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

電子一哥變三哥-廣達林百里苦戰

撰文/林亞偉 攝影/聶世傑

廣達電腦的董事長林百里,曾經是全台科技首富,現在看來似乎略有停滯,昔日的聲勢,正被如日中天的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取代。林百里與郭台銘,他們在商場上相知相惜,卻也彼此敬服。只是,謹守烏龜哲學穩踏步伐的廣達,在快速變動的科技產業裡,卻不復往日雄風。林百里陷入了泥淖,烏龜被虎(鴻海)與獅(華碩)搶在前頭。廣達的起與落,儼然就是一幕商場上不進則退的寫實劇本。林百里該如何突圍?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北圓山飯店的華燈初上,微冷的天氣卻掩不住大廳裡電子鉅子們對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推崇的熱情。

這一天是施振榮宣布退休的大日子;施振榮的面子,讓各據一方的電子天王都來了。在鎂光燈聚焦下,只見稍晚抵達會場的電子一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一看到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從背後一把抱住。兩人隨即相互擁抱,開懷大笑。

但兩人的擁抱裡,卻有一個事實:郭台銘提出的電子五哥論,他尊崇的一哥——林百里,已不再是老大。郭台銘高大的身影,罩住了林百里略見纖細的身子。

今年六月,《美國商業周刊》全球科技業一百強排名,鴻海排名全球第二名,但三年前排名全球第二的廣達,今年卻意外落榜,連一百強都沾不上。

昔日老大風光不再

翻開今年的全球科技一百強排名,電子五哥(廣達、華碩、仁寶、明基、鴻海)惟獨廣達落榜。筆記型電腦之王林百里,威名赫赫的廣達,在人們一不注意時,就退出了全球科技一百強的排行榜!快速的衰退,讓人不禁要問,廣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起落,可以從股票總市值的消長上得到印證。以一九九九年六月廣達市值最高峰的四九二一億元,對比今年六月三十日的一八五四億元市值,廣達市值衰退的幅度達六○%。

起落,同樣可以從股東會場景的冷熱得到印證。六月十三日的廣達股東會,在桃園龜山鄉的華夏飯店舉行,會場多的是零零落落的掌聲,雖然沒有太多爭議,但小股東們的鼓掌聲,和初上市時相比少了很多熱情。

隔一天,六月十四日的鴻海股東會,在台北縣土城市的鴻海總部舉行。當天,郭台銘魅力百分百發揮,股東會彷彿成了明星記者會。有小股東捧著鮮花搶著親吻郭台銘,也有小股東背著高爾夫球具送他,還有人提著一大袋《狐與虎》的書,等著給偶像郭台銘簽名。因為,投資郭台銘,讓小股東跟著賺大錢。

一九九九年,是廣達上市的第一年,也是廣達登頂的時刻。當年廣達營收七五三億元,超過鴻海的五一八億元,遠勝華碩的四八九億元,是電子業的真正大哥。但不到六年時間,以股票市值排名,林百里老大的位置不僅讓給了郭台銘,老二的位置也給了華碩董事長施崇棠。

台積電新任執行長蔡力行有一句話:「第一名的好處就是第一名,但第一名往往是自己丟掉的;如果第一名做得好,其他排名就沒有希望搶得第一。」這句話,能印證廣達的起落嗎?

代工產業同步面臨微利化、毛利率大縮水的年代,鴻海今年第一季毛利率五.九四%,比廣達的六.二%還低,但鴻海卻能殺出血路突圍,獲利逐年攀升。相對的,廣達的獲利,隨著毛利率的下降,近年來始終沒有起色。筆記型電腦大王林百里,這位有著「上海難民、香港居民、台灣公民」身分,最能代表兩岸三地大時代下的創業傳奇人物,他錯失了什麼?他陷入了什麼樣的泥淖?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吳淑婷分析,從二○○○年的科技股泡沫迄今,最先察覺產業大環境改變而走出困局的代表性科技公司,首推鴻海與宏碁,緊接是華碩。電子五哥裡,調整速度最慢的則是NB(筆記型電腦)族群,代表企業就是廣達。不過,產業利潤日益滑落,代工果實不再甜美,林百里其實很早就感受到了。

