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转制问题研究

幼儿园转制问题研究

目      录

 

  绪  论   P3

 1、问题的提出   P3

 2、研究的思路   P4

 3、研究的价值   P4

 4、转制的界定   P5

 5、研究方法   P10

 第一章  幼儿园转制的宏观背景分析   P11

  第一节  幼儿教育客观上需要体制上的突破   P11

  第二节  政府部门的支持   P13

  第三节  国外特许学校的启示   P14

 第二章   转制的现状   P19

  第一节    公办幼儿园转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形式    P19

  第二节    转制前后的变化及社会认同感   P20

  第三节    转制条件及数量   P26

第三章        转制园的特征及性质   P28

第一节             转制园的特征及实质   P28

第二节             转制园的性质及好处   P29

第四章        转制幼儿园的管理   P33

   第一节  转制园的宏观管理   P33

   第二节  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P36

   第三节  转制园的内部管理   P39

第五章   财会的运作   P54

     一、校园集资   P54

     二、财务人员的管理   P55

     三、中心提供给股东的报表   P55

     四、会计操作的管理   P56

     五、专项基金的设立   P58

第六章   转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   P59

     第一节  关键问题     P59

     第二节  转制幼儿园体系的构建   P71

     第三节   两难问题    P76

第七章 发展前景分析   P82

     第一节  承包制的制度缺陷   P82

     第二节  制度创新   P83

     第三节  教育股份制   P84

     第四节  教育股份合作制   P92

     第五节  联合办园   P99

第六节       集团办园   P102

  附  录  P110

附录一  参考文献   P110

附录二  园长调查问卷   P114

附录三  家长问卷   P117

附录四  香洲区幼托中心转制投标书   P119

附录五  关于转制园合作办园章程   P120

附录六  转制幼儿园合同书   P123

附录七  转制园校园安顿工作行事历   P127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得好,哪个地方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就高,哪个地方的社会文明程度就高,哪个地方的人口素质就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甚至把学前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了胎儿。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指出,“教育必须从胎教开始”,“应该把教育分成‘学前教育’、‘幼年教育’、‘童年教育’、‘少年教育’、‘青年教育’、‘成年教育’直到‘老年教育’”。①虽然,社会对胎教的认识存一定的分歧,但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是没有任何怀疑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与这种要求很不相称的是,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我国目前在园幼儿大约有2000多万,公办的幼儿园、集体和企业办的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大约各自占有25%的份额,但由于前三者都面临着原投资渠道不畅导致的经费短缺问题,发展受到限制。反倒是民办幼儿园和转制幼儿园发展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日趋成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办社会的不合理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办园困难重重,有的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而一些公办幼儿园、集体办幼儿园则出现了办园僵化,活力不够,只停留在管管、带带幼儿的水平上,不能适应家长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社会、家长对这些幼儿园的不满日益增加。面对困境,国内许多公办、集体办、企业办幼儿园积极改革,努力寻找出路,其中公办幼儿园转制以其体制优势迅速改变了许多幼儿园的面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

 

———————————————

①刘吉:《按照“三个面向”改革中国教育》,《文汇报》1998年9月4日

了幼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办幼儿园园长、教师的广泛关注,也出现了一些文章,但大多属于经验总结性的文章,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公办幼儿园转制的背景、本质、意义、条件、前景等方面的文章则没有。

     从1992年开始,本人开始承包转制幼儿园。作为一个承包人,在实践当中我既切身感受到幼儿园转制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干扰。在思想上对转制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转制的前景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本人希望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使自己承包的幼儿园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以期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化。

    二、研究的思路  

     首先想到的从中小学转制的研究中借鉴其原理和方法。因为中小学转制出现比幼儿园转制早,其理论研究也相对较为成熟,可供借鉴的地方比较多。目前对中小学转制研究比较系统、深入的有《对我国公办中小学校改制的调查与研究》(叶之红、汪明)、《公立中小学转制试点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上海市“转制试点”五年调研与思考》(“转制试点”调研课题组  尹后庆、朱世锋、朱怡华、吴玉琦、金辉、王莲素)、《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的基本形式——国有民办制》(李金初、马宏欣)、《上海市区域性转制学校的理论思考》(潘久武)等。在对上述文章的研究中,本人受到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对转制的原因、性质和作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对转制制度层面的分析总觉不够。于是本人又开始转向教育经济理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期望从中有所获益。教育经济的教育需求与供给理论、教育成本理论、教育管理的系统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对于问题的研究都有着实质性的帮助。

     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本人越来越感到转制园的问题不能只围绕着转制园本身来研究,必须寻找新的视角。带着困惑,本人开始阅读企业转制方面的文章,启发很大,特别是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中有关制度创新、激励的理论,对问题的研究很有帮助。

     因此,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参照中小学转制和企业转制的研究成果,借鉴教育经济、教育管理、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公办幼儿园转制的问题。

    三、研究的价值 

     1、为转制园健康、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方向。

     转制园在运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使其发展受到阻碍。如不准营利的问题、内外部管理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途的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本文都将进行深入分析,力图找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澄清认识,为转制园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理论环境。同时,本文在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五十多所转制园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转制园内外部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对转制园的内外部管理有益的经验做一些归纳,以供转制园借鉴。

     2、帮助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原办园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为转制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转制园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实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如不准转制园营利与鼓励转制园发展的问题、如何管理转制园的问题,等等。文本的研究也将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原办园单位有所帮助。一是澄清认识,主要是转制园的作用、性质等。二是有助于转制园的规范管理。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从直接的行政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立法、资助、政策引导、业务辅导、信息服务、监督评估、提供服务等手段宏观管理转制园。三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转制园的发展前景一直是困扰各方的一个难题,转制园最终是否可以转为私立?转制园是否有其他的更好制度创新?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制园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在幼儿的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新意。

     社会转型期间需要新的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规教育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对于幼儿教育这方面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在理论上有一定新意。

     另外,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的深入,并将丰富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经济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内容。

   四、转制的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对转制这个概念作一个严格的界定,因为现实中幼儿园转制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办幼儿园的范围。本文所指的公办幼儿园范围比较宽,只要幼儿园的创办资金和运作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或国家财政投资的企事业单位,我们就认为它是公办的。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创办资金、运作资金不是其自有资金,而是下拨的。具体说来,主要是机关办的幼儿园、妇联办的幼儿园、国有厂矿、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

     接下来再具体明确转制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又对部分公办学校、幼儿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试验,并由此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办园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向。从调查披露的改制初衷与实效可以看出,改制试创的新办学模式,把民办公助和国有民办两方面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利用了国家、民间的教育资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开辟了新的思路。

     公办幼儿园转制是九十年代才出现的现象,一些公办幼儿园在原有体制下举步唯艰,有的甚至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幼儿园通过个人承包、股份制改造、联合办园等多种形式不仅使公办幼儿园生存下来,而且不少的幼儿园更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新体制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所说幼儿园转制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公办幼儿园在其所有制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有法律效力的程序,交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幼儿园教育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教育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由承办者依法筹集和投入,承办者享有办园自主权,实现公办幼儿园的国有民营和体制转换,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现幼儿园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办幼儿园转制,是对“公办”而言的,实际上就是说:“公”这个所有制,能不能改?“公”这个所有制,是改革、转变的对象。在讲到“公立幼儿园多种实现形式”时,必须有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公立”。在实现形式上,可以作各式各样的文章,但不能离开“公立”这个前提。“转制”不应当是“非公立化”。

     其次,公办幼儿园“转制”,到底指的是机制,还是体制?

