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下半场,该如何看待?卢素兰,61岁才学摄影,靠一张照片轰动鸟界;美国前总统卡特,74岁开始学习写小说……赤子之心,让他们忘却年龄,永远在成长!
如果我们都会老,那么最好尽可能活得老,也活得好!」这是史丹佛大学医学院的华特博兹(Walter M. Bortz)对生命的看法,他因此提出「敢」(DARE)活到一百岁的妙方,从饮食(Diet)、态度(Attitude)、更新(Renewal)、运动(Exercise)四个方向「热活」。
拍鸟的她:
扛近十公斤器材走两公里 一张新过境鸟种照,一夕成名
卢素兰就是台湾的「热活族」。
她一下车,带着摄影器材,沿着防风堤,蹑手蹑脚,快步走进红树林湿地。她肩上负着三角架、长镜头、相机,重达九.六七公斤。
马来西亚鹰岛的温度大约三十四度,儿子邱铭源频频拭汗,卢素兰却没感觉。她眼观八方,搜寻鸟踪,全身紧绷,昨天另一队队友拍到金背啄木鸟的消息,让她忘路远近,扛着器材走了两公里。直到发现标的物,惊喜之情盖过了身体的疲累,卢素兰轻轻放下角架,旋转镜头对准鸟儿,可惜啄木鸟站的位置不好,与背景颜色糊成一片……。
结束一天行程,回到饭店用饭已八点半,卢素兰将手提电脑、卡片阅读机拿出来,上传、整理照片,她一张张地看,看到第十五张又回过头去看第二张,比较两张几乎快一样的「鸟表情」何者好看,边看边满足地笑。一个晚上,计算机键盘不断发出「喀喀喀」声音,直到十一点。邱铭源转头一看,完成工作的母亲酣声连连,才就寝一分钟,已进入梦乡。
卢素兰,一只耳朵已聋、一只耳朵重听,今年六十五岁,学摄影四年,这是她第二次为了拍摄鸟类出国,因为听不到,她无法用听力寻找鸟儿,每张照片都是她穷尽眼力四处张望来的。
同时,她是酒商约翰走路(Johnnie Walker)第三届梦想资助计画,在百人中挑出五位得奖者的其中之一,得到新台币一百万元奖金;她也是台湾第一个拍到新过境鸟种——棕眉山岩鹨的摄影家。
这种鸟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处,很少到江苏以南,二○○四年十月下旬于野柳,卢素兰在牠出现的十分钟里,因相机功能较好拍到清楚全貌,轰动鸟界,被当时的《大地地理杂志》采访(编按:已于二○○五年七月停刊),以高龄银发族、初学摄影的身分,被称为鸟界的「野蛮阿嬷」。
卢素兰前半辈子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十六岁在照相馆打杂工,婚后开过美发店、卖过农产品,五十四岁时孙子出生,与其它的阿嬷一样,带带孙子,常常与街坊邻居种菜、爬山。
曾经,她是带着孙子种菜的普通主妇
如今,奋勇追寻生命底层的记忆
命运的改变,发生在六十一岁。
邱铭源替她报名松年大学数字摄影课,她开始迷上摄影。她遇到一位贵人老师,称她与另两位同学很努力听课,是班上的「三台柱」。那时,邱铭源心想,妈妈学摄影只是打发时间,遂把自己的低阶数字相机,以及一支八千元、八十倍的天文望远镜,请做车床的师傅车在一起。
想不到,素兰阿嬷学习动机非常强烈,她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主体物小小一只,就算拍到比较大的,主体物看起来也模模糊糊。她常常问儿子:「怎样才能改善影像品质呢?」或指著书上的图片问说:「这书上的怎么样拍得这么好呢?」
听到母亲「认真」的抱怨,邱铭源的好友——空拍摄影师齐柏林对他说:「该是你尽孝心的时候了。」两人来到摄影器材店,从相机、镜头、角架、云台到记忆卡,竟买了四十万,相当于一辆国产车的价钱。这些器材又多又重,为了让卢素兰方便提拿,再买了一辆菜篮车,将所有东西装在一起。
阿嬷为什么爱上鸟?有一天,她在住家附近山头,寻见一个鸟巢,里头幼鸟张大嘴,等待母亲喂食的模样非常可爱。这只雏鸟把素兰阿嬷生命最底层的情感给揪出来。
她想起自己六岁丧母,二哥替代母亲哄着她、背着她,教她看燕子筑巢,在树丛林里带着她找更多小鸟的窝……说着说着,阿嬷眼角的鱼尾纹牵动了一下,她摀着嘴别过头去,陷入二哥过世的伤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其实阿嬷的二哥已过世十年,当年二哥教她认鸟,现在她要将这些美丽的画面拍下来,告诉哥哥她认得的鸟有这些……有那些……。
一个半聋的阿嬷,拖着菜篮车,开始人生新页。她到屋檐下找燕子、树间的绿绣眼、台大生态池的五色鸟。一次,她发现五色鸟在很低的地方筑巢,从牠结婚、生产、坐月子、离巢,她连续一个多月站在同一个地方记录,仰起固定的角度用相机记录,带着馒头或者饭团果腹,拍到鼻子被太阳晒伤脱皮都浑然不知,家人下班时间到了,阿嬷才拖着小车离开,回家做饭。