前戴爾電腦亞洲區採購總經理、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曾講過一個故事:在廣達上市前,戴爾一位新上任的年輕女性產品經理拜訪廣達,林百里禮貌性地與這位產品經理會面,卻沒想到她要把戴爾給廣達的value add(產品溢價,也就是代工利潤),從一台NB二百美元的利潤,砍到只剩一半,也就是一百美元的價格。林百里一聽,頓時面紅耳赤,將這份砍價提案撕毀,掉頭而去。當時林百里認為,筆記型電腦是工藝品,理當享有先進、優質產品的高價格。

決斷力輸郭台銘

代工電腦、代工筆記型電腦的利潤走向微利的趨勢,其實大家都看到,只是比誰突圍的速度比較快。鴻海、廣達、華碩不約而同切入手機產業,就是要尋找下一波成長動力。

元大投信經貿基金經理人彭國星分析,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企業,尋找新一波成長動力,一定是尋求全球規模的市場,手機正是兵家必爭之地。DVD晶片股王聯發科技,尋求的成長舞台就在手機晶片。而廣達、鴻海、華碩,則同樣瞄準手機設計製造,華碩甚至決心打自有品牌。

今年農曆年前的奇美通訊爭奪戰,廣達、鴻海的交鋒,具體呈現兩家企業邁入轉型的魄力與決心差異。當奇美通訊老闆、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決定放手手機事業時,林百里表現得興趣高昂。

因為廣達的手機代工事業一直沒有起色,去年手機只貢獻全年營收三.六%,沒有成為廣達分散營收來源的第二根支柱。如果廣達搶下奇美通訊的設計人才與資源,再合併計畫分割的廣達手機部門,就能趁勢而起,找到重整旗下手機事業的新機會。

只可惜,當時奪標呼聲最高的廣達,卻在最後一刻被郭台銘硬生生地從中把奇美通訊娶走。一位業界人士指出,這一役的失敗,對廣達而言十分可惜。林百里團隊的作風就是出了價,謙遜地等著奇美點頭,缺少像對手一樣志在必得的決心與鬥志。當鴻海決定出手,郭台銘不僅親自出馬,還積極「纏」住奇美高層,以最具誠意的態度,讓奇美高層當場點頭。

決斷力,是郭台銘能一步步超越昔日大哥林百里的關鍵之一。郭台銘與林百里,可說都是從黑手做到百億富豪的傳奇人物。但郭台銘做到第一名,他更是戒慎恐懼,要不斷超越自己。

從兩人的辦公室,就能體會雙方的心態。進入郭台銘不論是台北土城或是深圳的辦公室,感覺就像戰情中心,因為,郭台銘覺得工作就是在打仗。但走入林百里的廣達總部,林百里收藏張大千畫作的廣雅軒,不論是《青城山通景四屏》,抑或是大千筆下的仕女圖,都讓訪客驚豔。這樣的布置,氣質典雅得讓人感受不到商場你死我活的殘酷。

鴻海儉樸的總部位於灰濛濛的土城工業區,讓郭台銘永遠謹記創業維艱,也讓到訪的客人,一眼就能體會郭台銘「Low Cost Terry」(省錢大王泰瑞)的綽號。從台北士林小公寓白手起家的林百里,他同樣知道創業維艱,只是,兩人表達的手法與意境不同。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吳淑婷指出,在公司大幅成長的爆發期,機構投資人不會在意經營者的雅好;但當公司成長進入高原期,也就是成熟期時,經營者是否耽溺於本業之外,就成為投資的另一項觀察指標。