     体制是一定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幼儿园所有制变革:即幼儿园产权性质的改变,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等,通过产权买断等方式,改变所有制性质。(如苏联解体时的一些做法。)幼儿园办园体制变革: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赁、合作、承办、委托、吞并等方式,改变使用权,改变幼儿园主办者与办园模式。(组合方式的不同)机制主要有两个涵义:一是其结构和结合方式;二是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和本质联系。转制园的办园机制就是指转制园这个有机体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幼儿的保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比较多的人认为是机制的转换,不是体制上的变化;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仅仅是机制的变化,那么所谓“转制”就毫无意义。因为公办幼儿园也可以通过政策措施促使其转换机制,增加办园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一部分薄弱幼儿园改观。我本人赞同这种观点。具体说来, “转制”应进行 3 个转变:

     一、在教育资源国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转变投资体制。什么叫转变投资体制?就是从原来单一的政府教育财政投资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资。

     二、转变管理体制。从政府原来直接的指令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一种宏观的、指导性的调控管理。

     三、运行机制转换。幼儿园在内部的管理上,在经费的使用上,在教育教学的组织上,在人事分配上,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调动幼儿园和社会的办园积极性,提高办园质量。与公办幼儿园转制看法相类似的是公办中小学的转制。一种观点认为“‘转制’是解决‘自主权’问题”。对此,北京十一中学的李金初校长不予认可,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他引用新加坡的实例说:新加坡的“自主学校”是政府给钱办的,绝对是公办,办得特别好;它实际上是从管理上解决了自主权问题。解决自主权不一定要“转制”。我国“转制”的学校、幼儿园还毕竟是少数,难道绝大多数公办学校、幼儿园就不准备给它自主权了吗?这说不过去。幼儿园要获得办园自主权不一定要“转制”,当然,“转制”可以加速实现办园自主。那么,幼儿园“转制”,转的是什么呢?是运行机制。主要有两条:1、经费筹措机制;2、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就是要有办园自主权。  然而现实中称为公办幼儿园转制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在上海有这样一些情况:

     一种是,公办幼儿园的校舍给企业去办园,他交付“使用费”。这种幼儿园的申办、主办,都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只对这所幼儿园进行物业管理,收取物业管理费。

有的幼儿园,是政府自己主办,聘请一个园长来操作、经营。这和上面讲的是两回事。这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还有一种情况:一所幼儿园撤销了,幼儿园里面的设施、设备政府供给社会;招标,让社会来用,这也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在温州则有另一种模式。温州的幼儿园(指民办)的房产几乎全部为自建,这样的结果是使幼儿园的成本大幅提高,但作为补偿,政府不会在幼儿园所在的一定范围内批准新建幼儿园,这样就基本保证了幼儿园的生源,同时,也允许幼儿园高收费,这样也就给了幼儿园收回成本和盈利的空间。由于全市的公办幼儿园很少(10%-20%,估计值),所以家长在选择校园时几乎不得不选择这些高收费的园。以上的情况就几乎可以保证幼儿园的生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新建园给政府带来的压力。但这样也有一个坏处,就是会有一部分人上不起幼儿园。






 






 
这里所说的温州模式只不过是民办公助的一种形式。


     总体说来,公办幼儿园转制也即社会上所认为的公办幼儿园转制其实主要是两类:一是民办公助,一是国有民营。民办公助其所有制是非公有制,而国有民营其所有制是公有制,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我们只研究后者,不研究前者。由于上面所讲的温州模式只不过是民办公助的一种形式,因而这一类的情况不属于我们所定义的公办幼儿园转制的范围。而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上海的几种情况则可以用“国有民营”来概括,因为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搞物业管理也好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好,“国有”的所有制性质没变,“民营”则是其本质。这一类情况应是我们的研究范围,因为“国有民营”也正是我们公办幼儿园转制深刻而准确的概括。

     “国有民营”即国家和政府把“国有公办”幼儿园按照有法律效力的程序,交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幼儿园教育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教育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由承办者依法筹集和投入,承办者享有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权利和办园自主权,这样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国有公办”也不同于“民有民办”的独特办园体制--“国有民营”制。可见,“国有民营”制幼儿园其“国有”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是,筹集和投入幼儿园日常运行所需经费的法律责任由“国家”转移到承办者身上,运行机制主要是经费筹集机制和管理机制发生变化。据此,“国有公办”幼儿园转制为“国有民营”幼儿园不存在国有资产的“拍卖”或“流失”问题,而且,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国有民营”幼儿园可以成为今后“国有公办”幼儿园进行办园体制改革的基本形式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

     目前,对于如何界定“国有民营”办园体制总共有三种名称,即:“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国有民办”,三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征,究竟应如何定性与正名,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幼儿园的最大区别在于办园主体的不同,“民办公助”的办园主体应该是以幼儿园董事会为代表的团体法人,这类幼儿园也有公助成份,但其其本性质是“民办”,它们将作为办园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在;“公办民助”的办园主体仍是政府,承办者应根据承办协议对政府负责,这是办园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形式。“国有民办”幼儿园则是将国有公办幼儿园,交由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承办,幼儿园依然属国家所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常常被并列提出。除为套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权威性表述之外,更深层的含义是,改制幼儿园(尤其是依托型改制幼儿园)在办园之初或独立之前,定性为“公办民助”,突出一个“公”字,更易于被社会认可和接受,而随着改制幼儿园的发展,依托型改制幼儿园:“四独立”步伐的加快,其“民办”的性质日渐突出,定性为“民办公助”也就顺理成章。将“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并列提出,便于涵盖这类幼儿园发展时期的不同特性。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对改制幼儿园科学、合理的界定。

     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子弟幼儿园,在逐步与企业分离的过程中,改变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后,面向全社会招生办园,其产权和管理属性方面一表现出“公办”和“民办”的混合性质;与此变革逆向而动的是,一些薄弱幼儿园、小区新建幼儿园,转交给民营企业等单位或社会团体承办,其产权和管理属性同样表现出“公”和“民”的混合性质。其它由园长承办的改制类型,幼儿园改组前后,“国有”性质并不改变,只是经营管理者接受了招生、收费方面的特许,经费发生了变化,其产权和管理属性方面更表现出“公”“民”办的混合性质。一定要区分“公办民助”园或“民办公助”园,既有现实困难,又无实际意义。

     另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也不能转制幼儿园的本质。“公办民助”仅仅指出幼儿园归国家所有,社会--“民”只是作为“捐助者”身份而非办园主体之一的“承办者”,办园主体似乎仍然为单一的国家和政府。“民办公助”则相反,它否定了幼儿园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幼儿园成为“民有民办”型幼儿园,国家和政府的身份是扶持、捐助者而已。另外,还有一种名称为“公园私营”,它不仅明确了转制幼儿园的所有制性质、办园主体和办园机制,更突出了这一办园体制在教育产权重组的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教育产权委托代理制,即把幼儿园教育产权中所有权之外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管理权等委托给某社会团体或个人代理,把教育产权分解、分散、分离,真正把不同的权利落实到具体主体身上,幼儿园所有权和办园权真正分离,使公办幼儿园教育走向良性运行。但是,“公园私营”容易造成“国有民营”幼儿园营利之嫌,有损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而对于“国有民办”的提法是否科学,也有人表示怀疑。“国有”对于幼儿园而言就是由国家设并为国家所有;“民办”就是由民“兴办”,并由民“管理”,即设置者和经营者是一个主体。显然“国有”和“民办”之间产生两个兴办的主体,自相矛盾。因此有的同志主张不如将创办与经营区开来,称之为“公立民营”更为科学。我们倾向于这种观点。“公有民办”、“公立民营”似乎比“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提法,更能反映改制幼儿园的根本特征。

     总之,“国有民营”更科学地概括了公办幼儿园转制改革的本质特征,是较为理想的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幼儿园转制的研究,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在研究中始终把幼儿园转制这一社会现象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联系起来,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研究和考察其基本范畴、与其他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力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人结合研究的需要,主要使用了以下方法:

     (一)历史文献法

     本人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幼儿园转制、企业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出粗存精,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是本文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现象、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从动态和变量上把握幼儿园转制与现实社会的内在联系。本人通过与广州、珠海、深圳、杭州等地的幼教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转制园承办人、公办园园长、转制园园长、家长、学者进行访谈,特别是在幼儿园园长研讨班上与众多的园长的讨论,对转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随后,制定调查问卷(见附录二),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比较有代表的城市的转制园进行抽样。共发出园长问卷100份、家长问卷300份,收回问卷共386份,基本代表目前转制园的实际情况。

     (三)分析比较法 

     分析比较法是认识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比较了企业的制度改革、美国的特许学校运动、我国中小学转制,对它们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转制园的成功运作做借鉴。

