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理论

 


我有一个教育态度非常宽松的父亲,但从小到大,我却甚少违背我父亲的意思,关键就在他的「同理心」。


怎么说呢?
我们可以从我念小学时的一片土司面包说起。
我是个独生子,小时候,我骄纵到早餐在吃土司面包时,
会把土司面包的「边」给切掉,只吃中间软的白面包部份。


 


旁人看了觉得实在不好,可怎么劝我也不听。
 
有一次,我父亲看我「又」在拿着水果刀切土司的边了,
 
他笑了笑,竟说:「喔!这个土司面包的边很难吃喔!?」
 
还在念小学的我开心地点点头,心想,终于有人了解我了。



       
「土司面包的边咬起来很硬、很干,对吧!」
        
爸爸用带着点”同仇敌忾”的口气说着,我听了更开心了。


 


这个时候,他忽然丢了一句话:「可是我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说完,便若无其事地看着早报。还在念小学的我不禁好奇地问:「什么严重的问题?」


爸爸淡淡地说:「如果我是你未来的女朋友的爸爸,看到你这个男人吃土司不 吃边,我会觉得你这个男人不能吃苦,以后就不会把女儿嫁给你 了!… 


 


还在念小学的我一听…,立时羞得满脸胀红,
       
…眼光扫瞄发现四下没人注意,
       
三口并作两口地把刚切下来土司边给塞进嘴里,一口吞掉….
   
从那天开始,我完全改掉了那个令许多旁人摇头的娇纵习惯,
    …
就因着我爸那”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就像这则真实的「土司事件」一样,我们讲话如果不要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意见、辈份,而是能多一些同理心,而是能多顾及听者的背景、年龄、思想,抓住听者所在意的点,用听者所在意的观点来切入,我相信效果会大不同。
 
     
一直到今天,当我用上述的原则来与人沟通时,往往都会获益良多。
   
由于最初这样的经验与体会起源于幼时家庭生活中的一片土司, 所以我笑称这个令我受益匪浅的身教为「土司理论」
  
   
可不是吗?

   
说话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不全在于您我能讲得多有道理,多慷慨激昂,
   
说话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在于您我能否掌握住「同理心」的原则,
   
能否从听者所在意的点做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