卢素兰纯粹为着兴趣拍鸟的照片,被儿子结集成power point档,外加有趣的文字说明,想不到在网上传开,网友一集集传阅「素兰阿嬷」拍的鸟照片,目前已有十八集。
在读者不断鼓励下,素兰阿嬷买了一本图鉴,朝着记录图鉴里台湾的六百五十种鸟照片迈进。每拍到一种,她就在上面打个勾,目前已拍了二百六十五种。图鉴被翻了千回,黄昏的生命也跃动起来。
尽管,一耳已聋、一耳重听
坚持,忍咳忍尿、上山下海看鸟
母亲的行径,让邱铭源感到疯狂。
一次素兰阿嬷来到南投竹山,待在伪装帐里坐在小椅子上等蓝腹鹇,外头太阳晒、帐里温度近三十五度,早上九点前、下午三点后各进去一次,等了三天,才得见蓝腹鹇一面。另一次则是在阿里山塔塔加,同样在伪装帐里,素兰阿嬷拍完了,但为了等其它鸟友,她忍咳嗽、忍尿好几个小时。
星期一到五,素兰阿嬷会与老伴五点起床后吃个饱撑,为配合清晨六点半最美丽的光线,以及下午下班车潮涌现前要回家,中午无法进食,抓了干粮早早出门。
现在两人常穿著情侣装,上山下海,从野柳、阳明山、关渡、桃园大园、南寮渔港、香山湿地、嘉义阿里山、垦丁……,邱铭源说,这两年,双亲开车的总里程,比过去十年还多。每到假日,两老在家上网收集鸟况,从天气、鸟种、群聚状况,为星期一的拍照准备。
如果,已经六十五岁的你,一耳已聋、一耳重听,将如何与这世界相处?今天之前的素兰阿嬷,怎么也没想到人生如此多彩,六十五岁会成为摄影家,会成为《商业周刊》的封面故事主角。素兰阿嬷,是华特博兹论述的「热活族」代表,活得「不耐凡」,以赤子之心看待生命的下半场。
全球现在都在注意老人,《世界老人学会议》二○○一年讨论的题目是「全球老化:在变动的世界中共同携手努力」,二○○五年则是「在二十一世纪里健康地老化:搭起学术与实务的桥梁」。今年年底,台湾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将正式突破一○%。
台湾老化速度之快已居世界第二
勇敢追寻第二生涯梦想的人却不多
如果人口推估模型正确,二○一八年,台湾将由「高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进入「高龄社会(Aged Society)」,也就是六十五岁以上人口达一四%,增加速度是全世界第二快的国家,仅次于日本。换句话说,法国历时一百一十五年、瑞典八十五年、美国七十二年,台湾只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就让老年人口从七%变成一四%。
而老年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已有很多针对团块世代(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者,如美国的战后婴儿潮)开始进行退休后何去何从的讨论。在《二○一○年的日本,从雇用社会转变为创业社会》书里提到,传统的退休概念即将崩解,团块世代的第二生涯将是三种生活方式的综合:
一、从壮年期的义务性劳动中解放,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工作。
二、因为长寿化而必须继续工作赚钱。
三、回馈社会的生活方式。
当这份调查要团块世代具体写下自己的第二生涯梦想,有九三%的人很详尽地描述想做的事,这表示大部分的人早已在建构准备自己的第二人生。有人希望坐上世界各国的铁路环球旅行;有人要用数字相机拍下所有的树木,分类树木种类;或是用陶器做成吃饭用的所有食器。
挑战目标则有人挑战文学奖、马拉松、网球比赛、短跑赛。有趣的是,预计未来一年日本将会有十万人自行创业,而创业的内容有许多独特的企画,譬如「修理小孩子的玩具」、「开凿炭窑的工作」、「产业动物兽医」、「坟墓清洁」、「开游渔船」等。
可惜的是,台湾的「热活族」不多。根据内政部二○○三年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老年生活期望前三名分别是身体健康、与家人团圆和乐、经济来源无虞。第四名才是「过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生活」,其它像是出外旅游、继续进修、做志工的比例并不高。
在华特博兹的「DARE」理论中,提到两大心灵指针:态度(Attitude)与更新(Renewal)的项目上,他提出要多训练脑力,多写信、作义工、学语言、学乐器、关心外界事务、不封锁自己。因为人有创新的灵感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重点是要操练,不活动就老化。
