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创立、经营台积电十八年岁月,今年七月,七十四岁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终于迈向交棒的第一步,将总执行长,这个除了他自己之外没人坐过的位子,交给小他二十岁的蔡力行。
其实,不仅接班的蔡力行,现在「台积电起码就有五十个全才(领导人),」张忠谋指出。
「他是全台湾最伟大的,如何融合这么多top的人,很不容易,」台大国际企业系教授汤明哲称许。
培养一批批领导人才,是张忠谋对半导体产业的贡献。不仅只台积电,事实上,早在德州仪器掌管当时世界最大半导体事业、以及一九八五年回台任职工研院,张忠谋就培养了许多人才。放眼当前半导体业界,许多优秀领导人都受过他的coaching。
张忠谋如何培养一批批世界级的领导人?领导人需要什么样的特质?身为领导人,他如何跟上时代、不断进步?他对全才教育有什么期许?在《天下杂志》专访中,这位IC教父分享他的人才秘诀。
问:现在台湾有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如何接班,你挑选接班人的考虑是什么?
答:我想,企业领导人生命也不过二十年左右,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一个公司里面,一批人应该是训练下一批人。第一代(generation)应该是完全负责第二代,第一代对第三代也有点责任,但第三代主要是第二代的责任。
所谓一批批接班团队是一批接着一批,不是一代的人要训练好几批。一代人训练好几批,有点像是邓小平在江泽民接班时,指定胡锦涛接班。我相信,虽然胡被邓所垂爱,恐怕他后来还是要蛮大的努力才能真正接班。所以第一代可以钦定第三代哪些人有潜力,可是,最后还是要透过第二代。至于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有相当多的理论。
CEO最需策略能力
在企业里,从工程师一路升上来的,通常是执行力强的人,而不一定是策略强的人。因为策略通常是最高层的责任,所以,普遍的问题就是,执行力强的人不见得有策略能力,他们升到最高一层可能缺乏策略能力。所以,假如有这个问题,要把他补一下,在一个CEO还没变成CEO之前,给他一点帮助。以台积电而言,我们找了陈俊圣。
问:是找一些人辅助蔡总执行长的意思吗?
答:对。
问:所以您觉得蔡总执行长的领导能力是?
答:应该是很好,可是要看以后怎么样。与其说现在讲什么,不如让时间来证明。
问:CEO的策略能力可以培养吗?
答:我想可以慢慢培养。这就是学习的金字塔:最低是数据、信息,往上是知识,再往上是wisdom(智慧),策略是从智慧开始。其实CEO之下的领导人,只要执行能力强就能一步步升上去。他们被告知方向,就会朝这个方向执行,能力强又会被升到一个更大的单位,领导更多人,他虽然还是被告知方向,可是参与制定方向的机会也会增加。
策略的最后决策者往往只有一个人,所以要补强就是在CEO层次而已。别的人,策略的要求也不是那么需要,随他们升职就可以了。
问:除了策略能力,价值体系是不是也是接班人选择的标准?
答:副总级加入台积电,价值观在面试就提出来;假如在此职位以前就加入,我相信他们也都是在价值系统里头成长的。
问:三、四十岁年轻人呢?
答:除了价值观、执行能力,新血最大的重要性就是创新、随时充电。年纪大了,新的ideas通常比较少。
问:现在很多制造业的问题是,该怎么变得服务取向,台积电是怎么转过来的?
