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现象与本质

 


冯仁厚/群仁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


 


 要激发人的创造力,或者导引团体进行改善与变革,关键的是在型塑团队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必须引发「创造性的张力」,让团队的伙伴们有动力。创造性的张力,是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提出的重要观念。目的是要让团队的所以有伙伴,不仅要勾绘愿景、厘定目标之外,还要看清现实,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透过创造性的张力,来点燃每个伙伴的愿力。


 


 现代的企业、政府机关或非营利团体,几乎都学会了目标管理、凝聚共同愿景等等的管理方法,也几乎已经成为普通常识了。但是,为甚么在大多数的组织中,还无法明显的体察到,让人们愿意全心投入的创造性张力?


 


 要引发创造性张力,让组织完成从事的改善、变革,达成愿景目标,首要之务就在「看清真相」。如果对于组织所面对的现实,没有把真相看清楚,则所下的判断、所采取的行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我在这个行当那么久了,还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吗?」「天下没有新鲜事!」有这样心态的人,容易用过去的经验,来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因而看不见新的可能性、与新的转折变化,这也是失败企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自以为是的过度自信,迷失了方向。


 


 其次,事物永远有表层的现象与内在本质之分。而「真相」也就在表层与实质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面貌,以各种相对的「真」、「假」之景况出现,如不能穿透表层现象的遮蔽,就无法掌握本质,也就看不清楚真相。而人往往是用自己的认定,来看到外在世界,所以要超越个人了解事物的束缚,来看清真相是需要下工夫的修炼。


 


 比如,在我们成长求学的过程中,经常是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学问就一定好,心智模式中假设是「成绩=学问」。但是成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层现象,学问好的人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考好成绩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好学问。因为目前大部分的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为了减少人为判断而追求表面的公平分数下,要有好的成绩关键是讲究解题技巧、掌握出题重点、熟练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这也是为甚么补习班的生意,越教改越热络的原因。而学问,是要培养探究本质的心态与能力,不断的追根究底,探究未知、了解未知,这些内涵的深化与养成,却不是透过简单的考试可以完全测出来的。


 


 因此,没有对表层现象与本质的鉴别能力,很容易透过自己过去经验与内在认定,迷失在表象的世界中,自以为看到单一事件,就认为这些事件就是真相,或者认为把问题、事件挖出来了,就是找到真相了。这也是台湾社会在媒体蓬勃发展下,带来的那么多乱象与负面效果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人们还缺乏对表现与实质的鉴别能力,无法看清真相。


 


 在企业实务的工作中,也常常出现从单一事件发生的表层现象去解决问题,而发生越解问题反而问题变得越大条的现象,也常有所见。因为如只看到表层的单一事件,也只能解决某个层面的问题,看不到问题整体性的本质,就无法从根源处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有人会说,探究真相很简单,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就可以找到根本原因了。问题是,如果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常常就会落在表层现象中打转,因为本质真相有许多层面的「真」「假」包围着,问再多的「为什么?」,仍然会找不着方向,就迷失在表层现象中。所以关键的工夫,仍然是在培养现象与本质的鉴别能力。


 


 鉴别现象与本质,你有过哪些经验?需要培养哪些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