归纳起来,随着时间过去,身体虽然有许多机能大不如前,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坚强、意志坚刚、情感丰沛、心思清明,反而会胜过身体的难处。所以要热活、活得热情有三件事:一、有梦,让兴趣大发挥。二、要尝鲜,好奇心不死。三、以赤子之心绵延学习。
好奇心,是非常神奇的心灵魔术。如果,你觉得成为美国总统已是人生的颠峰,卡特的故事会颠覆你的刻板思维。一九八一年,五十六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退休,想不到却开启他人生的新页,他给退休者的忠告是:「追求未完成的梦」。他自己则是写了十多本书、做家具、盖房子、打网球与滑雪,更在七十四岁时学习写小说。
在台湾三芝的双连安养中心,住着一位八十岁阿嬷陈庄素香。
跳舞的她:
身段轻盈,比赛优胜 即使生病住院,也能画出名堂
六十岁才移民美国的她,想不到竟去报名参加舞蹈比赛,比赛开演前,坐在台下的家人感到难为情,老太太怎么把公园里跳土风舞的兴趣,搬到比赛舞台。想不到,陈阿嬷跳四季红,扮成采茶女,眼神滴溜转,身段轻盈,最后得到南加州第七届中国民族舞蹈优胜。
之后,陈庄素香患上严重糖尿病,回台医治,在医生的安排下于病房中习画,她回忆幼年时光,画出一年级到六年级父母亲含辛茹苦扶养孩子的画面,竟被邀请上电视节目受访,画作也展出两个月。「就是趣味啦!要快乐活下去,我不老,我心很年轻,再来要做什么,我都计画好了,」陈庄素香已着手写回忆录,年底再去美国玩一趟,回来就可写进回忆录的最后一段。
近日,让个人发表视讯的短片网站YouTube则有一位七十八岁的英国老绅士,得到极高的点阅率,成为视讯部落格的新星。老绅士自称彼得,他接受路透记者访问时说:「年轻人在这个网站上放了许多精彩片段,所以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
彼得独自一人住在英国乡村,靠着抚恤金生活,他第一次将影片上传是今年八月,结果一下子就得到六千五百个订户,以及七万九千次的点阅,成为当周网站点击率的第一名。
他的第一支影片主要在说,他想以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角度,谈谈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对一些琐事发发牢骚。网迷对他的评价是,这位老先生的作为证明了科技没有年龄代沟存在的问题。
岁月无法定义「老人」
保持赤子之心,一样精力充沛
《奇葩与怪杰》一书点出,有许多人虽然老去,仍保有很多的可能性,他们的世界还没有凝固定型。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七十七岁时,重回舞台表演,她打破舞者的纪录,成为最年长的舞蹈家。老年能够精力充沛,只有一个特质:赤子之心(neoteny)。
赤子之心的意思是,人到老年仍未丧失年轻时的天赋,不仅是返老还童,还有好奇、爱玩、热切、坦然无惧、体贴和气、精力充沛。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描述自己的赤子之心时说道:「同事们说,我是『天真的化身』,他们说,我像孩子一样天真不做作,也许是吧,我还是以一种未受蒙蔽的新鲜感看待这世界。」这群热活老人不花时间自怨自艾,他们忙着爬树、找青蛙、用泥巴做饼,与学龄前儿童积极接触世界的表情一样的吸引人。
英国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说:「虽然我们已失去很多,但仍保有不少;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若当年有着力拔山河的精力;但我们却是,现在的自己。」入围奥斯卡奖十一次的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也说:「胆小者不适合老年。」
未来时代,谁有权力定义我们的年纪?
这世界上,有两种极端的人,「老迈的」年轻人与「年轻的」老人。显然,定义谁是老人的权力,不是岁月。
在标上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点前,我想起初见素兰阿嬷那天。我问她,为何喜欢拍鸟?她茫然无响应。我随兴卷起手边的纸张,变成圆圆的听筒,贴近她的右耳。她被我逗笑,呵呵呵,不可抑制的手舞,像老人也像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