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5到300,Google股價飆漲疑雲
買一股Google的股票,要價一萬台幣;這家剛過七歲生日的公司,股票市值比長它五十歲的 迪士尼、波音、時代華納還高,比通用、賓士克萊斯勒、福特三大汽車公司總和還多。 為什麼Google會如此值錢?它飛漲的股價是另一個網路泡沫嗎?
《數位時代雙週》撰文/盧諭緯
兩位三十歲出頭的Google年輕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絕對沒想過有這麼一天。六月二十七日,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未滿一年的Google,股價居然突破三百美元(收盤三○四.一美元)。
相較去年八月十九日的八十五美元掛牌價,漲幅達二五七%,市值高達八百四十五億美元。 在美國所有上市公司中,Google排名第二十三位,排在家用工具零售商Home Depot之後,生產可樂的百事公司之前,不僅遠遠將其他同為網路公司的對手如亞馬遜、eBay、雅虎等公司拋在後面,更超越波音、福特汽車、麥當勞、時代華納這些老字號的大型企業,甚至連同樣標榜創新精神,近來靠著iPod在市場橫掃千軍的蘋果電腦,也難望其項背。
用廣告創造三十二億營收
在去年的上市說明會上,Google方面認為股價合理區間應該在一○八至一三五美元之間,但目前市場給予的回報,則超漲了一二五%。雖然Google的本益比已達一百八十八倍,但華爾街分析師還是大力喊進,三十位分析師中,有二十四位將Google評等為「買進」,其中所羅門美邦(Smith Barney)更將目標價訂在三百六十美元。
一家小不點網路公司比三大汽車廠加起來都還值錢,是不是泡沫?
所有人都在問,到底Google有什麼過人的魅力?華爾街分析師指出,Google與一九九九年那些網路明星的最大不同點,在於Google不但獲利豐厚,而且不斷成長。從財務報表的數字來看,過去三年,Google的營收都呈現大幅成長,從二○○二年的四.四億,增加至去年的三十一.九億美元,成長率達六二五%,而過去五季以來的營收,平均成長率也有一一七%。華爾街預估,今年Google總營收可望突破三十六億,每股獲利五.一七美元。
Google獲利的急速成長,主要來自「搜尋廣告」的貢獻。相較於絕大多數的網路公司,Google不採用橫幅(banner)或跳出新視窗的廣告,卻發明了關聯性及關鍵字廣告,當使用者搜尋某個關鍵字,相關服務或商品的贊助者資料就會跟著在網頁的右上角跳出來,而且廠商可以付費,使它們的廣告能出現在搜尋結果前方。使用者每點選一次,廣告主才付給Google五美分的費用,跟競爭對手比起來,成本低廉許多,因此Google所吸引的不只是跨國的大企業,更網住一大群沒有太多資金做廣告的中小企業主。在美國的零售業市場中,Google的市占率將近四成,而在批發業市場上,市占率更超過五○%。
精確度是搜尋引擎的核心
美國知名科技雜誌《連線》(Wired)就評論:如果能以極低的成本供應商品服務,而且能讓消費者輕鬆找到這些商品,消費者的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去年Google廣告總營收為三十一.四億美元,占總營收九九%,而根據高盛證券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搜尋市場的廣告金額將達九十億美元,比去年的六十億美元增加了五○%,率先提出關鍵字排序與關聯性廣告構想的Google,無疑地是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Google能做這些事的核心本質,還是在對「搜尋」概念的徹底發揮。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曾評論:「Google只做對了一件事,當全世界都不相信網路搜尋時,它仍然堅信。」
創辦人之一的佩吉就說過:「完美的搜尋引擎,能精確地了解使用者的企圖,然後給使用者真正所需的資訊。」不同於多數網站竭力提供內容「黏」住使用者,Google相信,愈是能幫助使用者快速離開搜尋的搜尋引擎,就愈會讓人想再度造訪。
不斷快速擴張服務版圖
以搜尋技術為核心的Google,正快速將這項專長複製到每個需要有搜尋服務的領域。雖然Google的頁面相當簡單,功能卻相當的豐富,目前提供的主要服務項目達二十種,也積極地對外尋找購併的對象,開發更多的可能性,從去年八月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動作,不論是參考論文、地圖座標,甚至錯過的電視節目,現在Google都可以用最快的方式,為消費者在茫茫網海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美國一項針對一千兩百多位學生,連續追蹤三年資訊收集行為的調查結果發現,「電子資料」已成為大學生主要的資訊來源,四五%的學生將Google視為第一選擇,排名第二的大學圖書館僅占了一○%,排名第三、同樣提供網路搜尋的雅虎也僅有九%,顯見Google在搜尋市場占據了領先地位。
Google關心的不只是資訊本身,他們更想研究每一個人的企圖。近期在所謂的「有限度服務」(Limited availability services)裡,就有一項名為「Orkut」的人際關係網站,正在實驗學理中「六度分離」定律,亦即當地球上任何一個人要尋找另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可以在六層的人際關係網絡內完成。表面上看,這提供了網友認識更多朋友的可能性,但Google亦藉此蒐集到更為完整的使用者資訊。

買一股Google的股票,要價一萬台幣;這家剛過七歲生日的公司,股票市值比長它五十歲的 迪士尼、波音、時代華納還高,比通用、賓士克萊斯勒、福特三大汽車公司總和還多。 為什麼Google會如此值錢?它飛漲的股價是另一個網路泡沫嗎?
