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三部曲

贞观之治,是史上数一数二的盛世,当年李世民马上「得天下」之后,更懂得下马「治天下」,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用人唯贤,从谏如流,在攀上成功的顶峰后,为什么仍然掉入腐化的陷阱?


十二月二日,穿越了秦岭,飞越了渭水,飞机降落在古都咸阳。这时的西安,正是唐朝诗人贾岛说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车出机场,在高速公路往西安路上急驰,手机铃声乍响,一封远在千里外的简讯,写着台湾某候选人选情告急,惊动了同车的人,开始问起反贪腐后台湾的选情;五日,从咸阳机场回台北班机特别满,很多台商要赶在周末前回来参加投票,候机楼里议论纷纷。一场权力游戏,又要开始压宝。


谈到权力与腐化,谈到明君与枭雄,西安几乎浓缩了所有历史大戏,千年的风起云涌。西安自古「帝王州」,


 


两千多年来,自西周、秦、西汉、西晋……以至隋、唐,十三皇朝在此建都,当秦宫汉阙唐时殿皆已埋入黄土,但人间的权力游戏从未停息。在冬雪来临前,《商业周刊》的采访队伍来到西安。在西城安定门内的西大街上,仿唐的建物插入云端,高檐叠嶂。站上古城光是在城墙上走一圈,就要二十公里,而唐朝的城廓更是现在的九.三倍大。一千三百八十年前,公元六二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开创出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王朝。

   
唐太宗是一位军事天才。十五岁前已精于骑射,熟读兵书韬略。他的父亲唐高祖打天下时,战功最彪炳的儿子就属他。李世民不到五年就平定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打过数百场战役,几乎没吃过败仗。那时的他才二十五岁。 历史,成也权力,败也权力。战功最显赫者,未必能当太子,历史的悲剧也肇因于此。

巩固权位:
记取隋朝败亡教训 纳谏拔才,俭约克欲
   
权力的异变要从那里说起呢?摊开西安地图,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为我们圈出几个关键地点,龙首原、太极宫北门……,以及远在百公里外泾河之北的玉华宫。
   
权力常常从血腥开始。在西安西北城的龙首原,现在早已是高楼大厦。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太极宫。据说,当时宫中为了防止政变,殿中藏殿。精研唐朝文史的李浩说:「地位最崇高的地方,通常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果不其然,唐朝建国的第九年,李世民在太极宫北门发动玄武门之变,弒兄杀弟,并挟父自重而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帝王。


因为权力取得不正当性,及目睹中国非常短命的王朝——隋朝败亡启示录,让他比中国任何一个皇帝更戒慎恐惧。他看到,隋炀帝在位时滥用权力,原本天下可享用五十年的粮仓,竟在奢华中一败涂地。 前鉴,让他戒慎恐惧的使用权力,努力争取民心,交换官心。他深知人民力量强大,这时的他完全「以百姓之心为心」。李世民说,如果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身上的肉来食用,帝王富了,国家也亡了,帝王的灾祸,不是来自外面,而是自己造成的。
   
当权力不稳固时,权力会开始进行交换。初尝权力的滋味,他知道要收敛,因此建立中国第一个「良臣进谏、君王纳谏」的客观性政治系统,也因为这个集体合议政治团队,让「贞观之治」达到盛世之颠。在他之前的两千年,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认知到这点。

   
旧唐书上描述这位领导者:「自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但李世民知道自己内心渴望奢华,在权力及欲望中挣扎,强力的克制自己:
   
他不去泰山封禅。封禅,光是随皇帝出行的随从,包括官员、外国使节、警卫部队等就有二十万人,动员车马超过一万辆。
   
他遣回后宫佳丽。把父亲在后宫的三千嫔妃让他们回老家,省下年年大笔的后宫支出。
   
他不准大修宫殿。隋朝的干阳殿,曾经极尽奢华,间接造成亡国,李世民深怕自己也落入奢华的陷阱。
根基稳固:
文治武功超越前人 欲望毒藤开始蔓延

   
戒慎而来的治绩,不但使初唐经济很快恢复,而且社会秩序安定,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贞观中期,出现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昌盛。
   
在西安城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解说员比着今天的越南、俄国贝加尔湖以南、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部分疆土,当时很快就被纳入唐朝的版图;唐《客使图》壁画,画面是三个外国使节在唐朝的官员引导下,参谒皇帝,其中有东罗马使者,又有一人带羽帽,着长袍束带,是高丽或日本使者。


