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讲课 :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谨慎应用 企业获益不浅

   市场占有率重要的根据来自学习曲线,最初是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大概有六年时间中,市场占有率与学习曲线理论大篇幅出现在知名企业管理周刊中,如火如荼非常热烈,就像近几年来的X、Y、Z理论或企业再造等。


   这些理论其实都有限制,如果你不真正了解或用错地方是很危险的。


以下我要讲的故事不是小说情节,是历史上实际真正发生的,其中很多人丧失了他的财富和事业,也有人藉此窜起,不过他们兴起也是短暂的,后来又被更新一批取代,短期的胜利者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第一批的失败者又找到他们的归宿。


首先这是一个学习曲线,这个图形有简单的物理意义,就是每一次累积量增加一倍时,成本就降低30%,这个学习曲线的产品就是动能随机存取内存(DRAM)。


现在假设有两家IC公司A及B(见表),在第一年进入产品市场时,二家平均拥有市场占有率,生产的成本也一样,售价为200元,但是A公司却将毛利1000元转为研发费用,以开发可以减低生产成本的技术,但净利却变为零,B公司因为第一年就赚了1000元,所以很高兴的庆祝。


假设第二年市场成长了50%,A公司因为研发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所以将售价先砍一半到100元,市场占有率提高了,B公司只好跟着降价,同时也开始投入1000元的研发经费,所以该年二家公司的净利都是负数,A公司亏140元,B公司亏700元。


到了第三年,B公司总经理涕泪纵横的辞职了,换了一个新总经理来,但是A公司因累计产量增加,市场占有率再上升,依据学习曲线成本再降,因此售价也再 砍一半至50元,二家公司这年也同时投入1000元进行研发,不过这年A公司亏415元,B公司亏1045元。


这样发展到第三年结束时,B公司因为一直 亏钱,且数额一直增加,公司士气大坏,他们自己知道在打败仗,市场占有率一直下降,价格主控权又在A公司手上,就决定 不做了。所以第四年时,A公司拥有100%的市场占有率,他不用再调降售价,这一年他净赚了1700元,总经理因为策略成功晋升为总裁,一 切仿佛雨过天青。


   这个故事就是1984到1986年之间的全球DRAM市场竞争,其中A是日本DRAM商,B是美国DRAM商,在那之后美国只剩下德仪和美光二家。


但是雨过天青的时间很短,假设以上的故事是舞台剧的第一幕,那第二幕上演的就是美国人用反倾销法影响日本人的策略,造成另一群团体受益,几年之后,韩国人变成A公司,日本人变成B公司,戏码到现在还在上演,而台湾也在其中插一脚。


 我们来看看学习曲线要点:


第一:它与经济规模无关,经济规模是另一回事,经济规模是静态的,仅是一时的成本降低,但是学习曲线是动态的,累积的量大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二:累积的量会给予厂商减低成本的机会,但并不是自动减低成本,以前以为拿到市场占有率,成本就自动降低,这观念也不对。


第三:学习曲线较适于应用成长快速的产品市场,快速成长就把时间压缩了,累积产量加一倍只需要一年,成本变化降低就非常快,假如是很静态的市场,要十年以后累积量才加一倍,那很多人都有时间赶上。


第四:所以快速成长市场中时间被压缩,学习曲线应用最为适宜。


第五:市场区隔非常重要,但是DRAM的学习曲线不能应用在微处理器或逻辑IC或芯片组上。


第六:后进市场者不必从头开始学习,例如日本人做DRAM后,很多技术都非正式的流散,韩国厂就拿到了。


第七:学习曲线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自动调整。


   我相信晶圆代工业是可以独立出一条学习曲线的产业,所以晶圆代工业是要考虑市场占有率的。DRAM也一样,监视器、主机板不同产品都有其学习曲线。学习曲线祖师是Boston Consulting Group,我在此理论刚开始时就参与,因为他们以德仪的经验(data)来发展,德仪那时以学习曲线赢得的胜利就是双极体IC,德仪在那时应用学习曲线的成绩绝对可以拿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