     (四)个人经念法

     本人从台湾来大陆投资幼儿教育,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珠海、浙江等省市投资了二十多个幼儿园,基本都是转制幼儿园。本人对幼儿园转制的经过、资金的运作、幼儿园的管理都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因此,本人的经念也是这项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重要保障。另外,本人在管理转制幼儿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平时对幼儿园转制的一些思索对文章整体框架和主要结论的形成帮助很大。

 

第一章   公办幼儿园转制的原因

 

第一节 幼儿教育客观上需要体制上的突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幼儿园是政府、企业的福利机构。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整天忙着温饱问题,对幼儿教育也就不可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只停留在有人管管孩子的层次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人们不再受温饱问题所困,自然也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公办幼儿园不仅不能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有的甚至连生存都出现了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私立幼儿园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入园的问题,而且有的私立幼儿园凭借其特色还满足了社会上要求比较高的幼儿教育的需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通过承包实现幼儿园的国有民营,不仅解决了幼儿园的生存问题,不少的幼儿园还籍此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一、公办幼儿园体制僵化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运行机制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政府管理包办幼儿园的方方面面,用统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幼儿园,幼儿园没有自主权,教师没有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幼儿园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幼儿无特长”的教育状况。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条件还显示不出什么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社会对幼儿教育层次的提高以及民办幼儿园的崛起,公办幼儿园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太落后时代,急需改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政府对幼儿园统得过死。经费额定,幼儿园要想在硬件投入方面有大的动作几乎不可能。幼儿园内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享受着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人浮于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幼儿园的关系,切实扩大幼儿园的自主权,改革幼儿园人事制度等问题,以促使公立幼儿园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办园模式。

     二、企事业集体办园处境艰难

据1996年统计,企业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10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11.6%,在许多城市,企业办幼儿园则占到半数以上。①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将幼儿教育当作福利事业,企业办幼儿园,园所需一切费用几乎全部由企业承担,家长及社会没有承担应有的经济投入,幼儿园完全躺在企业身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由不计盈亏的政府派出机构变成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办社会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想摆脱幼儿园这个负担,许多企业办幼儿园开始出现生存危机,处境艰难。与之相类似的,许多教育部门和政府机关所办幼儿园也因机关职能的变化而存在困难,同时,农村承包以后,原来的社队也难于办园,它们也都开始为生计而操劳起来。

     三、部分私立园及转制园生机勃勃

     就在公办幼儿园和集体幼儿举步唯艰的时候,为了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的问题,民办幼儿园蓬勃兴起。据统计,全国现有民办幼儿园2万多个,它不用国家经费,为几百万名幼儿提供了入园机会,为几百万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几十万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民办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必须以质量求生存。我作了8所新生的民办幼儿园的家长问卷,家长对教态、保育、服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不仅如此,不少民办幼儿园在教育特色上下了不少功夫,请高学历的园长教师,采用国外著名的教学方法。这种幼儿园不仅吸引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园,还吸引了很多本地居民的子女入园。如珠海春晖幼儿园的园长是从英国留学回国的博士,对珠海市很多层次较高的家庭很有吸引力。另外,由于分工的日趋专门化,家庭没有足够的时间象过去那样培育幼儿的心灵。对此,一些私立幼儿园确实也比公立幼儿园做得更好,自觉承担了对幼儿的道德和情感教育。而公立幼儿园没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家长的需求,改变幼儿园教育的优先次序,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正是承受着社会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需求和私立幼儿园日趋增大的压力,一些不甘落后的公办、集体办幼儿园纷纷改革,有的是园长自己承包,有的是交给有一定实力的个人或法人来承包,由此打破了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死气沉沉的局面,引发了我国幼儿园体制的一轮改革。

 

————————

①张燕 《幼儿园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年版P311

 

第二节 政府部门的支持

 

正是迫于政府财力与人民教育需求之间的巨大压力以及民办幼儿园对公办幼儿园的启

发,政府部门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转制方面的实验采取了大力支持的态度,极大地促使了转制园的发展。

     对于民办教育,国家一直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方针。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国家办学为主,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企业等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也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九五”期间,积极发展各类民办学校,现有公办学校在条件具备时,也可酌情转为“公办民助”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规定这里已明确提出了公办学校可以改制。这些都可供幼儿园转制借鉴。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同时,全国各省市如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明确表示对“转制”学校、幼儿园的肯定和支持。1993年5月,上海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黄菊同志在会上指出:“对一些公立学校,包括一些办得不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制的实验,即所有制归政府,资金筹措、校长和教师招聘管理等参照民办或公私合办学校的一套办法。”1994年黄菊同志再一次提出:“要积极推进部分学校转制的改革试验,即在明确学校的政府产权的前提下,将部分的公立学校转为‘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或团体、个人承办。”

 

 

第三节 国外特许学校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公办中小学校的改制试点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却与世界范围内公立学校私营化动向基本同步,与一些国家有关政策比较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世界教育报告》指出“80年代全世界朝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转变并采取措施控制公开开支的增长。没有几种教育制度完全不受这种全球性变化的影响。虽然还没有一个国家走得那么远,把国立学校像国营工业企业那样加以私有化,但是,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关心‘顾客的选择’、响应‘市场支配力量’,尽管传统上是国家资助的活动,但使它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点效益的观念在世界各个地区已经得到普及”。从国际上看,90年代的情况已经超出教科文组织的预见,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国立学校像国营工业企业那样加以私有化”的道路上迈步。特别是美国,很多公司和企业纷纷与地方政府订协议“承办”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校,公立学校私营化趋向日渐突出,并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和仿效。其中美国的“特许学校运动”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初级基本国情的条件下,如何利用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改制的方式,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满足社会选择性教育需求,全面提高学校、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一、特许学校的由来与发展

    特许学校的“特许”,最早是由美国教师巴德(Ray Budde)在其《特许教育:学区新模式的关键》一书中提出。当时是以”特许状”的形式向一些教师提出的。他建议给一些教师特殊的权力,让他们以自己以为合适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后来,他又在自己的一本新书《特许教育:重建学区》中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这引起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阿·申克尔的重视,他建议地方学校董事会和工会可以共同特许一些教师或其他人员在其自己的校园内建立”自治学校”,这种学校叫做“特许学校”。1991年,明尼苏达州第一个通过了特许学校法。1992年,两位教师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办起了第一所特许学校,学校被命名为“城市中学”。“城市中学”共有60名学生,学校开办之初就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努力造就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现在,“城市中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州纷纷效仿“城市中学”建立自己的特许学校。至今全美已有27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总数已超过784所,在校学生约16.6万人。由于特许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还有不少州正在审议通过特许学校法。可以预见,特许学校在美国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特许学校何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原因如下:

     1、政治经济背景及公众对公立学校的不满。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公立事业开始私营化,许多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业明显暴露出工作效率低、浪费大和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公众对公共事业服务的要求增长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迫使政府谋求改善公共事业服务的新途径。特许学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原有公立学校的不满。公立学校作为一种体现民主、突现平等的机构历来被民众视为一剂“万能药”而予以认同,尤其在六十年代的繁荣时期更是如此。但是,自七十年代的社会政治危机以来,迫使公众重新审视公立学校。结果发现,很多公立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校管理不善,官僚主义严重,教育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读、写、算能力较差,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人们迫切希望创造一种新颖的公立学校,为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能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实施。

     2、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公众的认可。美国政府和不少地方政府对公立学校改革颇为支持。作为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建立起来的新型学校,特许学校以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富有成效的管理赢得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赞许。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都明确表示支持创办特许学校。克林顿在1997年2月4日的演讲中号召家长、教师、企业领袖、地方和州政府官员为21世纪美国教育采取10点行动。第五点即为“扩大公立学校的选择范围,提高公立教育质量。”认为公众学校只有通过“革新、竞争和家长参与”才会变得更好,因而他特别推崇特许学校制度,认为它是公立学校革新的一种有效方式。他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在1998年的政府预算中将把帮助建立特许学校的经费翻番,达到1亿美元。1998年将开办1100所由教师、家长、社区组织和其它团体管理的特许学校;计划在21世纪来临之际,在全美建成3000所特许学校,就读学生将达到30万人。有人预测,到2003年,美国可能有5000所特许学校,注册学生将达150万人,资助这些学校的税金总额将达30亿美元。1997年4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副部长泰洛齐曾就特许学校问题说:特许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给予教育者更多的自主权,吸引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在公立教育中扩展机会和提高责任感等方面是大有希望的,特许学校是我们全部努力的一部分,它给美国许许多多的家庭带来全方位的选择公立学校的机会。不少州的领导人对这一改革也持肯定态度。同时,特许学校吸收借鉴私立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以高效的管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3、相当一部分特许学校创办的初衷是为解决一些特殊儿童上学问题。美国的特许学校,一种是由公立转制而来的,一种是新创立的。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的特许学校大都是新创立的学校。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包括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母语为少数语种的学生、一些处在犯罪边缘的学生,以及其他一些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学生。这类学校类似我国现在所谓的”特色学校”。