贞观之治最值一提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日本的遣唐使,有时一次就多达五百多人。馆内有用放大镜看当时波斯的钱币,和日本的钱币,可见当时长安文化商业鼎盛之风。影响到千年之后,不但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文字来自唐朝,甚至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其建造风格也深受影响。


不过,在贞观盛世的成就面前,权力又开始蠢动。唐太宗深藏已久的骄傲、自满开始滋长。他认为自己在文治武功都已超过古代贤人。当初信誓旦旦的治国理念开始质变,在他身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帝王的贪欲及专制的本能。


「权力就像金交椅(皇帝宝座)上的毒牙,无论小人物大人物,毒牙都会插入他可敬的白胖屁股内,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忘记自己是谁,」作家柏杨说。


「金沟子(屁股)坐板凳,屁股朝后,为的是把肚子放前;天在上,地在下,高桌子,地板凳,你娃甭张(编按:不要嚣张),」最近因《废都》及《秦腔》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的西安国宝级作家贾平凹,为我们唱起了这段秦腔。民间深知,当权力一旦坐上大位,贪婪的欲望就开始膨胀,像大肚子一样。


当金交椅上的权力毒素开始张牙舞爪,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也会忘记当年「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承诺,甚至连前朝灭亡的教训,也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为何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采访团队车子向北穿过了泾河,上了黄土高坡,再往北转进金锁关,来到大唐盛世最大的行宫——玉华宫。此时天空开始飘下细雪,拨开满山的凝霜,似路非路,我们开始找寻权力异变的蛛丝马迹。

渐忘初衷:
习于奉承,大兴宫殿 强兵增税,迫民卖儿卖女
   
权力稳固后,欲望开始膨胀。玉华宫的奢华,强烈的讽刺唐太宗刚接位时的俭朴作风。只是到了现场问当地居民,玉华宫何在?他指指地下——玉华宫早已不在。


从遗留下来的偌大佛陀金刚座,以及半个人高的仿古瓦当(编按:指排置在成叠瓦片尾端,用以挡住瓦片的瓦),可看出当时宫殿之浩大。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玉华宫的兴建经费「巨亿计」。二千四百公尺的高山上,共有十座巍峨的宫殿,面积达九市顷(相当于六十个标准足球场),地上铺设琉璃,这意味着欲望已凌驾于权力之上。


太宗兴建这座夏宫之前,已在宝鸡修筑了九成宫、在终南山修建了翠微宫,在长安东南设有汤泉宫等,但他仍不满足。当御驾停在玉华宫西边的珊瑚谷时,太宗为景色所迷,下令再增建一座紫微殿,与天上星辰之尊同名,以显示地上天子之尊。


紫微殿面阔十三间,从地面到顶至少五十公尺以上。这是在唐太宗之前、历朝前所未见最宽、最高的宫殿。建造一座划时代的宫殿,不难想象,需要动用的人工相当庞大。即使当时建造规模较小的九成宫,就需工役两百万人,又何况紫微殿。


一个建造全世界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卓越领导者,开始向权力极大化前进。他不仅大规模征调人力、物力建造宫廷,更连年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人民因为国家要建造长百尺,宽五十尺的大船,被强抽战争税,以致陜西一带人民出卖田产,卖儿卖女。


一旦权力坐稳大位后,领导人性格通常这时会开始出现剧烈变化。权力稳固后,野心更大,但也让太宗的心性变得十分多疑。


权力不巩固时,那个总能虚心纳谏的李世民不见了;在权力巩固后,谋臣的天生经验告诉他们,这时的君心难测,千万要小心说话,不要触犯龙颜。


我们来到两百公里外,醴泉县境的九嵕山昭陵(太宗之陵冢),这里现在是全中国最大的苹果之乡,但是在黄土中,昭陵却异常冷清。


在昭陵墓中,依亲疏远近排列着各功臣妃子,其中臣子排序最高的就是一代谏臣魏征,可见当时太宗多想天年后依然和魏征长相左右。贞观之治最受后世推崇的就是太宗的「兼听纳谏」,这是握有绝对权力者很难做到的事。因为越有权力,主观越强,很难听得进去别人说自己不好。


在太宗权力不巩固之时,光是魏征提出的谏书,就多达两百多条,满朝都是直言的奏章,李世民甚至把谏书贴在寝室的墙壁上,天天提醒自己。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无限感慨,认为自己痛失人镜,甚至在魏征死前要把公主嫁给魏家当媳妇。