執行力輸郭台銘

從決斷力到執行力,郭台銘一步不讓。《狐與虎》一書,道出業界流傳的一個經典故事:當某品牌大客戶訪台,林百里率一級主管在候機室等待接機時,卻只見從機艙閘道出來的不只是大客戶,還有一同從飛機上走出來的郭台銘。鴻海從上到下的執行力,不禁讓林百里也要豎起大拇指,以鴻海為學習標竿。

廣達手機事業的表現,就曾讓林百里發飆。廣達曾委託一家公司評估雙模(dual-mode)手機的開發報告,林百里率一級主管親自聆聽簡報,但他愈看這份厚達百頁的報告,臉色就愈難看。因為對比報告人的詳實研究,廣達團隊立刻被比了下去。林百里沉著臉,當場對廣達主管說:你們若再不努力一點的話,不要以為我不會開除人!

手機曾經是廣達期待的營收主力,以工藝師自許的林百里,他帶領的廣達團隊開發出的手機的確不差。台灣惠普董事長何薇玲的一支粉紅色 Panasonic手機,就是由廣達設計代工。何薇玲說,這支手機三年前一推出時,就是六十四和弦鈴聲,聲音品質非常棒。這代表林百里對品質的要求,他不做老二的東西,一如他的個人特質,堅持最好。

無奈,廣達手機部門成立之始,就沒有明確分割(spin off)出來,策略失當讓廣達走了冤枉路。NB代工這三年的價格戰,殺戮得血流成河,在搶資源都來不及的情況下,更遑論有效整合集團資源,全力發展手機業務。

廣達執行長王震華曾坦承,廣達手機有很多好的產品創意,但實際量產到市場的時間太慢,市場機會早已消失。「產品研發與創意的能量已建立,但卡在客戶這邊,沒辦法把這個能量爆發出來。」

二○○○年與台灣電店、御立集團合資成立的台灣基雅(Giya),是廣達在手機自有品牌的初試啼聲。只可惜,基雅成為早夭的品牌,受制於當時台灣電店內部的派系糾葛,讓廣達的自有品牌雷聲大、雨點小,早早收攤結束。

購併力輸郭台銘

對比華碩進軍自有品牌的決心與毅力,廣達則是淺嘗即止。一位業界人士指出,做品牌是每年花大錢還不見得有回收,做代工是靠每天東省西扣賺錢,內部沒有打仗燒錢的共識,代工廠兼品牌商,注定失敗。

在購併上,投資法人圈還流傳一個說法,就是廣達曾錯失一個大好的購併案。去年十一月,友達宣布承接五.四%的明基股權,成為繼宏碁之後的明基第二大股東。由於宏碁持續處分明基股權的政策不變,因此明基股權花落誰家,牽動著明基與友達的經營權。因為明基持股友達一三.二六%的股權,為國內最大面板廠友達的最大股東,誰控制明基,等於一併掌握了友達。

於是,去年有人獻策,手頭現金超過三百億元的廣達,何不考慮承接宏碁釋出的股權,一舉吃下明基、控制友達。

這個合併點子的巧妙之處,除了廣達集團不甚起色的手機事業,能和明基手機部門結合之外,廣達旗下的廣輝,還可以與面板大老虎友達策略聯盟,甚至合併;而廣達旗下的光碟機事業廣明光電,也可與明基飛利浦的光碟機事業整合。至於明基的品牌BENQ,則可另外獨立為品牌公司,代工歸代工,品牌歸品牌,廣達馬上能從筆記型電腦代工業務,跨入電腦周邊、手機,成為全球面板的老虎。

但是,這宗絕妙的購併提議最後並沒有實現。去年十一月,友達宣布承接宏碁將釋出的五.四%明基持股,甘冒母子公司交叉持股、違背公司治理精神的做法,也要鞏固明基以董事長李焜耀為首的經營團隊。這樣的做法雖然讓市場側目,卻也阻絕有心入股明基的團隊。對於取得明基股權的購併想法,廣達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李杜榮則笑說:「從來沒聽過。」