    二、特许学校的特征

     特许学校作为当前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属于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阶段,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方法各不相同,教学设备、手段、教学质量也各不一样,学校资金使用、家长参与、学校自主权及人事分配政策等各不相同。特许学校的最大特征就是多样化,没有一种统一模式的”典型的”特许学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特许学校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为:

     1、从性质上来说,特许学校仍然是公立学校。特许学校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它们向各类学生开放,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也不收费。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与美国一般公立中小学经费来源相同,即由政府提供,政府向特许学校提供与公立学校同样的生均经费。它大致相当于州每生的平均费用或学生所在学区的平均费用。如果该州为残疾学生或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额外的款项,这笔经费则随学生的流动而流动。各个州之间给教育部门的教育经费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州之间的特许学校得到的经费也不相同。除了由政府提供经费外,一些特许学校也接受来自州内外的公司、企业、团体及个人的捐款。

     2、特许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虽然特许学校仍属公立学校,但它与一般的公立学校又有所不同。州特许这些学校除了要遵守有关健康、安全以及学校组织者与财政担保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上的有关规定外,可以免受州所管理公立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同时,这类学校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在教职工聘用、经费使用、课程设置及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特许学校公开向社会招聘教师,学校与教师签订工作合同,合同期满后学校根据教师表现决定去留,教师也可以选择学校。州允许教师离开他们所在的公立学校,并可以重新获得他们的职位,教师可以成立工会,进行集体谈判,不过这种工会不受学区工会商定的契约限制。特许学校可以自由地建立它们的工作条件和管理系统,包括选择合作的伙伴。校方可以自主安排经费使用。据明尼苏达州有关资料表明,特许学校用在每位学生身上的经费开支均比一般公立学校要低;在课程设置和学生个性培养方面,一些特许学校根据社区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来公立学校的课程作一定程度的改革,重新设计教学计划,自己选择教学内容,一般采用小班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较为理性的教学环境。此外,特许学校还有以下几个特征,如:规模不大。目前,全美在校学生超过1000人的特许学校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特许学校在校生在几百人左右,大约60%的特许学校在校生只有二、三百人;多数特许学校是新建的。据统计,现在美国的特许学校当中,大约60%是新建的,30%是从公立学校转制而来的,10%由原先的私立学校转制而来。一般地,新建的特许学校比转制来的特许学校规模要小.

     三、特许学校取得的成绩

     虽然特许学校建立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对美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为:

     1、特许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竞争,促使一些公立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长期以来,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学校管理不善,官僚主义盛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立中小学在美国处于垄断地位(约占学校总数的80%)。由于学校缺乏内外部的竞争,没有压力,使得许多公立学校毫无生气,导致家长和社会的不满。在原有制度下,学校董事会、教师等由于没有压力而安于现状。由于特许学校的出现,打破了中小学基本上是公立学校独家经营的局面。一些公立学校正视原来的体制,建立一种高效有活力的体制。事实证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特许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低于或相当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而提供更好的教育的事实备受美国公众的青睐,这些都将促进原来公立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特许学校为家长、一些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选择学校的自由受到很大限制,绝大多数州规定,受教育者一般不能自由选择学校,只能在指定的公立学校就读.尽管公立学校一直尽量提供某种程度的多样性以及受教育者有选择私立学校的自由,但由于私立学校数量有限且收费昂贵,能利用这些机会的往往是富裕家庭。而特许学校的出现增加了受教育者特别是家庭困难者选择教育的机会。1995年对6个州110所特许学校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特许学校至少部分地为特许学生服务。这些特许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总数的40%,而在这些州的其它常规学校中,同样的少数民族学生只占31%。事实上,对特许学校法最大的支持者是那些倡议支持低收入家庭和青少年的组织。特许学校的自治权使许多有经验的、有才华的教育工作者有了实现其理想的机会。他们对教育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青年人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们能充分利用自主权,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致力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他们定期向公众汇报教育教学成果,自觉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查。

     特许学校为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美国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长期以来,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一直靠政府支撑,同时政府也包揽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包揽的庞大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学校管理上的僵化、刻板、低效,学校缺乏活力,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公立学校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使美国社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缺陷。国家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不改革现行公立学校,不注入新的活力,要实现美国提出的教育目标是不可能的。

     四、美国特许学校对我国幼儿园转制的启示

     美国特许学校对我国公立转制幼儿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公立幼儿园转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许多家庭对教育的需要,家长们希望有更多的好幼儿园出现。同时,在当前情况下,政府负担教育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矛盾。而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又很迫切,客观上要求改变原有一些公立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建立一些高水平的幼儿园。另外,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运行机制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政府管理包办幼儿园的方方面面,用统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幼儿园,幼儿园没有自主权,教师没有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幼儿园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幼儿园无特长”的教育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幼儿园内外的管理体制急需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幼儿园的关系,切实扩大幼儿园的自主权,改革幼儿园人事制度等问题,更加促使公立幼儿园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办园模式。

     其次,公立幼儿园转制具有可行性。美国特许学校的蓬勃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里不再赘述。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而实验的价值在于为扩大改革提供经验,为类似改革提供范例。美国的特许学校实验计划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启示是民营与公立教育是否能共同创造出教育的新天空。应该说,从国内外公立学校、幼儿园转制的情况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章  转制的现状

 

调查表明,不论幼儿园改制的直接动机如何,其客观效果是使幼儿园焕发了新的活力,改制试创的新办幼儿园模式,把“民办”和“公助”,即“国有”和“民办”两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两方面教育资源,调动了园长、教师、家长三方面的积极性,为我们这样一个穷国办好大教育,有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开辟了新路。相对公办幼儿园,国有民办幼儿园学校是公办与民办两类幼儿园优势互补的结果,是运用“杂交”技术而获得的一个新“品种”,它理所当然地具有“杂交优势”。

 

第一节  公办幼儿园转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形式

 

      一、幼儿园转制的一般过程

      初期的公办幼儿园转制大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承包者的信息来源也不是很充分,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在幼儿园转制的操作过程中也不是很规范,黑箱操作较多,容易出现办园单位负责人的寻租行为,如在转制园应交纳给办园单位的经费上打折以谋取个人私利等。合同、董事会等必要的法律规范形式也比较缺乏,原办园单位的行为也不是很规范,如随意解聘承包者、改变承包年限等。如一位转制园的承包者说的“干得好,换给领导亲戚;干得不好,更有理由换掉你。”而随着转制园数量的增多,各方面的重视,转制园的运作也越来越规范。一般有公办幼儿园需要转制,都会通过公开招投标来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原办园单位领导的寻租行为,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流失。而且现在承包人都会与原办园单位签定转制合同,一般都在十年以上,有利于规范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为转制园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法律基础。这里以珠海市香洲区幼托中心转制招标书的主要内容为例,来说明这种变化。招标书明确指出转制的目的是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全面推向市场。其招标的形式是将经营权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社会公开竞投。招标书规定了承包者的义务和权利,包括资金投入、承包期限、对原有职工的处理以及承包期满后幼儿园资产的处置等。招标书特别对国有资产的处理作了规定:“经营期间,中心原有的资产属国有资产,所有权属政府所有,其资产经营受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管,出资者无权处理(包括在经营期间因客观环境变化无法经营下去的情况)。经营期满后,中心所有资产收归国有。经营期末更新的动产,按年摊销,未摊销完的余值归投资者所有。”应该说这个招标书对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考虑的都比较周全,对转制园以后的运作也会有很大帮助。该招标书具体内容见附录。