不过这面人镜,很快就蒙尘了。因为多疑的太宗发现魏征居然把谏书给史官褚遂良看,不但气得取消婚约,甚至派人把魏征的墓推倒,并把碑上颂扬的文字悉数抹除。一代君臣佳话竟以此告终。


欲望傀儡:诛杀谏臣,修改不利记载 贪求炼丹长生,终至病亡


李世民晚年造成唐朝凋敝,首伐高丽时失败,哭着说:「我悔不听魏征之言。」并且设庙大祭魏征。怪的是,他哭完、拜完之后,又出征了两次。


魏征去世后,其它开国大臣原本的制约力量一一消失,太宗的疑心病越来越重,重辄杀头,如重臣李绩;轻则罢黜,连尉迟敬德、房玄龄都不能幸免,甚至密令史官将起居注中不利的记载删除。


「当权力无所不能,权力痴呆症就会开始显现,眼睛、耳朵开始异化。因为领导者摊开地图,他认为已能办到上天都不能办到的事,」柏杨说。拥有绝对权力的李世民,开始求仙求佛,乞求长生不老,玉华宫内一时金飙丹火,最后中毒一病不起,享年五十二岁。


一个两千年来史所未见的杰出帝王,久握权力之后,也难逃被权力所腐化。


究竟权力是如何腐化?政治评论家南方朔说:「权力的本质就是这样,当权力稳固后,常常就是腐化的开始。」因为权力者会试图将权力极大化,用权力换金钱、贪图美色,或者用权力来压制别人,自古而今,中西皆然。

腐败原因:
权力上瘾、晚节不保 自省能力降低,让欲望极大化

   
当政权不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谦虚,谦虚就能集众人之智,此时谏言体系比较容易发挥功效。一旦各种言论管道畅通,领导者也比较容易下正确判断,让权力益形稳固。


不过,做对事也是危机的开始,权力稳固后会开始缺乏自省,自信就开始变成自大,此时小人当道,谗言体系进入,很容易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南分朔分析,权力极大化之后,就会开伺机刺探欲望的边界。因为「有权必烂,」台湾评鉴协会理事长许士军说。


当权力开始摸索欲望的新边界,不论是金银珠宝,古怪诡计,如果没有麻烦,欲望就会一直测试,「最后权力就像鸦片一样,越抽越上瘾,」南方朔说。权力极大化后,社会必须出现制约的力量。已故的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权力自古无法约束,只能靠领导者内心发出我要做明君,或是由社会建立制度及道德防线来约束。


唐太宗的权力异化看似判若两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宗如果不是早就知道自己性喜奢华,好战喜功,「他早期就不会对权力如此节制,懂得察纳雅言,并建立三省六部;因为他深知权力可怕,才会建立起制约的力量,」教授经典领导的怡安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陈怡安说。


在台湾的权力游戏中,似乎也一再重演着权力变异的危机。中国人迷信强人领导,中研院院士许倬云认为:「如果只因喜欢一个人,就让他一直掌有权力,终将尾大不掉,而且一个人居高位太久,阿谀奉承,不再有反省能力,不能听不同的意见,不能接受不同的想法,慢慢开始被权力腐蚀。」


其实,再强的领导者也是人,会有七情六欲。像太宗晚年,年岁大,精力衰了,很多判断能力就降低了,「所以民主社会更不应寄望人治,」政治评论家公孙策说。


到底要如何制约权力的鸦片?黄仁宇评价唐太宗时指出,领导者性情复杂,道德名义后面的真相不可捉摸,因此,应该学西方的政治思想,坦白的承认性恶,反能造成政治体系的「制止与平衡」。

制约力量:
文官制度、道德自省 以防被无法驾驭的人治所操弄
   


在史学家评论中,唐太宗虽然晚节不保,但幸运的是,他在早期为中国建立的文官制度,让唐王朝可以再持续两百多年。像三省制度,不论门下省和谏官、言官都能发挥相当的制衡作用,可以批评朝政,甚至可以规劝皇帝的私人行为。


而唐太宗开始的举荐制度,也为后世留下稳定的中层文官制度,不怕改朝换代。西安城内钟鼓楼还在,只是今日的暮鼓晨钟,只要花几块钱人民币,人人都有权力撞一下钟。


人民的力量是节制权力腐化的最后一道防线,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陈传兴说,现代公民社会里,唯有道德自觉与舆论的制衡,才是最强的约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