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創新的台灣網站







正式待在網路產業一年半了。對網路產業的瞭解越多,對全球化體系下台灣所能扮演(不得不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感慨。也別怪李敖、陳文茜、連戰等人紛紛往中國跑,有些趨勢實在無法逆轉。中國太大,台灣太小,在網路世界的競逐裡,台灣早已退出市場。

台灣從前有搜尋產業,現在垮得差不多了,Openfind吳昇博士的雄心,現在已經找不到大眾市場,剩下如「史酷比」還可靠國外的專業資料庫搜尋賺錢。台灣從前有許多公司研究免費信箱,現在除了智邦生活館苟延殘喘,還很勉強地研發新功能外,其他本土網站,早已放棄免費信箱,不再提昇規格。我們習慣使用Yahoo、Google,好像一家人一樣親近。問題是,Google的繁體中文搜尋原則並不是由台灣人訂定,甚至連「Google台灣辦公室」也沒有。Yahoo信箱的擋垃圾信規則是由美國工程師研究,本土電子報被擋,往往無計可施。

現在在中國吵得火熱的 Web 2.0 網站,吸引眾多創投投入,各種應用紛紛推出,只比歐美國家慢一些。台灣呢?根本沒有人有興趣投資,反正菁英階層直接用國外網站就行了。遲早有一天 Yahoo 會推出中文版嘛。不管是原創的內容,或網路機制的應用,台灣都遠遠落後了。

從 IPWalk 等網站的統計來看,美國最大的虛擬主機商掌管 500 萬個網站。中國前兩名都有 30 萬網站規模。台灣第一名不到 5000 (這些數字都是低估的,但比例關係應該是一樣的)。即使就全部人口比例來算,台灣還遠遠落後中國(中國不是有好幾億文盲農民嗎?)仔細一看,台灣的網站數並沒有顯著成長。為什麼?因為功力較高的人,直接外移到國外虛擬主機商了。

中國就不同了。比如說,中國的百度搜尋,特別研究簡體中文的搜尋技術,把 Yahoo 中國打得很慘。Ebay 在中國遇到「阿里巴巴」一樣吃不開。中國各家入口網站都能跟進 Google 推出免費大容量信箱,但台灣則棄械投降。再一次,「規模」(人口數)決定了產業的發展。只有兩千萬人市場的台灣網站,注定了附庸與邊陲的角色。

台灣網路越來越沒生氣,只剩下購物、貸款、104 等具濃厚本土特色的網站還能跟外資網站抗衡。新的研發、創意快要消失殆盡了,甚至連「跟進」的動作都沒有。大部分網站,就是守著一個社群,在台灣的小小圈子裡當王。

Google 的推陳出新,Yahoo 的財大氣粗,讓本土業者毫無招架之力。不過,台灣網站失去國際競爭力,不代表台灣網民失去競爭力。言論、創作的自由,以及實際上比多數國家更為平等和諧的族群關係,或許能讓台灣的blogger發揮出華人世界最佳的創造力?也只能如此懷抱一些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