      对于有兴趣承包公办幼儿园的法人或个人而言,一般的转让工作程序是这样的(以大地协力幼儿园集团为例):第一阶段: 简介  (接受 80%,则进行第二阶段 ) ,包括幼儿园简介 、负责人简介、 合作意向书 :  转让后的经营模式,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 大地协力幼儿园简介。第二阶段: 评估 (接受80%,进入下一阶段)。所需资料包括最近 1 个月收支报表、开办费资料、与甲方的合同书、双方合同书草案、转让金额试算表等。第三阶段:实地考察。内容包括:实地参观考察校园、洽谈与签订合同书、履行合同书权利、义务。第四阶段:导入期。内容包括安排与园长及甲方洽谈、培训 7 天 ( 以操作手册为主 )。

      二、公办幼儿园转制的主要形式

     我国公办幼儿园的改制实验目前以大城市为主,其工作目标、层次、范围、步骤、方法、政策各有所不同,实质性内容是想尝试发展一批兼备公办民办两类幼儿园之优势的新型幼儿园,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调查表明,我国公办幼儿园改制的形式主要有:(1)基础相对薄弱的幼儿园、从企业剥离出来的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或借助重点园的资源及影响,或通过创办特色幼儿园而转为改制幼儿园。(2)基础较好的幼儿园利用幼儿园师资、教学设施以及社会影响直接转为改制幼儿园;(3)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并为新型幼儿园。将一所信誉较好的民办幼儿园与一所基础薄弱的公办幼儿园合并为“国有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编制和经费渠道不变,原则上继续承担园区内幼儿教育的任务。

 

第二节  转制前后的变化及社会认同感

 

     一、转制前后的变化

     转制后大部分承包人都会对转制园进行比较大的投入。如珠海市大地幼儿园在承包珠海市工交幼儿园后,共投40多万圆购买设备,投入20多万圆进行场地改造和装修,极大的改变了幼儿园的面貌,迅速使幼儿园的硬件配备达到省一级的标准。该园在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都力求向国际标准看齐。直接从海外引进大量教学器材和软件,如教具、录像带、录音带、幼儿图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借以开发幼儿智力(配图片)和能力。户外场地铺设草坪,并备有一流的大型活动玩具,以及游泳池、表演台、沙地和儿童种区等,为幼生提供了优良的游乐场所和锻炼体能的条件。在生活保育方面每间寝室和专门教室都装有空调;浴室内配有热水淋浴设备;厨房炊具设备现代化;专门的(配图片)医疗室随时准备为幼儿提供医疗服务,包括身体健康检查、心理健康测定、餐点营养分析等。该园特备大量蒙台梭利教具,组织幼生练习、玩耍,使孩子们的潜能在自我活动中得到启动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大地幼儿园在承包珠海市工交幼儿园后引入了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使珠海市工交幼儿园不仅在硬件投入、场地布置、装修等方面显得较为突出,而且在特色教育、周到服务等方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地幼儿园的简介、宗旨中看出一些原因。

     该园的简介是这样写的:

 

大地幼儿园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之基础工程,我们将这心中隐藏已久的教育理想及理想的教育方式,具体地、逐步地在大地幼儿园付诸实现。

     我们从爱开始,欢悦孩子每一个学历进程,充实孩子每一份生活体验,与厚托孩子的家长一起、相知共勉、携手并进。

提     要

创 设 温 馨 的 家 庭 式 氛 围;

提 供 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施;

开 展 对 幼 儿 的 才 艺 教 学。

我们的宗旨:

     开发潜能,适度超前,促进发展.

我们的目标:

     头脑灵活、身体健康、个性开朗,使每一个孩子在智能,体能,生活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的特色:

     创设温馨的家庭式气氛,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为每个孩子提供才艺教学,以获一技之长。

我们遵循的原则:

     教育活动游戏化,环境布置教育化,活动形式多样化。

     保教结合、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一、 本园教育教学活动体系一览表

     1、一般教学

              语言  识字     美术  手工    音乐  律动

              计算  常识     体育

     2、才艺教学

               电脑操作    电子琴基础

               形体训练    英语

     3、辅助教学

                电脑教学    视听教学    蒙特梭利教具

                智能训练    绘画日记    福录贝尔恩物

                游戏活动    周末活动    皮亚杰教学

     4、生活保育

                    身体健康检查   户内外体能锻练

                    心理健康测定   生活常规培养

                    个案观察记录   餐点营养分析

     5、家园联系

                    家长委员会   家长会   家长接待日

                    亲子活动     联系手册  家长信箱   电话联系

     二、每周活动学时安排及内容

      名        称             学   时                  备    注

      语 言 常 识                  2                    含 识 字

       电    脑                     2

       英    语                     3

       计    算                     2

       音    乐                     2                音乐活动与电子琴各一

       体    育                     2                体育活动与形体训练各一

       美    工                     2                 图片与手表各一      (配图片)

       视听之旅                    2                 教学录像

    活动室自选游戏              每天

       故事欣赏                 每天

       智能训练                 每天                一日一题

       绘画日记                 每天

       户外活动                 每天

       周末活动                 周六

     本园特备大量蒙台梭利教具,组织幼生练习、玩耍,使孩子们的潜能在自我活动中得到启动和发展。才艺训练为了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幼儿园设置四门必修课:英语、电脑(机型:386SX)、电(配图片)子琴、体操(体型训练)。这也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给予幼生发展特殊才能的机会。此外,还开了兴趣班,有钢琴、绘画、书法、舞蹈等课程,幼生可以任意选修。

     三、丰富多采的儿童活动更是本园的特色。

     一、是自选游戏活动。有艺术创造活动,科学认知活动,娃娃社会活动等。这些活动,由园方提供材料、标本、图片、用具等,让幼儿自行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科学认知活动、娃娃社会活动都有专门的地点和精心的安排,孩子们做科学实验、(配图片)进行美工制作、扮演各种社会人物,培养了认真细致的习惯,发展了艺术想象力,锻练了相互交往的能力。在丰富多采的游戏中,使幼儿得到美的陶冶,求知欲的满足和智力的启发。

     二、是智能训练活动。主要通过“一日一题动脑筋”的形式进行,训练幼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等。

     三、是生活教学活动。以养成优良的品质与习惯,高雅的仪表和举止为目标,开展多方面的教学。

     四、是故事欣赏活动。由教师讲故事,或使用音带讲述世界著名童话,让幼儿受到文学艺术语言的教育,强化其形象思维和理解能力。

     五、是“视听之旅”活动。主要通过像带、音带、幻灯进行听、看,让幼儿在生动的视听形象中,丰富知识,开启智力。

     六、是谈话活动。有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主题自然是幼儿最关心、最常见的内容,让幼儿谈感想谈见解,气氛轻松和谐,训练幼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是绘画日记活动。幼儿每天画一张自由画,也是一种纸上游戏;海阔天空,随意涂抹,表达自己的种种活动,是让幼儿尽情地渲泄,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去表现,还培养了静心活动的习惯。

     八、是户外活动。 由园方提供大型运动器材和各种训练器具,辅助体育教学,发展幼儿的走、跑、跳、攀、爬、投等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肌肉协调平衡能力,增强体质。

     九、是周末活动。有生日活动、表演游戏、周末影视、小小自助餐、演说会、小小运动会等,放松幼生情绪,在愉快和悦的气氛中结束一周的幼儿园生活。

     这些活动合理地进行安排、穿插,大地幼儿园就为幼儿创造了一个亲切、欢乐、科学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位幼儿健康成长。

 

     从以上简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地幼儿园与一般幼儿园在办园宗旨、幼教方法以及设备配置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创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开展对幼儿的才艺教学及潜能开发等方面的区别。也能理解出转制园在生存压力下所做的努力。

     该园还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既为幼儿的社会化创造条件,也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其基本方式有:1、请进来,走出去。请政府领导来园参观、检查, 聆听训示;经常到政府幼关部门拜访求教。2、加政府教育部门组成的各类幼儿教育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了解教育情势,掌握方针、政策。 3、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教育情况,进行访问、座谈。 4、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时,要给政府有关部门赠送小纪念品、贺卡、贺信,加强沟通,联络感情。每年宴请一次。5、组织开园周年纪念活动,请政府有关领导参加。6、组织大班幼生外出参加政府的有关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等),演出节目,展示幼儿教育成果。7、了解政府有关幼儿教育公开活动的年度安排,争取参与。

