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就是一切—-郑石岩

 


郑石岩的家里贫穷,小学毕业时,隔壁村庄一位好心的亲戚跟母亲说:「你的小孩,我帮你介绍去某个人家放牛吧, 有三餐,一年还有100斤的谷子。」郑石岩静静在一旁听,没有激动的反应,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


 


当然,有几分心酸。可是,亲戚才一走开,妈妈对他说:「我要让你念初中,你应该去念书。」


「我当时不知道妈妈到底有多少钱给我读书。第一年的学费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钱。第二年开学时,家里就没钱了。我当时跟妈妈说:没关系,我去学当木匠,可以赚一点钱。」


 


当木工学徒的第三天,正逢学校开学。母亲说:「老师对你那么好,你应该去给老师一个交代,告诉他:你不是不念书,而是因为缴不起学费而停学,做人就是要这样。」


郑石岩骑了脚踏车往学校去,老师给了他一句话:「我想你一定可以当一个很好的木工。」


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个同学叫郑石岩到学校一趟,老师对他说:「回去告诉妈妈,学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缴多少。」


母亲就这么欠还缴了四百多元(台币),那在当时可是个大负担。


 


做生意,赚学费


初中毕业时,郑石岩并没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念到初中已经很好了。因为老师之前对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当木匠学徒。


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他还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老师答应借钱给他念书,但母亲说:借钱只是一时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这时,母亲给了郑石岩一个主意,她说:「你去做生意赚钱吧!」


 


那一个多月长的暑假,郑石岩当起了水果贩,赚了一点钱,总算可到高中注册。他知道家里是没钱的,所以整个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点半,我到产地收购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发市场卖了,再赶到学校上课。我一天得骑脚踏车载水果走很长的路──从我的家到宜兰是 6 公里,再骑 10 公里到罗东,卖完水果后再骑回宜兰上课。」这是他高中一年级时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级时,郑石岩做起了较大的批发生意,他收购了水果,然后运到台北的大卖场去卖。他说,那时的生意有时赚钱有时亏本,但平均起来还不错。


「我当时也发明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要熟背某个内容,就先看一遍,然后边工作边回想,想不起时再拿出来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课还算过得去。」高中三级时,他已经赚了一些钱待上大学时用。他赚到的钱,都交给母亲,母亲是他「前途经纪人」。


 


这时候,郑石岩已经不是那个梦想外面世界的乡下小孩,毕竟他已经走遍台湾,在台北热闹的大卖场里活动。


他体验了做生意、赚钱的乐趣,这时候,上不上大学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


「拿钱给妈妈时,她总会说:当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赚几个钱去读书。没想到钱赚到了,你却不读书了。我真后悔让你去做生意。」这句话她说了好多次。我说:「我没放弃,我还是会去读书。」


郑石岩后来还是结束了生意,上大学去。因为热衷于做生意的乐趣,他选修了会计系。后来,与一位老师谈话后,老师说:「看来你很喜欢『人』,如果往教育领域发展,可能会更好。」老师的话提醒了郑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质。他转到教育心理系去,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这是一个引领他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关键点。他说:「学了心理学之后,才真正开始自己的梦想。」当下,就是一切听郑石岩叙述他的人生故事时,母亲一直是影响他的人。


「她给我很大的自由,因为她一直当我是个大人,并不管得严厉,但却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醒我、帮助我。」


郑石岩是佛教徒,星云大师早年到台湾去,驻锡宜兰时,母亲便带他追随星云大师学习。


佛家的豁达生命观,对面临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剂心灵良方。


 


郑石岩 31 岁那年,因缘际会,他加入了台湾一个高科技发展团队,担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领域中打滚,让他对人生又有了另一番体悟。


在科技社会,一切都在快速变迁,人的视野也不断在改变。人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一定要保持学习力来调适自己,面对变迁的社会。我常遇到一些事业成就很好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发现适应不良。


有的人到了该换人生跑道的时候,却因为不愿意接受改变,脑子里还是装一些过时了的东西。


 


你有满腹的理想,但没用,人家都不用那个东西了。


从中我发现,原来生涯不是一个固定的计划,而是不断在发展、调适的。


有了这样的醒觉,他更愿意多花一些业余时间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因为身边有太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坚持不收费,因为视心理咨询服务为一个佛弟子本该履行的助人行动。