這宗只流傳在投資法人間的購併點子,也許曾是林百里的一個機會。如今,明基為了突圍,讓陷於瓶頸的手機代工事業與自有品牌事業有飛躍性的成長,董事長李焜耀六月七日宣布,買下眾人不看好的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為明基的苦戰奮力突圍。對比郭台銘的高歌購併,李焜耀的大膽謀略,昔日的電子一哥林百里,在購併壯大的策略上,確實謹守烏龜精神,略顯保守、慢步了些。

摩根士丹利證券(Morgan Stanley)研究部執行董事曾雅蘭分析,廣達的NB非常強,但從NB跨足手機、伺服器到儲存設備,還未見到廣達集團內的管理能力,能夠複製NB的成功。

今年股市裡,讓投資人最興奮的概念題材莫過於「富爸爸效應」。一家富爸爸帶著旗下的徒子徒孫,一齊漲翻天。從台塑、遠東到鴻海集團,都是明顯例子。鴻海家族從鴻海、鴻準、廣宇、首利,甚至到跨海赴港掛牌的手機事業富士康(FIH),都有從五○%到二○○%的漲幅。就連七月五日於興櫃掛牌的群創光電,以每股十五元掛牌,首日就大漲一三二%,每股收三四.九元,遠超過廣輝的每股十六元。

相形之下,自號三廣總督,身兼廣達、廣輝、廣明三家公司董事長的林百里,少了富爸爸的氣勢,在集團力的比較上,被昔日小弟郭台銘迎頭趕上。

管理力輸施崇棠

廣達除了被鴻海比下去,近年急起直追的華碩,更是產品多元化成功的典範。

對比廣達的複製能力,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將孫子兵法裡的戰略、戰術發揮,讓華碩順利從主機板的單一產品公司,轉型成為筆記型電腦約占營收三○%、主機板占三○%,其他多媒體產品占三○%的三根穩固營收柱石。

施崇棠的口頭禪:「每一條常山蛇,都要發揮最大的潛力;內功要點點滴滴的累積。」施崇棠將每一條產品線,都當成一條常山蛇。敵人打蛇頭,蛇尾來攻;敵人打蛇尾,蛇頭回救;敵人打腰部,頭、尾一齊呼應。曾雅蘭觀察,華碩迄今只分割出低價主機板的華擎,卻能在同一個集團將資源整合到極致,不得不佩服施崇棠的協調管理能力,發揮出最大的整合綜效。

從二○○○年科技股泡沫迄今,廣達的毛利率從當年的一四.一%,跌至今年第一季的六.二%;同時間的鴻海,毛利率從九.三四%,跌至今年第一季的五.九四%,同樣飽受毛利下滑之苦。最突出的則是華碩,同時間的毛利率從二二.四%,跌至一八.八二%。

在代工產業微利化的年代,鴻海謹慎控制股本,進行產業垂直整合大舉購併,衝高營收規模,維持高每股盈餘;華碩也謹慎拿捏自有品牌與代工事業的操作,同樣進行產業垂直整合,守穩雙位數字毛利率,是最能控制產品操作的電子五哥企業。相較之下,廣達卻相形見絀。

廣達曾宣示要在二○○六年前,讓非NB的事業占營收的四○%。不過,去年筆記型電腦全系列產品,仍占廣達營收八四%,如何於兩年內衝高非NB事業,著實考驗林百里給自己設下的高目標。

不進則退。躍居第一的鴻海仍不斷戰鬥時,從第一名寶座滑落的林百里,更要步步為營。但一位業界人士就感嘆,聽到林百里的創業夥伴廣達總經理梁次震、董事梁秀卿夫婦,居然賣廣達股票買土地,要斥資數十億元在信義計畫區蓋六星級旅館時,就不免讓人感嘆,「林百里的頭號戰將,是不是不務本業?」

如果一級戰將無心戀棧,那林百里還有何可用之將?再對比對手的積極作為,廣達高層的表現,無疑對不起成千上萬支持廣達的小股東。從廣達上市第一天就投資廣達的小股東,命運與投資鴻海的小股東截然不同。廣達上市六年,總市值成長八%。鴻海上市十四年,總市值成長一九九倍!八%與一九九一八%的成長比較,成了投資林百里與郭台銘的巨大分野。