     三、转制园的社会认同感

     转制园的社会认同感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家长、公办幼儿园、转制园园长调查问卷来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对转制的态度、转制的前景、国有资产保值等。

     家长普遍对转制园表现出了欢迎,而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越是收入高、学历高的家庭对转制园的认同感就越高。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强、幼教需求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更开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通过对家长的问卷的分析,认为子女就读民办园者感觉比较好的占78%;认为公办园转制为民办园后,还有可能保障幼儿接受稳定、高质量的教育但要加强管理的占89%;认为民办园的办园本质应是微利性质的占54%,企业性质的占14%。而选择转制园的主要理由是:离家近占25%,收费合理占26%,老师负责,幼儿照顾周到占30%,教学质量高,有特色35%;认为在教学质量方面,转制园与公办园相比好一些的占45%,差不多的占34%,差一些的只占21%;在幼儿的照顾方面,认为转制园与公办园相比好一些的占43%,差不多的占46%,差一些的占11%;在幼儿潜能开发方面,认为转制园与公办园相比好一些的占52%,差不多的占35%,差一些的占13%。对于转制园的发展前景,认为目前许多公办园正逐步转制为民办园,是大势所趋的占86%,是历史倒退的仅占4%。

     而大部分公办幼儿园、转制园的园长对转制普遍持肯定态度。通过对公办幼儿园园长问卷的统计,认为转制园的办园本质是微利性质的占60%,是企业性质的只占21%;认为公办幼儿园转制后,有可能保障幼儿接受稳定、高质量的教育但要加强管理的,占90%;而当问及做转制园与公办园的园长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时,75%的人认为是压力与责任,只有14%的人认为是创收;在回答“如果您所在园由公转民办,您愿意继续留任吗?”这个问题时有52%的人选择了愿意;选择在民办园任职其理由是薪酬较高的,占25%;自主权较大的,占64%;认为转制后对员工的收入的影响是增加的占67%;认为公转民办后对园工前途的影响是不再有前途的占23%,会更有发展的占65%;认为公办园转制为民办园时,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的,占89%;认为只有通过转制,国有资产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的占80%。认为转制园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占89%;对于转制园的前景,大部分人都比较乐观。认为在我国转制园有发展空间的占87%,对于国内转制园未来 5 年内的发展空间,有80%的园长认为是发展到占全部幼儿园总数的30%;认为在将来的社会中公办园与民办园、转制园的分布情况为民办为主体、公办为补充的占74%。但对将来的经营风险也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认为转制园未来竞争会更激烈、经营会更困难的占58%。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约64%的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对公办幼儿园转制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转制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他们大部分也都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加强管理,公办幼儿园转制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他们还认为只有通过转制才能实现公办幼儿园的保值增值。

 

第三节   转制条件及数量

 

     转制条件的研究有利于公办幼儿园转制的顺利进行和转制这种改革的推广;转制数量的研究则有利于公办幼儿园转制前景的分析。

    (1)转制幼儿园的条件

     “公办”幼儿园转制改革是否成功,将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筹集到足够的经费;二是管理运行良好;三是办园成绩提高。这些都与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条件、幼儿园自身的条件、承办者的条件以及转制园园长的条件有关。所以,转制幼儿园一般应具有四个条件:

     I、地区条件

     一般应在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社会开放度、宽容度较好,能接受新事物。

     II、幼儿园条件

     首先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以供转制园未来发展。一般说来,2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其次幼儿园的地段不能太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48%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主要是考虑的离家近。而公办幼儿园在转制后,主要靠收费维持幼儿园的运转,生存压力很大。如果地段太差,生源肯定不会很理想。而通过广告扩大影响、用车接送幼儿,一方面会加大转制园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生源也不一定会因此而好到哪里去。最后幼儿园质量、水平条件。转制园应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内较好的幼儿园或在重点幼儿园参与下联合办园的其他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投向有较大吸引力。这样,转制园在吸引生源方面就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为其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III、承包者条件

     如果承办者是法人,单位首先要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并能聚集富有办学经验的人才;如果是公民个人,首先也是要求其自有资金充足,其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至少应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IV、园长必须具备的条件

     园长可由承办者自己担任,也可聘任。园长受承办者授权,管理幼儿园教育、保育、人事、财务等,保证幼儿园正常运作和发展。

     园长必须是中国公民,由符合园长任职资格的幼教专业人员担任。领导班子年龄结购合理,正副园长必须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历。园长应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科研水平;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调动全员的绩极性,树立文明、上进的良好园风。                                   

     以上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进行无条件的转制或降低条件的转制效果可能是事与愿违。

    (2)转制幼儿园的数量

    转制幼儿园的数量取决于以下三个数量:

    A:符合转制条件的幼儿园数;

    B: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需要数和实际能够提供数量之间的差额,即为经费缺口。可以确定出为弥补缺口需要进行转制改革的幼儿园数;

    C:社会所能承受的转制幼儿园数。

    上述三个数量中的最小数,将是可以转制幼儿园的最大数。转制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可以由政府根据教育财政投入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决定。

     同时,我们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经费缺口将会逐渐缩小,甚至没有,“公办”幼儿园转制的必要性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国有民办”制幼儿园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不能满足把所有“公办”幼儿园办成高质量幼儿园的社会需要时出现的特定历史现象。它既有产生的必然,也有结束的可能。因此,“公办”幼儿园转制改革是政府可以宏观把握和管理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既可以把“公办”幼儿园转制也可以把“国有民办”幼儿园转制,只要两者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不过,现实中要确定一个城市或地区应该有多少转制园,转制园的数量可占整个公办幼儿园多大的比例,还很难确定。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只要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和承包者,就可以进行转制实验。   

 

第三章                 转制园的特征及性质

 

第一节  转制园的特征及实质

 

    改制试验的幼儿园,普遍具有 “幼儿园国有,社团或个人承办,经费自筹,办园自主”的特征。

     “幼儿园国有”-指机制转换,但不改变国有或公有性质。事实上,许多幼儿园改制后,不仅土地、校舍、教学设备的所有权仍为国家所有,并且公办教职工的身份也不变,仍为国家编制,“国有”性质十分明显。承办者强调幼儿园“国有”性质的现实考虑是:(1)在幼儿园改制过程中,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2)幼儿园的资产及教师仍属国家所有,教师有安全感;(3)老百姓对于国字号有认同感。

     “社团或公民承办”-指幼儿园承办者与政府之间是“承办”与委托的关系,双方依据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办园。承办制是幼儿园改制的主要形式,承办者可以是园长、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符合承办条件的公民。承办制必须切实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对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并以幼儿园法人代表的身份依法独立办园。承办人(园长)的责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育局所提供的资产及改制后幼儿园的增值资产部分均属国有资产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2)必须保证幼儿园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教育的国家主权。(3)原办园单位停拔办园经费后,通过收取学费、建园费等途径自筹办园资金,保证幼儿园的运行。(4)编制内的教师一般继续流用,此外,向社会招聘教师。各地幼儿园承办协议的具体内容有很大不同,对改制幼儿园除提供校舍及第一学年运作所需的教学硬件、设备外,有继续拨付和逐渐停拨办园经费的不同做法,还有按一定比例向幼儿园下拨教师编制指标,使其与公办校教师享受分房、公费医疗、评定职称、退休等同等待遇的权利。

     “经费自筹”-指办园经费主要通过收缴学费、经营校办产业及争取社会赞助等办法自行筹集。转制园办园经费完全或大部分自筹。

     “办园自主”-主要是指用人自主、招生自主、教改自主、经费支配及工资分配自主。这里的“自主”,是指幼儿园承办者在国家基本教育法规内享有的不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独立办园权力。

     事实上,公办幼儿园改制的实质性内容基本一致,即:公立公有,民办民营。幼儿园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制的核心是实行“两权分离”,力求在不改变幼儿园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民办幼儿园办园机制的灵活性,提高国有校产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和解决教育的经费的不足,真正形成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转制主要是应进行三 个转变: 一、在教育资源国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转变投资体制。什么叫转变投资体制?就是从原来单一的政府教育财政投资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多渠道投资。二、转变管理体制。从政府原来直接的指令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一种宏观的、指导性的调控管理。 三、运行机制转换。幼儿园在内部的管理上,在经费的使用上,在教育教学的组织上,在人事分配上,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调动幼儿园和社会的办园积极性,提高办园质量。

