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十六歲,是個老師,每天下課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 未婚的她,買了一幢二十年貸款的公寓,準備臨老時有個安身之處。 往往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 有一個正在交往中的女朋友,但感情很淡,全心放在工作上,有心理準備女友可能提分手。 她,三十一歲,是自由工作者,結婚多年,「常覺得和先生像擺在家裡的兩張傢俱,沒什麼可說,」 難以想像當初不顧家人反對結婚的勇敢壯舉。 根據內政部統計,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結婚率,由民國七十九年的7.1%,降到八十七年的6.7%。 同時期,離婚率不降反升,由1.36%,增加到了2%。 親密關係,在世紀末的此刻,逐漸變調。 知名社會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指出, 人類基本的五大需求中,愛與關懷的需求,是人類存在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等發現對方不是那一個對的對象時,「那一刻,真的非常寂寞,」 他說:「因為害怕這一生都找不到那個伴侶。」 所以,社會中的每一個艾莉,只能繼續不斷地尋尋覓覓。 突然之間,過去的規範不再適用,在不確定之中,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 清楚地知道自己該扮演的社會角色。 然而,現在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卻仍然處在摸索期中。 不幸的是,工業化的社會,卻是前所未有的疏離。 人與人間的親密度下降,分享親密的管道也減少。 就以家庭為例,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由於生育率下降,台灣地區每戶人口數只有3.4人。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寂寞感更難排遣。 因此,各種屬於寂寞的產業大行其道。 即使颱風天依然人山人海的KTV、午夜過後人群更多的PUB,到處都有人在宣洩著寂寞的情緒。 甚至會打電話到0204交友中心,「只為了聽聽人的聲音,」他說。 最寂寞的是,「每當完成一項很得意的工作時,卻找不到分享的對象!」 「一旦個人內在分享的需要增加,卻無法獲得親密關係時,就會感到寂寞!」林以正解釋。 社會互動,要求的是質,而不是量。就像在辦公室中,人與人的交流戴著面具, 談話的內容不外乎公事,即使不斷與人互動,仍然感到寂寞。 婚姻,被許多人視為解決寂寞的良藥。 可是,更多踏入婚姻中的人卻說:「結了婚更寂寞。」 「當你發現婚姻的品質不如預期,當然寂寞。」林以正回答。 剛結婚時,個人對於婚姻的滿意度最高;一年後,滿意度逐漸下滑。 隨著小孩的出生,滿意度繼續滑落,生一個小孩,就下滑一截,之後它會維持一段時間的平穩。 可是,到了小孩的青春期,又開始往下滑;一直等到所有的小孩離家上大學,婚姻滿意度才會往上攀升。 國內的「寂寞學」權威吳靜吉在《害羞‧寂寞‧愛》這本書中指出,尋獲夢中的伴侶, 寂寞不見得自然消失。很多家庭主婦在結婚之後就少與朋友聯繫,缺乏社會互動的網絡,反而更寂寞。 只是,寂寞感過後,「我往往發現跟對方不適合,」他疑惑地說。 寂寞是人的一刀兩面,寂寞可以摧毀人,也可以激發許多的藝術創作。 每個人,其實都有化寂寞為力量的可能。 即使不是天才洋溢的創作者,仍有能力讓自己不再寂寞 。 有空時跟朋友吃飯聊天,獨自一人時就看看書。 「我很少感到寂寞,」她說。 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寂寞?答案是處在陌生的環境中。 「兵變」或留學時感情生變,都是同樣的寂寞,想要掌握環境,就必須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自我愈強,愈能控制環境。 當自己對環境產生了解,就容易建立社會網絡,不會寂寞。 人際關係的層面,包括家庭、朋友與公司。在公司中,可以跟同事共同分享生活經驗; 在朋友當中,則擁有過去生活的共同記憶;在家庭中,可以獲得無條件的支持。 如果能夠好好經營自己的生命,寂寞,就能遠離你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