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他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认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只要身处轮回之中,必然逃脱不了痛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由于人有欲望,就会产生后果,而后果就是苦的根源,这就是因果学说。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2. 佛教宣扬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相信佛教就能获得解脱。
3. 释迦牟尼试过各种方式,力图使人逃脱轮回,最终他在一棵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七天,终于顿悟,想出一种理论:经由修行灭除烦恼与迷惘,即为涅盘境界,从而获得大智能,了脱生死,自然会远离痛苦。而随着佛教各种宗派的发展,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义。
4. 小乘佛教坚持最初的教义,认为释迦牟尼是最初顿悟的人,不是神,只是已经涅盘的伟大导师,普通人如果追随佛的教导,必须出家做一段时间的和尚,最终达到涅盘即成为阿罗汉。
5.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人最终经过修行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所以大乘佛教崇拜佛像,不必必须出家,只要心中有佛,终会成佛。
6.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释迦族的王子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开悟成佛,并将他所体悟到的、解脱生死和一切烦恼的方法,向当时的印度社会,宣扬了四十九年,最后以八十岁的高龄,离开了人间。
7. 佛教传入中国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8.到了近世,谈起中国佛教的寺院或僧尼,99% 均属于禅宗。
9.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 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
10 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着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西藏的属于密教。中国佛教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11 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往往由于财力、智力、权力的限制,对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对于平日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没有自信心去解决和克服。这种人,首先需要有一种外在的依靠,才能帮助他克服难关,那就是信他的力量。
12 佛教被人误为迷信的最大原因,乃是由于许多信佛教的人,只是信佛信僧,没有懂得修行的方法。
13 所谓八风,是指的利益、损失、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一个人,如果能够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他就解脱了一切的烦恼
14 都一致强调“空”和“无”,佛教总是讲无常、无我
15 未悟之前,法在心外,所以需要求师问道,开悟之后,法在心内,从你心中流露出来的,就是解脱烦恼的方法。不必另外再向佛经里去寻求,但却绝对是与佛经的观点一致。
16 信佛的人,要解除烦恼的痛苦,首先必须从贪心、嗔怒、不明是非的三方面,渐渐地省察和消除着手。
17 菩萨是成佛之前必经的修行阶段的人,佛是菩萨修行到圆满时的最高阶段的人
18 佛教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 苦、空、无常、无我。
19 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即公元 540 年左右 ;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空海奉敕随遣唐使藤原葛野磨到中国求法。
20 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以学问僧身份随日本第17次遣唐使船入唐求法,成为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
21 禅宗的思想、文学、美术、风俗、习惯等,对日本国民生活的影响很大。如茶道、花道、香道与书道等
22 德川时代(1603~1867) ,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代了佛教,成为德川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佛教的影响进一步缩小。
23 1945年12月15日占领军颁发了《神道指令》,日本开始实行信教自由与政教分离。到目前为止,佛教仍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现在日本各地有佛教各宗宗立男女大学20余所。
24 日本佛教的发展、演进,可略分为:飞鸟时代(546至645)、奈良时代(645至781)、平安时代(782至1192)、鎌仓时代(1192至1333)、室町时代(1333至1600)、江户时代(1600至1868)、明治维新之后(1868至?)等七个时期。
25 现全日本佛教会下辖16个宗派,77000多座寺庙,共有僧人8万多名。
26 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