 

第二节   转制幼儿园的性质及好处

 

    公办幼儿园转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但发展迅猛。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新事物,如何客观地对它的成绩与问题进行评价,对转制园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转制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转制园是在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我国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又对幼儿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对我国幼儿教育投资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教育资源增量,筹集社会幼教教育投资,改变政府对幼教教育资源总量配置过低的现状。

     我国教育经费在近十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处于波动状态,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公用经费都呈下降趋势,国家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幼教经费了。而转制园通过收取学费、建园费、赞助费等自筹经费,不仅不需要国家投资,而且每年还要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开辟多种渠道以充分挖掘和吸纳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改变单一的幼教投资体系,是一个开创性的改革。

    2、搞活幼儿园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幼儿园制度

     通过转制,转制园在幼儿园管理方面比一般的“公办”幼儿园拥有了更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幼儿园的抗干扰性方面,即幼儿园办园自主权,转制园具有经费使用权、人事权、教材使用权、教法决定权等;幼儿园各方面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和社会支持力,如前所述,转制园的投入是公办园很难相比的。另外,由于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转制园在寻求社会捐助方面会比公办幼儿园更加努力,因而,在接受社会监督、让社会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上也就不得不比公办幼儿园更加自觉,也会做得更好;幼儿园教师工作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转制园由于经费自筹,生存的压力无时不笼罩在转制园的上空,虽然最主要的压力是由承包者承担的,但转制园教师的收入是与转制园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转制园的教师自然的就会团结在一起,积极的为转制园的发展出谋出力。他们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是公办幼儿园很难相比的。

     另外,转制园更有利于建立现代幼儿园制度。现代幼儿园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化大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幼儿园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幼儿园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体制。转制园——“国有民办”制幼儿园具有建立现代幼儿园制度的基本条件:“国有民办”制幼儿园集中了“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优势,克服了二者存在的某些缺陷。既有国家原有的财政投资,又有具法人资格的承办者和社会对幼儿园的非国家财政性投资,广泛吸收社会教育资源,以育人为中心,自主办园、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教育产权真正分解、分离,落到责权利分明的办园主体身上,幼儿园教育得以良性发展。因此,“国有民办”制幼儿园更有利于现代幼儿园制度的建立。

     3、在充分吸引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满足社会“按需要自己选择幼儿园”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条件下,普通家庭的文化消费观念和要求正在逐渐变成为一种“按需要自己选择幼儿园”的市场权利性选择,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已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重要自主消费观念和行为,即自主择园。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十分有限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是按需要进行平等分配,“公办”幼儿园中的重点幼儿园是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幼儿园,甚至是优先保证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在校园面积、教育经费等的拥有量方面和对教师、儿童质量的选择方面,都远远优于其它幼儿园。在教育条件不平等的条件下,我们实行的“就近入园”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日本的公办幼儿园是严格实行就近入园的,但日本的幼儿园规模、条件是国会统一依法规定的,全国均等;对教师有高学历要求,而且是依法流动的。法律规定了一个教师在一所幼儿园工作的最高年限。长期流动的结果,使得各园教师水平一致,教育条件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育平等才能与就近入园统一的,对等的。在我国现实的条件下,择园行为是难以用行政手段干涉的,只有开渠活源,在充分吸收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满足社会“按需要自己选择幼儿园”的权利。转制园就具有这样的现实意义。

     二、公立幼儿园“转制”的核心内容是在国有教育资产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产的重组,转变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幼儿园与社会的办园积极性,提高保教质量。

     三、公立幼儿园“转制”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和办园过程中积累的资产均为国家所有;公立幼儿园“转制”转的不是所有制。但是,这些都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加以明确。

     四、公办幼儿园转制不会丧失国家教育主权。教育主权是国家意志在教育上的体现,具体化为教育方向、方针,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教育主权不决定于投资者、主办者,而决定于园长的办园思想,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教材。因此“实行体制改革”、“与境外合作”不等于“丧失教育主权”。政府只要把握转制园的审批权、督导权,不允许转制园违背我国教育方针,不允许转制园偏离教育方向,就可以保证教育主权不受侵犯。

     五、保教质量和效益是衡量公立幼儿园“转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公立学校的“转制”问题,但其着眼点和中国的不尽相同。解决公立幼儿园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而导致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幼儿园对儿童、儿童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的问题,应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公立幼儿园“转制”试验的最根本目的。因而,判断公立幼儿园“转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保教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承办者营利与否。

    六、确保公办幼儿园“转制”成功的重要条件:一是转变观念。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理解转制园的积极意义,主动为转制园服务。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家长,使他们理解公办幼儿园转制这个改革,从而为转制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政策到位。这一是指让转制园真正享有完全的法人地位,从而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权,给“转制”幼儿园以充分的办园自主权,包括办园经费使用权、各类人员聘任权和使用权(无论是原公办幼儿园的老员工还是招聘的新员工)、教职员工考核权和分配权、招生自主权和教育教学改革权。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督导评估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而不参与幼儿园的内部管理。二是指让转制园真正按成本定价,特别是把转制园的隐性成本计算在内。三是规范管理。主要是指公办幼儿园转制时要签订规范的合同,转制后,要成立董事会,建立幼儿园章程,选好园长并确保其权益。

     七、现阶段要大力发展。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转制园在现阶段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政府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支持公办幼儿园转制。目前比较急切的,一是对承包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主要是对“转制园不准营利”的具体操作。对于承包者不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收益率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在这方面应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表态,让投资人更加放心的投资公办幼儿园,加快公办幼儿园的转制。二是资金支持,成立兴教基金。政府把公办幼儿园交给个人或法人来承包,让他们充分享受办园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对转制园完全不管,只不过管理的方式由原来的微观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罢了。除了对教育法律、法规的监督、视导以外,政府还可以成立兴教基金,来实现对转制园的奖优惩劣,以达到间接调控转制园行为的目的。三是与公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在幼儿教研、教学、教师培训、职称评定、户口、档案管理等方面,甚至适当加以倾斜,以鼓励更多的个人或法人投资幼儿教育领域。四是作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以改变家长、教师、园长对转制园的看法,鼓励他们支持、理解转制园的工作。

 

第四章     转制幼儿园的管理

       

第一节        转制园的宏观管理

 

    公办幼儿园转制以后,承包者自筹经费、自主管理,其性质在很多方面类似民办幼儿园。因此,在下文的论述中,对转制幼儿园的宏观管理的设想,将与民办幼儿园相同。对转制园的宏观管理,现实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不闻不问,要么过度干预,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行行业管理,作为转制园宏观管理的新构想。

    对于“公办”幼儿园,教育经费多是由国家各级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投入的,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强化行政管理及其运行是为了保证国家和各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教育效益。而转制的“公办”幼儿园,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日常运行所需经费由承办者自主筹集,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制度化、市场化、科学化。而“政府干涉过多”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会不同程度地妨碍转制幼儿园的“自主办园”,因此,有必要弱化教育行政管理,加强法制的、政策的和教育方针贯彻等方面的管理,保证幼儿园内部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具体的,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转制后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办园水平和办园质量、贯彻教育方针等评估结果加强对其管理:定期审计经费的收入、支出和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监督其对教职工民主权利的保证和幼儿园内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运行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等等。这样,不仅不干涉转制后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且保证其在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支持和帮助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加社会教育资源支持。

    今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地表达了国家决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机构,一个精减、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加速培育和推进。教育部门精减机构的趋势也是必然的。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转变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要求,我们认为教育部门也应继续调整观念,以调整观念促进职能转变。

    由于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政府对转制幼儿园的宏观管理还缺乏经验,旧体制的管理惯性仍在起作用,因此政府包揽办园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改变。具体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庞大,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太细,难以承担综合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过于具体微观,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能;习惯于运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对人事任免、资金使用、课程设置等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影响了幼儿园自主办园的积极性。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真正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的体制,处理好政府、社会、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看,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园的格局,转变政府职能,使办园重心逐渐下移,发展形成一种“园本管理”的办园机制。政府切实将过去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转到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立法、资助、政策引导、业务辅导、信息服务、监督评估、提供服务等手段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办园、转制园的轨道上来。