答:这是一个专业的策略问题,看得远一点是避免把产品commoditize(商品大众化)。我们的产品不可否认是硬件产品,固然我们有相当大的技术进入障碍,但是不够高,所以被大众商品化的可能性是蛮大的。唯一避免商品化的策略就是变成一种服务,提供客户一个solution(解决方案),你能够替他解决的都要解决。
解决客户问题,利润自来
比方说,公司内部的制度就不能以生产多少、良率多少、成本多低来打考绩,而是要以怎么样解决客户的问题来衡量。这是很重要的配套。通常的人都是一句口号:客户至上。可是对外面喊客户至上,里头考绩却是看你为公司赚多少钱。
我觉得,不要把为公司赚多少钱放第一,要真的把为客户解决问题放在第一。这是高层的策略,对同仁可以不谈利润,不谈这个月成本多少,只看客户满意度。高层有这个信心,只要这样做,利润就会来了。这在台积电是很成功的策略。
最近,陈俊圣去看我们的监察人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传了两页的笔记给我看。其中一句话是:low cost is not a business model(低成本不是商业模式)。我非常同意这句话,我也很高兴波特讲了这句话。如果讲给很多台湾科技界的人听,他们应该改变他们的作风。现在大家所有的商业模式就是非去大陆不可,因为大陆成本便宜。但是,别人也去大陆,不但是台湾,日本人也去,这就不能算是独特的商业模式。
有系统的终身学习
问:身为创办人,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与能力?
答:最重要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尤其在中学或大学,养成终身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方法。
方法就是要有纪律、有系统、有计划。系统是指一套一套的学问,并不是今天看一点小说,明天看一点历史,后天看一点艺术,这是随兴、没有系统的学习,效能很低。
独立思考要有知识基础。基础随着终身学习慢慢建立起来,累积思考的材料。
我怎么跟上时代、怎么学习?除了常常阅读,在企业界渐渐有地位之后,我也参加很多经济会议、智库会议,尤其是国际的、知识广的、学问比较深的、对会议主题了解比较深的。
我参加会议有两个目的:主要是见到值得见的人。次要目的是能够加速学习。
参加这种会议比阅读学到更多。中国有句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比方说,我跟季辛吉一起参加过好几个会议,他谈中东和欧洲还是相当了如指掌。听他谈,也许不是值十年,但也是值一个月的书。听葛林斯班谈国际经济、美国经济,也是如沐春风。这种会议我去蛮多的,一年总有两、三次。
创办人的好处是,如果公司成功了,会被人邀请去参加会议,你也要讲话。我觉得不只是听,自己跟这些年轻的人一起参与,脑筋动得更快。
问:哪些年轻的人?
答:蛮多参议员、企业界的人。比如我跟美国某家大石油公司的CEO就在一个panel(小组)里讨论加强企业监理制度的沙宾法案(Sarbanes-Oxley Act)。我是那panel中唯一赞成沙宾法案的,企业几乎无异议地反对。他最强力反对,他说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害群之马,把所有人都当坏人?所有人都要承受负担,一年花不只五百万做监理制度?
我就告诉他,老实说,安隆案影响了美国在世界的领导能力。你说只有一个害群之马,事实上不只一个,安隆只是最出名的。假如是六年前,安隆自己都会说他是好公司,不需要监理制度。
终身学习要有系统。其实安隆案很复杂,很多安隆的董事多年来都不知道安隆在做什么,他们已经是蛮专业的。安隆案发生以后,这方面的书我看了至少十本左右,都是厚厚的。你会发现这很复杂,不是普通人能够发觉的,即使一个很有背景的董事,每两个月去董事会坐几个钟头,根本就不会听出来。
领导人就是全才
问:所以,一个成功的创业领导人,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答:创业人不只要跟上时代、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且要比你办的事业成长得更快,不然不能够领导。
要创业,年轻、有guts(魄力)、有胆量、有冲劲、有entrepreneurship(创业心)就可以;但是很少创业能成长得非常棒,也很少创了业能够几年以后还能生存。
创业只是一个开始,假如要做得非常成功,后来所需的努力远超过创业当初所需的努力。比如一、两年中,公司一下子从几个人变成几十人,或是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创业人很可能就遭遇他自己能力的瓶颈。
还有财务问题、人事问题、公司成长需要建立制度,种种都是考验。所以创业人往往遭遇瓶颈就知难而退,或是找一个有经验、年纪大一点、做过比较大单位的主管进来,创业者也许只做技术工作。
总之,很少创业人能够比他创的业成长更快,能够长远地站在领导地位。这种人我称之为全才。
问:怎么样培养全才?
