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仁厚/群仁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
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崩裂,有很多时候都是来自好心好意的想直接替别人把问题解决,或者是直言的提醒他人改善缺点。但是却因不得其法,造成人际关系的崩裂,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本心里的期待,相去不可以道理计。身陷其中的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位朋友被这个景况困扰了几年,恰巧前几天有个机缘,对这个主题在聚会中做了深度对话。他提出问题:“诚实,不是最好的政策吗?那为什么我在某个会议上,诚实的直话直说的时候,反而破坏了人际关系;甚至得到的不是赞许,反而是叱责呢?”
是的,诚实的面对真实的情况,是进步成长的机会。也只有面对真实,组织才能创造绩效。但是,人与人的互动之中,不是只有诚实的面对真实而已,还要考量还有许多层面,比如以对方为中心、陈述方式、互信程度、团体动力、…。面对真实是要直话直说,但是如何说更重要。更何况,所有的品德要求,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拿来对他人的判断。
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管理者一书中,也如是说:“要使上司能展其所长,并不能以唯命是从的方式做到;应该以‘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着手,将自己的见地,用一种上司能接受的方式,向上司提出。”
在组织中,要塑造直话直说的信赖环境,必须先要建立以下的认知基础:
首先,面对景况发生的时候,要先问的是,你看到的“真实”,是谁的“真实”?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并不是真实本身,而是真实根据我们用来观察与探索它的方式呈现的面貌。哥本哈根的学派的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在他《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提出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每个人看见的“真实”,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呈现的面貌,所以每个人的看见,并不一定是一样的。印证到自己经历与遭遇的事务与经验,的确满与海森堡的观点吻合的。
因此,在要诚实的诉说你看到的真实以前,必须要与你想诉说的对象,不管是对个人或团体,都必须做一件事:统一认识。让每个人先从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所要诉说主题所看见的“真实”,让对方与自己有更相同的认识之后,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对话。
其次,要诚实的直话直说你发现的真实之前,需要了解你所说的真实,是用会增加对方的力量的方式,或是用削减对方的力量的方式。
“人人都需要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心理学家维吉尼亚沙提尔(Virginia Satir)说:“因为有了这种感觉,才能肯定活下去。”所以,只要是你的直话直说,是以判断的态度、或是以削减对方力量的时候,就很容易遭到防卫与抵抗,甚至会遭到报复与攻击,因为若不是威胁到了对方生存的根基,则是你用比他还高的心理地位激发了逆反心理。
所以,在陈述发现真实的方向上,必须调整自己的直话直说的方式,先探询自己发现的“真实”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或先明白自己陈述这个观点或意见,所要导引的方向或目的。其次与对方在这些意义与价值、方向或目的上,寻求交集与建立共同的认识。然后,以协助对方成长、增加力量的态度进行交流,才有可能进入敏感主题的讨论,而不会引来逆反、防卫、或攻击的态度与行为,直话直说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第三,是凝聚一体感,让自己与对方是站在同一阵在线,一起面对“真实”的挑战。
有了这一体感,意味着进入了对方的心灵接纳线,是被认同为“自己人”了。在这样的基础下,就比较容易建立信赖关系,进行面对真实的深度对话。
最后是要了解人性,如实的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
尤其,在对于事情完成的看法与作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想过了,事情就完成了;有些人则是认为自己说过了,事情就已经做完了;还有些人是认为事情做过了,就算做完成了;有些人则认为非得要亲自肯定事情做成了,才算是事情做完了。这些差别,无关诚信,只是认知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直话直说之前要认识到,克服缺点,是当事人他自己的修行功课。发挥人的长处,才是我们需要修练的功课。这并不是不考虑人的缺点,而是只有在他的缺点会影响到他的长处发挥的时候,才需要做出处理:让长处发挥作用,而让缺点不生作用。
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剥夺别人克服缺点的学习功课!
你有哪些类似的经验?它们印证了哪些本文的内容?经过这些对话,你对直话直说有哪些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