机,他像是把开公车当成一件乐趣无穷的事。

 

    遇到中年妇女上车,他就说:「你这件衣服好漂亮,能告诉我是在哪里买的吗?我想带我太太去买。」经过博物馆时,他就告诉大家,这里最近有什么新展览,欢迎大家去参观。经过一家餐厅,司机兴致又来了:「我跟我太太,就是在这里庆祝结婚二十五周年。」有小姐下车了,司机也不忘加上一句:「美丽的小姐,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高曼发现,自己搭上这班公车后,原本焦躁的情绪就一扫而空。不过,他认为受惠最大的,还是司机本人。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这位司机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一路上会不断抱怨红灯连连,批评纽约交通多糟糕,遇上出租车司机超车,说不到还会探出头来,骂两句国骂。下了班,心情不好,对老婆、小孩大呼小叫,他的家人也不会喜欢他。

 

    幸好这位司机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情来面对工作,不但工作变得有趣了,乘客喜欢他,下班以后,老婆和小孩也会迫不及待地想听听他今天发生了什么趣闻。

 

    这位纽约的司机教了我们一件事:世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只要我们愿意用积极而正面的眼光去看待。

 

    最后再说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脾气很坏,动不动就骂人。他也知道自己脾气坏,所以跑去找一位修行师父:「师父,师父,我脾气很坏,常常骂人,怎么办?」师父说:「你是不是真的想改?」年轻人说:「是。」师父说:「下一次当你想要发作骂人的时候,就在墙上钉一个钉子。」

 

    几个月之后,年轻人又跑来找师父:「感谢师父的教诲。我现在很少发脾气,几个月都发不了一次脾气。」师父说:「真的吗?恭喜你了,你还想不想让状况更好,半年、一年都不发脾气呢?」年轻人说:「当然愿意。只要我能不发脾气,就会变得更快乐,人缘更好。」师父说:「好,你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从墙上拔一根钉子下来。」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又回来找师父:「您太棒了,真是我的再造恩人。墙上的钉子都拔完了,我现在几乎不会发脾气了。」师父就问他:「现在那面墙变成什么样子?」年轻人承认:「那面墙现在都布满了钉子的钉痕。」师父告诉他:「你的人际关系就像是那面墙,即使钉子都拔除了,但是钉痕已经形成,就再也无法恢复到最初的状况。」

 

    是的,如果我们希望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就得谨记着,不要轻易地使用批评、责备、抱怨的钉子,去破坏别人想和我们变成朋友的那片心意。

 

 

    【你也做得到】

 

    如何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 每天早上醒来时,告诉自己:你是个有福份的人,应该以包容的心去看待别人。

    ‧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时,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

    ‧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时,改用赞美取代。

    ‧ 批评是逃避反省的方式。要批评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

 

    【我的实战录】

 

    反求诸己,让我从「黑脸」变「白脸」

    EPSON副总经理李隆安

 

    东方人是不善表达的民族,环境教育我们沉默是金,不懂得沟通技巧,在职场上就容易造成误会,非常吃亏。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学电子工程出身的,十分重视完美和绩效。十七年前刚进EPSON时,因为对同事要求严格,表达技巧不好,表情又比较严肃,根本「不用扮就是黑脸」。 

 

    从卡内基训练我体会到一项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外在的改变能影响内心。有些人的改变是由内而外;有些人可以藉由「养性」的方式,由外而内改变自己。从那时起,我在镜子上贴了一张「笑脸图」,每天对着镜子训练自己微笑。高兴的是,前一阵子参加高阶主管workshop时,许多同事都认为我的个人特质是:「很亲切」,这几年来,我已经变成公司里的「白脸」了。 

 

    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偶而发脾气、抱怨都是难免的。不过,EPSON是强调团队绩效的,我们教育员工一个理念:「尊重个人特质,追求创新。」没有一个人会故意犯错。所以,我们的检讨方式是由自我检讨出发,亦即反求诸己。举例而言,如果业务部门绩效不彰,不是一味责怪他们,而是由相关部门,包括广告、促销、售后服务等等,大家一起检讨:如果我们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就会使业绩变得更好?另外,假设今天某位员工出了错,除了让员工自己检讨犯错的原因,其它的同事、主管也必须一起思考:我们能够做什么来避免错误发生?一味的责备与批评是于事无补的。 

 

    我们必须从根本调整心态,多去看部属的优点,「刻意」忽略缺点。先去肯定对方的努力,接下来让他了解,我们的指正(代替批评)是为了让他更好,追求更高的团队绩效,所谓「恨铁不成钢,恨钢不成钻」,而不是针对个人产生的怨恨。 

 

    在EPSON学院跟新进同仁上课时,我经常提醒他们:「乐观的人会有好运气;正向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一个人生观正向、积极的人,比较容易看到机会,负向的人,看到的都是障碍。让我们一起努力,改变东方人的「减分文化」,让中国人变成人际沟通上的高手,享受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