答:我觉得全才教育应该是在高中,甚至于中学,愈早愈好。
全才教育就是培养在公民社会里至少要做有用的人,其中杰出的就做领导人。
我十三岁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校长张伯龄是个百分之百的教育家。他主张全才教育,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教你怎么做一个公民社会的有用份子。当时杰出的人就变成全才,兼具德智体群。
现在的问题是:四个(德智体群)好像只有一个,全是传授知识,而不是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方法。
我曾经在清大、交大演讲全才教育,我问他们,领导人才需要怎样的特质?结论是诚信、正直、承诺、民主自由的观念、法治、公平、正义、市场经济的观念、独立、自动自发、热情。
我在南开中学不过两年半,我受到的价值系统的印象很深刻。尽管时代变迁,当时有些价值是不变的,而且不应该改变,比如诚信、正直、承诺、热情、自动自发。六十年前虽然不是这样表达,观念却是一样的。
可以带走的盛宴
后来我中学毕业到美国念哈佛,受到的全才教育也是德智体群,那是我最兴奋的一年。我的终身学习、独立思考固然在中学开始形成,却是在哈佛的第一年打下基础。这一年,像是海明威讲的巴黎,是一个可以带走的盛宴。老实说,我到现在还在享受这个盛宴。
现在台湾有五年五百亿的计划,要有国际、世界第一流大学,我是审议委员之一,多数学校的proposal(提案),重点都是延请国外一流教授、增加设备。我觉得这个方向不完全对。
我觉得一个国际第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领导人。假如只是培养有知识、有学问、有技术的个人,就会碰到一个情形:比方说,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不少,过去的教育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有能力的个人放在一起,整个社会不能运作。
五年五百亿的proposal没有说要建宿舍的。我认为大学生应该要住校,相同素质、大家都是状元级的学生,将来要做领袖,要既竞争又合作,这样的性格要培养出来,正确的价值观要形成起来。
我在哈佛那年,一个宿舍大概一百个人左右,上课又有另外一批同学;上课的同学通常是住在另一个宿舍的,谈得来可以花很多时间在一起,而且是二十四小时,七天在一起。我们竞争的是校刊,每天出刊,能够替校刊写点东西,被校刊用,是很珍贵的竞争机会。互相辩论也很珍贵。每天都有很多演讲,通常都是议员、教授来演讲。
同宿舍的学生都是天才级的,那时候我对西方文化不是那么了解,念荷马《埃利奥特》辛苦得要命,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已经看过了。我看莎士比亚的剧本相当辛苦,可是有人就能朗诵。古典音乐我在中学的时候喜欢,可是不是那么了解,宿舍里头有相当多人比我懂得多,我就跟他们一起听波士顿交响乐团。那一年年纪轻,可以做很多事情、学很多事情。
问:所以全才教育非常重要?
答:除非做学术研究、做教授,就比较专门,可是在任何领域要做领导人才,就必须要是全才,台积电起码就有五十个全才。
问:台积电怎样培养领导人才?
答:我觉得价值观对一个公民社会、对一个公司都很重要。公司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系统。
问:如何培训人才呢?
答:培跟训是两个不同的事。培养只能从环境着手,不能变成一个一言堂,要鼓励创新的意念。
纵然决定权大多在CEO身上,但是我都是听了蛮多意见才做决策。假如只是一个人在讲话,那是不太可能培养出创新的领导人才。所以,「培」是长期的工作,要有这个观念、大家高级主管有共识,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
至于「训」比较在专业方面。我觉得时下一流大学的训练太多,好像当年我在MIT念硕士一样,课程念得很努力,可是后来没有用到。
当然我们台积的训练几年当中还是有用的,像我们训练○.一三、○.一八就过时了,可是基本的东西还是永远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