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 ![]() |
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学做中国菜,他们经常把厨房搞得跟试验室一样,一道菜要用多少油盐都要用计算器和天平来搞,秒表计时,却味道远不如一个中国厨子。更有甚者,为了研究如何做荷包蛋,分别在几百个鸡蛋上按照不同的位置,大小打洞,然后分别测试和记录不同的效果,以试图找出最佳的打鸡蛋方法。 不知道,作为中国人是否要嘲笑德国人的愚笨!?但我想说的是,你们知道为啥近代工业中国人一直落后于国外嘛?因为中国人是经验主义,缺乏科学的严谨精神。 也之所以,中国人在跨国公司里面,经常是疑难杂症的“救火队长”,却鲜有中国人担当跨国公司的总架构师,项目负责人。 当德国人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现找到科学理论支持的方式:一道菜该放多少油盐,多长时间,鸡蛋应该怎么打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人失去引以骄傲的中国菜那天。 你也许今天会觉得工业化量产的东西质量不如手工的,那只能说是理论还不够完善,可你是否看到了趋势所在? 现在通过两个正反故事的对比,你们是否看明白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了?
小工立了一功,老板很高兴,给了1000块奖金,皆大欢喜。“走,哥们几个喝酒去”。可是在经济危机的海啸中,公司要裁员,小工要被砍。小工说:“我立过功啊。”老板说:“立个毛啊,屁大点事情,小聪明!” 博士后研究出机械抓臂,出了几篇Paper,话说博士后觉得很有广泛意义啊,不如申请个专利,开个公司吧,咱可有核心技术啊。至于后来那些Paper使一些自由人士写出了其开源实现——暂且不提。联合利华在肥皂生产线安装空盒识别器之后,忽然有一天发现,有的肥皂盒内虽然有肥皂,但是只有半块,有得也有瑕疵,怎么办呢?还好人博士后就是厉害,一个机械抓臂够“模块化”,咱就把“红外线识别”模块改成“瑕疵肥皂识别”模块,真省事。而此时可怜的乡镇企业的大工(小工被裁了,不是吗)伤透了脑筋。电风扇只能吹走空盒啊,怎么办?几年后,小工还是小工,博士后变成了百万富翁,上了各大报纸报刊。小工在报纸上看到了博士后的事迹,发现他是改进“肥皂生产线”后发的家:“希特!老子当年改进肥皂生产线还是被裁,那个发克英老板,生孩子没爱斯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