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能两度大国崛起

 


两度崛起两度衰落


  俄罗斯的大国历史一直都是磕磕绊绊的。从彼得大帝至今的300多年间,俄国以及前苏联两度进军西欧腹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的主角。但不论是第一次击败拿破仑,还是第二次击败希特勒,俄国在登上世界之巅数十年之后,却都迅速衰落。


  19世纪初,当俄军进入巴黎的时候,俄国也第一次从欧洲的边缘角色变为一个主角。但此后数十年间,俄国的势力却急剧衰减。


  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或许可以说,俄国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盛极而衰的循环。而从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天的将近300年间,俄罗斯人似乎仍未找到摆脱这种循环的道路。



  在欧洲从配角到主角


  17世纪末期,一位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现了,他就是彼得一世。他用君主的强权带领俄国向西而行,走上强国之路。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彼得先后两次与北欧强国瑞典开战,先大败后大胜,从瑞典手中夺得了一个出海口,打通了与欧洲之间的直接通道。这场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她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从扩张者到和平捍卫者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于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特勒曾狂妄地宣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在德军败局已定的1945年2月,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在20世纪中叶的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专家视点


  作为前苏联的唯一国际法继承者,俄罗斯从1991年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恢复前任的威望,不止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包括经济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经15年转型的痛苦与磨难,俄罗斯的经济、国际威望等方面逐渐得到认可,“俄罗斯重新崛起”在俄罗斯国内、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笔者有幸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在莫斯科大学进修学习,就切身体会与判断看,俄罗斯已经成为大国,但很难成为像原苏联那样的强国。


  俄罗斯“大国”的标志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拥有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羡慕不已的自然资源;军事上,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仍位居世界前列;政治上,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中逐渐恢复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俄罗斯经济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复苏。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开始转好。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俄罗斯人生活水平逐渐好转,国际分析对俄罗斯经济前景普遍看好。俄罗斯人对国家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很多人都认为普京能带领俄罗斯重新赢得世界尊重,会重成世界强国。


  不过,近几年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很快就能重新崛起,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俄罗斯的发展。


  第一,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俄专家分析,俄罗斯经济体系还非常脆弱,远未踏入理性发展轨道。虽然俄罗斯经济近几年强势发展,但总量仍不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还非常低,而且与高增长相随的是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国内问题比较尖锐。


  第二,政治体制尚不健全。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人治”社会,领导人的变化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力巨大。2008年普京任期届满,俄罗斯的政治局势充满着变数。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俄罗斯人力资源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中青年高科技人才、专家移民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第四,国际政治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不希望出现一个新的强大的俄罗斯,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欧盟也不希望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居。


  总之,俄罗斯已经是大国,但种种制约因素牵制着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俄罗斯都很难重新成为像原苏联那样的超级强国。



  成功因素


  毫无疑问,俄国拥有成为大国的一切基本条件: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俄国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巨大的进步与飞跃都起源于重大的改革乃至伟大的革命。


  两大沙皇的改革


  俄罗斯的强大始于沙皇时期,而在历代沙皇中,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无疑是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位。在俄国的发展史上,彼得大帝已经成为一个坐标,一个研究近现代俄罗斯历史的原点。正是彼得大帝,认识到了庞大的俄罗斯与西欧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并致力于缩小这种差距。


  为了深入了解西方的强国,彼得大帝曾乔装打扮深入了荷兰、英国等国家,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叶卡捷琳娜二世深入精神层面,打牢了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基础。正如后人的评价,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躯体,叶卡捷琳娜女皇则塑造了俄国的灵魂。而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重任。


共产主义的试验


  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俄国人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


  在此前的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还从来没有真正地实践过,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这一次,俄国无法再学习西方,学习其他任何人,只能自己摸索前进。


  高速工业化是苏联面对重重包围和巨大威胁所作出的选择,苏联人的实现方式是建设高强度的计划经济。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高速工业化为苏联后来战胜德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如果说,在“十月革命”,俄国是通过向西方的学习而走上强国之路,那么,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则是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创造而跃居世界强国,并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和经验。



  衰败原因


  沙皇的改革与前苏联的试验,都曾使俄罗斯走上强国之路。但改革的不彻底以及试验的缺陷,却又都成了俄罗斯后来衰落的主因。


  沙皇:从改革者到绊脚石


  1853年开始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惨败宣告结束。俄罗斯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这是俄罗斯扩张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落后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1860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俄罗斯在落后于西欧近1个世纪之后,终于艰难地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


  俄罗斯在此前一个世纪的改革中,“国家强大了,人民瘦弱了”。这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俄国的强大没有稳固的基石,国家实际上成了一个泥足巨人。


  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沙皇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他把推行现代化当成摆脱统治危机的手段,这也决定了俄国现代化是在保存和维持专制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而沙皇本人及其所代表的制度,最终不可避免地从改革的领导者变成了改革的绊脚石。



  苏联:失衡的发展


  和沙皇时期的改革有些相似的是,苏联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失衡的发展,国家强大了,人民却未能过上相应富足的生活。


  苏联时代,尤其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人民的生活未能得到重大改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工业建设的方式和标准,对国家提出了集约型增长的要求。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不是军事力量的竞争,更不是军事工业的竞争。


  但苏联没有注意到环境的变化,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始终将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并因此而大力发展重工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付出巨大努力后,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导弹发射平台上终于与美国平起平坐了,但这种辉煌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危机。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束缚生产力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停滞,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现代化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