    一、立法: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迅速改变法规建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局面。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园、承包公办幼儿园,保证举办者、幼儿园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转制园承包者的办园行为;同时,在保障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权益的基础上,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行为。转制园的举办者要依法办园;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人员也应该依法行政。

    二、资助:应根据转制幼儿园内部运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资助方向,如:对办园有突出成绩的幼儿园,应给予专项奖励;对一些在办园条件上有特殊困难的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资助部分基建费用和设备费用或适当放开政策,帮助他们达到应有的办园标准。政府原则上应下拨一定公用经费,并鼓励社会各界资助转制幼儿园的发展。

     三、辅导::在台北政府教育局对私立幼稚园实施辅导的做法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在管理转制园方面借鉴和学习的。他们的辅导实行积极辅导的原则,积极主动去幼儿园进行辅导,提供改进指标。注重分区联合辅导与在园个别辅导并重,兼顾行政督导与专业知能之增进,鼓励重于惩罚,辅导重于管理。辅导组织则由四部分组成:                                     

     1、辅导委员会:聘请幼教学者专家及教育行政人员计30人,成立“台北市幼儿教育研究辅导委员会”,担任幼稚园专案研究与计画审核、谘询辅导等事项。

     2、.幼儿教育教学辅导团:由资深之幼稚园教师八名组成,本局督学及专员担任辅导委员,另聘请2位指导教授,定期举办教学观摩与研讨会。

     3、访视小组:由本局及幼教学者专家组成访视小组作定期、不定期之访视辅导,并了解各园情形,以为行政决策及辅导改进之参考。

     4、辅导联络网:以国小学区为单位,由各国小指派一位主任为兼任辅导员,联系沟通教育 行政单位与各幼稚园双方之意见,协调督导幼稚园行政事务,并负责学区内未立案幼稚园之查报取缔工作。

     辅导的内容有:行政组织与园务行政、环境设施及设备、教保活动、人员与师资等。

     辅导方式主要有:

     1、定期访视:督学及业务科人员定期访视各幼稚园。

     2、顾问列车:聘请三位学者组成顾问团,至幼稚园实施辅导,提供顾问谘询服务。

  3、举办活动:与办分区教学观 摩、在园辅导、教师研习、园长研习、教师自制教具比赛等活动,以改善教材教法,增进教学知能。

     4、实施评估:每年实施教育评估,先是各园自我评估,再由二人小组之委员实地评估,目的在于各园自求进步,并对绩优者予以奖励表扬,办理不善者,列入追踪辅导,督促改进。

5、加强沟通联络:经常举办园长及教师研讨会,并透过辅导联络网,加强与各幼稚园意见之沟通与联络。

     辅导结果之处理

     1、奖励:对于办理绩优欠幼稚园,除适时予以鼓励表扬外,并爰依私立幼稚园奖励要点之规定予以奖励或颁发奖牌表扬。

     2、追踪辅导:经访视或评估后,需加强辅导之幼稚园,即列入本局追踪辅导对象,定期予以积极辅导。

     3、依规定处罚:凡办理不善或违反法令,经辅导改进而仍未改进者,本局依照幼稚教育有关法令之规定,视情节予以纠正限期整顿改善、减少招生人数、或停止招生之处分。

     四、信息服务:为鼓励转制幼儿园探索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政府部门应向转制幼儿园及时提供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理论热点、实践操作、经验总结以及世界各地区私立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要引导转制幼儿园运用Internet,打破幼儿园间的界限,使幼儿园与社会教育机构、文化设施、大学、有关行政部门之间互联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

     五、监督评估:建立起一定的监督机制,监督保证转制幼儿园的公益性质和非营利性质;监督保证国有教育资产不流失和幼儿园教育资产的不断积累;监督保障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标准。加强对承办者资格认定和办园水平评估。承办者资格认定主要指承办者的资金、学历、幼教经验,办园水平的评估内容应涉及办园条件、幼儿园经费、学生管理及服务、幼师队伍及组织管理、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质量等。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有关的评估结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并通过政府资助与幼儿园办园质量挂钩等办法,建立起一定的奖励机制。如在我们 3000 多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里面组织一些全国性的评奖,等等。

 

第二节         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我国在高度计划管理体制下,人民管理国家的途径和形式呈单一化,社会生活几乎完全笼罩在国家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下,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必要的生机和活力。国家无所不管,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机遇而加以改变。在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下,社会生活的运行与管理,应重视由市场和社会自身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国家应主要体现在培育市场主体、充当市场裁判、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产品上,同时,应充实、发挥民间组织的中介作用。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补充,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是说,对国家各项事业的管理,不只是政府机构本身的事,而应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引入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多种形式。由此,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国家教育事业的某些管理,是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管理概念的本来之意。

     行业协会由行业发展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它是介于政府与社会的中间层。它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活动,有半官半民的,也有完全民间的,承担着中介功能和行业服务功能。作为中介组织的功能,它充当着两个角色:一方面要代表其成员的利益和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的决策,使其成员的合法利益和要求在政府的政策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它要对成员进行宣传和约束,使其行为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使其组织和行业的形象为政府和全社会认可。以上两方的内容可简言之为“双向沟通”即中介功能。作为服务组织的功能,它的责任在于为其成员实现自己的目的、任务中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力所能及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教育领域同样要建立和发展民办教育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

     对转制幼儿园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办园而言,组织协会和团体,是社会力量办园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园加强管理的需要。社会力量办园团体可以通过交流、研讨、出版物等方式加强联系,互帮互促,自律自强,并维护社会力量办园的合法权益。同时接受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校际活动、教师培训、规范办园行为、表彰奖励等任务,实行行业管理。

     国际上一些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非常重视民间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效果良好。譬如:美国六大地区的学校评估组织者是民间机构,政府委托其对学校进行评估,承认其鉴定证书。美国还有70多个全国性的民间学科、专业评估组织,它们的任务是对高校中相应的专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进行评议、施加积极影响。政府、教育部门认可他们并根据民间学科评估组织的评议结果,决定向学校提供研究经费和贷款。民间专业评估组织的政府官员和专职人员很少,主要聘请同行专家兼职工作。民间社团和中介组织已成为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管理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美国的各种联合会兼地区性民间评估机构的职能,如:美国圣经联合会、全国商业幼儿园联合会和技术学院联合会等可对圣经学院、商业学院、技术学院以及家政学院等实施整体认可。全国性的民间专业学会或专业教育委员会,可对高校中相应的专业进行评估认可。日本各类私立学校社团很多。在东京私立学校协会还有一幢宏伟的办公大楼。他们的民间教育社团在协调学校和政府的关系、组织开展工作交流、进行教育评估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日本私立学校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推动私立学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

    这几年,国内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我国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民政部备案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民办高教社团组织--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引导全国民办高校建立规范化办学,促进民办教育立法,加强民办高校与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开展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表扬先进,促进发展,维护民办高校合法权益方面,已经作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它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薄弱的不足,这方面的工作潜力还很大,还可以做许多工作。尤其可以由社团组织比政府主管部门做更多更为有效的工作。另外,部分省(直辖市)相继成立了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或民办学校校长联谊会,通过调查与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通过编撰出版民办教育杂志、召开研讨会、举行学术联谊等活动,为民办学校提供经常性的信息服务。

     现在,全国一些民办学校、幼儿园的校长、园长、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要求成立全国性和各地民间教育性社团组织的呼声很高,这不是偶然的,它是顺应市场经济社会和穷国办大教育国情的,也是我国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形势的需要。

     因此,积极发挥民间教育社团组织作用和其他教育中介组织作用,是使民办教育充满活力和特色的一条根本保证。具体说来,这样的行业协会应由从事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民办幼儿园园长共同组成。其中应设置专职人员 3~4 人。专职人员应由各民办幼儿园或有关方面推举,任期 3 年,可以连任,其工资从各民办幼儿园提取。行业协会的章程,须经过各方人员充分论证,经有关部门批准生效。

     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责是:

     A 政策研究:承接政府有关民办教育、转制园的咨询任务,通过调查与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B 参与评估:参与政府部门或有关中介机构对民办幼儿园、转制园的办园条件、幼儿园经费、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育质量等进行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