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企业经营的成就,都始于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像本田刚开始要做汽车时,日本政府的官员其实是不赞成的,说他们基础技术不够,而本田坚持从引擎开始做起,然后逐渐发展出来。早期迪斯尼做白雪公主长片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哪有人可以连看两小时的卡通影片?”结果做出来以后,白雪公主竟然成为经典之作,而且每年还不断有新成品,迪斯尼突破了不可能的限制。 突破不可能的限制,这是在创新时最重要的工作――改变假设、习惯。一旦改变了假设、习惯,自然就改变了“不可能”成为“可能”。我在中国大陆做过几年事情,刚开始最痛苦的是,明明我有经验的事情,告诉同事该怎么做,但他们第一个反应却是“不可能”,因为他们那里都不是这样做――这就需要很多的沟通和说服了。 面对不可能的挑战,就是信心跟信仰的考验: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如何才能确信不疑时,坚持贯彻的做出成果? 企业使命 = 信仰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十九年,会一直传诵到现在,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值得企业经营者深度的学习,那就是唐太宗的核心价值:“以百姓之心为心”。用百姓的心作为他经营政治的用心,是起源于唐太宗给自己的定位:自比于尧舜的明君。 有了清楚的使命价值,并且成为唐太宗的信仰,他才有办法听周边臣子们如魏征等的不断谏言,而且长达十九年。这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何你们谏言比较少了?是不是我变得比较圣明了。”魏征瞪他一眼,说:“不是谏言比较少,而是因为你现在开始不想听了……” 人会受外境所转,容易滑落,不是因为他本身无心于成就事业、成就自己,而是太容易自满而骄、过于自负,失落了倾听不同“异见”,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如果有信仰,在企业经营的运作中,就会有力量把散逸的心拉回到企业使命与创业初衷来,不为外境所转。同时,也就有办法把事业经营的角度,从响应外在环境与客户需要的变化之中,调整到正确的方向,走向发展欣欣向荣的路径。 企业经营的过程,是不断的厘清、呈现、深化企业使命的过程。厘清、呈现、深化企业使命的过程,也就是调伏我们的心,让企业全体同仁产生共同愿力,启发企业生命力的过程。过去几年来,我们协助很多企业透过创业历史的回顾,点化创业阶段的英雄故事,走过厘清、呈现、深化企业使命与创业初衷的过程,把企业经营意义与价值找回来,团体就开始凝聚,向心力与创造力就会出现。于是,企业的运作就开始不同于以往,意义清楚了,心也就安定了,负责承担的主动性开始出现。 就这样找回企业的使命,让使命变成企业的信仰,而激发企业的所有人,从使命与初衷出发的心就对了。所以发心是很重要的,方向对了,企业发展的路就对了;一旦方向错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信心,是来自有信仰! 经营“企业”= 经营“人”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这样讲,研究心理需求层次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 Maslow)也是这样讲。 怎么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呢? 马斯洛说,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让企业里的人变成更好的人!透过企业使命、愿景的实现过程,让参与企业工作的人,透过工作完成而实现自我,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长。关键是,要让人认同企业使命与企业愿景,让他觉得参与企业工作,是很有价值的事。而他所负责的事情,是很有以意义与价值的,是值得做的事情,在人们愿意承担责任的同时,他们的愿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相反的,当人们觉得事情不值得做时,他们就不会把事情做好。因此,企业经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清楚的点出所要做事情的意义与价值,让人们愿意为工作付出、为工作承担。所以经营企业,就是在经营人,让他们发挥愿力,形成团体共愿的力量。 有效经营,回归人性 企业经营,也是团体修行的过程。企业是人们组合的生态系统,要让企业组织发挥活力,达成经营效益与社会贡献,必须回归人性的根本,启发人们的心智力量。 从企业的发展源头─创业初衷与企业使命─发心,让这个心愿凝聚成团体的共愿,面对快速变动的经营环境,透过共同愿景与核心价值,发挥以境验心的修行力量,回头摄心检验企业经营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