廣達要突圍,林百里就必須重拾一九八八年創業時勇往直前的銳氣。在紀念已故的前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的《科技遊俠—溫世仁》一書裡,身為溫世仁的大學同班同學,以及昔年三愛電子的創業夥伴,林百里這樣回憶:再過十年,我離開金寶,跟他去北投洗溫泉,我跟他說,「我真的很想創一番事業,電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說:『你去創啊,我幫你忙』。」當時老溫的一句話,就鼓勵我出來創業,……我問老溫,「以後公司叫什麼名字啊?」他說,「老廣發達,就叫廣達!」兩人呵呵笑,我說:「好啊,不錯不錯!」

老廣發達,成就了林百里傳奇;溫世仁的勉勵,林百里刻骨銘心。林百里曾說,他將在五十九歲時,也就是廣達成立二十周年時退休。現在距離林百里的退休,還有三年的時間。

身為上海難民、香港居民、台灣公民,林百里是兩岸三地大時代下的傳奇。他還有時間重振昔年的電子一哥風華,還有時間證明自己開創的一番事業、還能再起風雲,一切,就看他如何突圍了。

昔日一哥腳步落後

林百里所秉持的烏龜哲學,讓廣達專注於NB代工領域,打造世界第一強的競爭力。但當烏龜精神要複製到廣達其他的事業時,在多元化的產品布局上,卻落後主要競爭對手。(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46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筆記型電腦
廣達的主力NB代工,今年搶占30%全球市占率。但儘管廣達持續衝高營收規模,低迷的毛利率,以及日益膨脹的股本,卻使得廣達的獲利大不如前。

手機
在手機設計代工上,廣達輸給了仁寶集團的華寶通訊;原本中意的購併目標奇美通訊,則落入競爭對手鴻海手中。至於自有品牌戰爭,廣達的Giya品牌早夭,被英業達集團的OKWAP、明基的BENQ,以及華碩的ASUS,搶占了市場先機。

面板
廣輝的實力,被一線大廠譏為「小貓」。不論比面板出貨的質與量,廣輝相較於Samsung、LGPhilips,甚至友達與奇美,廣輝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林百里突圍的利器—廣達研究院

宏碁創辦人、智融董事長施振榮說:「我一直提倡台灣的代工產業,要拿出30%的資源來投資新的領域、創新的應用;大家都拿30%出來,累積起來就是很可觀的力量。廣達研究院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林百里要突圍的新籌碼,就是預計年底開張的廣達研究院。

由空中俯瞰呈烏龜造形的全台灣最新智慧型大樓,光是建築成本就耗資近30億元,加上軟體建設達50億元,堪稱全台灣功能最先進齊全,設計最符合人性化的研究中心。廣達研究院將分為前瞻研發(Advance RD)、企業研發(Corporate RD),以及事業部研發(BU RD)三大塊,廣達將朝發明工廠、智財工廠(IP Factory)的目標邁進。

現在,廣達研究院正進行內部裝潢,最多可編制7千位研發工人員,不但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台灣大學共同合作,還計畫與微軟與思科,分別共組研發實驗室,是林百里創新的終極祕密武器。

廣達研究院裡,仿照東京的膠囊式館,規畫50個簡易床位,讓研發工程師可以好好沖個澡睡覺,醒來又是一條好漢。廣達副總經理李杜榮笑說,「以前我們是睡袋,現在有好床可睡了。」這樣的設計,不禁讓人感慨,的確既人性化又壓榨腦力啊。

廣達烏龜要突圍,小林百里們就要重溫當年林百里研發電腦的拚勁。玄武靈龜,正處於一個泥淖的出口。廣達的網通夥伴,明泰科技董事長李中旺相信,烏龜動作雖然慢,但是它的氣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