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景平/资讯科技专栏作者 每个人学习的目的不同,有些人是为了好奇而学习,有些人是迫于压力,为了父母、为了学位而学习,有些人是为了保持竞争力而学习,有些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学习,不论目的为何,大家会很自然的认为“学得越多越好。”,因此,陈立夫先会说出“知足常乐,惟于学问则不然。”的话,然而,学习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我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求,加上外在环境的急速变化,面对各种新观点、趋势、书籍和科技工具层出不穷,我们不但要有钱,还更要有时间来学习,世界潮流不停地变化,我们跟在后面不停地追赶,从《蓝海策略》、《世界是平的》,到《从历史看人物》、《告别娑婆》,哪一本不是好书?但我们真的有那么多时间仔细地读吗?作者写一本书要花多少时间?我们能花多少时间读一本书?假如读者心中不是有个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这样跟着潮流读,快快读尽天下书,真的就能成功吗? 农业时代延续了3000年,工业时代才200年,信息时代不到30年,虽然时代进步到以网络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但我们的学习和行为模式,却常常来不及改变,我们在信息贫乏时代所形成的很多习惯,依然主宰着大多数人的行为,我们把太多时间放在学习上,然而却很少有机会应用学来的东西。“知、行”其实是一段功夫,古人说“学以致用”,是先知后行,先学后应用,而今网络时代,专家们所提出“随需学习(Learning on Demand)”主张,是先行后知,先做工作,当发现问题需要解决时,才赶快去学,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学习环境,就是能在员工需要学习时,能够以“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content、right style”方式,马上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看再多的新知,若是没有目的和服务对象,就会流于散漫,服务对象太广泛,力道就不会强。就以我最熟悉的数字学习为例好了,我每周要跟踪的电子报、博客格和演讲投影片,真的很多,而我对很多主题都有兴趣,从社群带领、企业导入案例、高等教育应用、数字教材开发与评鉴、学习科技最新发展趋势与技术等统统涉猎,像博客(blog)、维基(wiki)等观念,都是我最先介绍给台湾的,这虽然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致自己除了写文章之外,还未能将所知发挥更好的用途,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努力与收获不成比例,这让我痛切检讨自己这种以好奇为目的的求知模式,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 我不再追着国外的报导跑,例如看外国人写再多的博客撰写要诀,若是自己不亲自写作,那搬弄来、搬弄去,都是别人的心得,对自己的益处不深,所以看个一、两篇,也就够了。除非我使用过几个不同的博客服务供货商,也透过RSS(编按: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指一种分发和汇集网页内容的XML格式)订阅方式来阅读别人的博客,观察过博客圈的生态,那我跟学生谈起来时,才会理直气壮,而当我真有需要深入了解相关文件时,上网去找也很方便呀!关于“社群经营”的书,我虽看了三、四本,也写了教学投影片,但教起课来,总觉得枯燥生涩,当我实际经营“第八个习惯+感动”这个在线论坛后,才会对书中所谈的一些现象有深入感受,甚至因为文化和参与对象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观察,更可贵的是,当我教课时,有网络上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参考。 这么多年来,我才发觉数字学习的观念、理论、方法和工具都不难,它不像我原先所学的电机学科难以入门,但数字学习真正的难处在应用的深度,在找出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并提供恰当的经营模式,尤其要从学习者出发,提供他可以具体执行的步骤与案例,当我们把服务对象描绘得越清楚,把他们的需求了解得越透彻,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 学习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固然快乐,但只是满足了小我的需要,若能设定服务对象,从服务对象的立场和需求着眼,并提供他们能接受的学习模式,经济效益才会明显,在大陆上“中华会计网”的成功,就是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解决方案的缘故。 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学习也该从服务的角度来思考,才能达到主客互惠的最佳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