《數位時代雙週》撰文/盧諭緯
兩位三十歲出頭的Google年輕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絕對沒想過有這麼一天。六月二十七日,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未滿一年的Google,股價居然突破三百美元(收盤三○四.一美元)。
相較去年八月十九日的八十五美元掛牌價,漲幅達二五七%,市值高達八百四十五億美元。 在美國所有上市公司中,Google排名第二十三位,排在家用工具零售商Home Depot之後,生產可樂的百事公司之前,不僅遠遠將其他同為網路公司的對手如亞馬遜、eBay、雅虎等公司拋在後面,更超越波音、福特汽車、麥當勞、時代華納這些老字號的大型企業,甚至連同樣標榜創新精神,近來靠著iPod在市場橫掃千軍的蘋果電腦,也難望其項背。
用廣告創造三十二億營收
在去年的上市說明會上,Google方面認為股價合理區間應該在一○八至一三五美元之間,但目前市場給予的回報,則超漲了一二五%。雖然Google的本益比已達一百八十八倍,但華爾街分析師還是大力喊進,三十位分析師中,有二十四位將Google評等為「買進」,其中所羅門美邦(Smith Barney)更將目標價訂在三百六十美元。
一家小不點網路公司比三大汽車廠加起來都還值錢,是不是泡沫?
所有人都在問,到底Google有什麼過人的魅力?華爾街分析師指出,Google與一九九九年那些網路明星的最大不同點,在於Google不但獲利豐厚,而且不斷成長。從財務報表的數字來看,過去三年,Google的營收都呈現大幅成長,從二○○二年的四.四億,增加至去年的三十一.九億美元,成長率達六二五%,而過去五季以來的營收,平均成長率也有一一七%。華爾街預估,今年Google總營收可望突破三十六億,每股獲利五.一七美元。
Google獲利的急速成長,主要來自「搜尋廣告」的貢獻。相較於絕大多數的網路公司,Google不採用橫幅(banner)或跳出新視窗的廣告,卻發明了關聯性及關鍵字廣告,當使用者搜尋某個關鍵字,相關服務或商品的贊助者資料就會跟著在網頁的右上角跳出來,而且廠商可以付費,使它們的廣告能出現在搜尋結果前方。使用者每點選一次,廣告主才付給Google五美分的費用,跟競爭對手比起來,成本低廉許多,因此Google所吸引的不只是跨國的大企業,更網住一大群沒有太多資金做廣告的中小企業主。在美國的零售業市場中,Google的市占率將近四成,而在批發業市場上,市占率更超過五○%。
精確度是搜尋引擎的核心
美國知名科技雜誌《連線》(Wired)就評論:如果能以極低的成本供應商品服務,而且能讓消費者輕鬆找到這些商品,消費者的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去年Google廣告總營收為三十一.四億美元,占總營收九九%,而根據高盛證券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搜尋市場的廣告金額將達九十億美元,比去年的六十億美元增加了五○%,率先提出關鍵字排序與關聯性廣告構想的Google,無疑地是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Google能做這些事的核心本質,還是在對「搜尋」概念的徹底發揮。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曾評論:「Google只做對了一件事,當全世界都不相信網路搜尋時,它仍然堅信。」
創辦人之一的佩吉就說過:「完美的搜尋引擎,能精確地了解使用者的企圖,然後給使用者真正所需的資訊。」不同於多數網站竭力提供內容「黏」住使用者,Google相信,愈是能幫助使用者快速離開搜尋的搜尋引擎,就愈會讓人想再度造訪。
不斷快速擴張服務版圖
以搜尋技術為核心的Google,正快速將這項專長複製到每個需要有搜尋服務的領域。雖然Google的頁面相當簡單,功能卻相當的豐富,目前提供的主要服務項目達二十種,也積極地對外尋找購併的對象,開發更多的可能性,從去年八月至今,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動作,不論是參考論文、地圖座標,甚至錯過的電視節目,現在Google都可以用最快的方式,為消費者在茫茫網海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美國一項針對一千兩百多位學生,連續追蹤三年資訊收集行為的調查結果發現,「電子資料」已成為大學生主要的資訊來源,四五%的學生將Google視為第一選擇,排名第二的大學圖書館僅占了一○%,排名第三、同樣提供網路搜尋的雅虎也僅有九%,顯見Google在搜尋市場占據了領先地位。
Google關心的不只是資訊本身,他們更想研究每一個人的企圖。近期在所謂的「有限度服務」(Limited availability services)裡,就有一項名為「Orkut」的人際關係網站,正在實驗學理中「六度分離」定律,亦即當地球上任何一個人要尋找另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可以在六層的人際關係網絡內完成。表面上看,這提供了網友認識更多朋友的可能性,但Google亦藉此蒐集到更為完整的使用者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