儿童青少年辅导、婚姻咨询、生涯规划、临终关怀……他以咨询工作者的身分参与了案主人生的各个阶段,最终获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后来,郑石开始写作。「写作本来不在我的人生规划里。」那年他 39 岁,热爱大自然的他登山时跌伤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瘫痪。医生说得动手术,可是手术后却不一定就能恢复行动。


 


他尽是担忧、沮丧。有一天,郑石岩的太太对他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成功的咨询工作者,学佛也颇有成就,讲经都讲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来并不受用啊!」


「 那是傍晚时分,太太下班回来,我躺在一边,然后她对我说了那一番话。那一幕,我一直都记得。」


郑石岩说。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从此不良于行,我也要活下去啊!」当时浮现的念头是:写作。他坐在轮椅上,开始动手。


第一本着作《清心与自在》就畅销了。投入写作的当下,病情奇迹地好转。在轮椅与病床上渡过了一个月,恢复走动的那一天,「抛开拐扙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发觉:人生还要要求什么呢?脚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已经很开心了。」


郑石岩说,当时才真正领会到佛法里所讲的:「当下就是一切。」


 


从小时的贫穷到登山时发生的严重意外,郑石岩却从来不认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难,例如,导致他失去行动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间想起什么似的随口说出,犹如人生中其它大大小小的琐事一般,完全没有将之视为人生中的重大颠覆。


「没有比现在更美好的时刻」人生就是这样,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续发展。生命如一条河,迂回向前流去,河道或宽或窄,但最终都流到大洋。人生并没有「一定」,但有一个方向:即是人始终要以一种光明、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当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资粮」。我们没办法挑选人生遭遇,也没办法选择人格的本质,只能用我们的本质与遭遇所激出来的火花,慢慢滋长、壮大。在哪里碰到障碍,就在那里学习、扎根,然后再往前走。


 


郑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总是传达这样的讯息给他的案主。「我们可以选择方向,但不能选择遭遇。


人生不是「我要变成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当下的因缘去做些什么」。若你一直要「变成什么」,压力会很大。曾有个人来找郑石岩,他面对婚姻问题,同时事业一败涂地,因此变得沮丧。


 


「在面谈时,我们不是要告诉他:你要站起来,走出去;而是,你现在手上还有什么?他说他已经一无所有。


我说:你还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经大跌一跤的经验,是别人所没有的。


你所有的这些,就像一棵树被砍了,树枝还可以摘下来,插在地上,继续生长。


郑石岩三十几年来累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他结合了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等学派,再注入佛教唯识学与禅学的精髓。有时候,听完案主倾诉后,他只是说了几句话,或念一首禅诗,对方的心情顿时晴朗。


 


有一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前来找郑石岩面谈,谈话中老人哭得悲伤。年轻时,她的丈夫有外遇而离开了她,她艰辛养大 3 个孩子,如今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而年老的丈夫则被遗弃,贫病交迫。


老太太说:「我怎么可以把他丢下呢?」于是将丈夫接回来,在医院照顾他,但是丈夫竟然还打她!」老太太第三次来的时候,我跟她说:「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见的。这是无比珍贵的东西。你把小孩带得那么好,如今还照顾他,有这样的能耐,你这一生也没有白来了。


 


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对待你,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总是问什么时候有出头天,我想跟你说:就生活而言,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岁了,耳聪目明,还能走,不是很好吗?你还有能力照顾你的先生,这已经成就了你所追求的传统美德,不是吗?


你不要怀疑,就生活而言,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 。」就这样,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


她说:这句话我会记得。你可不可再讲一次?说完,郑石岩展露出笑容,这个笑容如他当时所见的,一样美丽。


 


「 人生,不可能处处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观。面对挫折时,愿意在这里看到新机,或是停在那里抱怨、沮丧,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随缘,但不是随波逐流。随缘,是在任何一个当下,都能应身边存在的条件,借力使力,在那里有所收获。我接触了那么多个案,看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现象,领悟的是:「真正打败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后,付诸行动。」


郑石岩说,如佛经所讲,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过去,虽然看来阅历丰富,但其实很短,就在剎那之间。最后,没有一样是你可以带走的。


 


不一定合情合理 但一定相处窝心


不一定形影不离 但一定惺惺相惜


不一定锦上添花 但一定雪中送炭


不一定常常联络 但一定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