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失败 更能蓄积成功能量

 



人生就像珠宝盒,失败则是增添价值的珍珠,年少时,不要怕失败,从中找出罩门,自我磨练,是台湾「迷」世代该放胆尝试的另类投资。

/成章瑜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好几根绳索,主宰成功,也主宰失败。但是大多数的人都只投资成功线,很少人愿意花力气找失败的线索。但是只有成功经验的人,会越来越害怕成功,因为他完全不熟悉失败这回事。

五十七岁的杜台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射击选手,拿下无数奖牌,但他屡次挑战国际金牌总铩羽而归。百思不得其解,他转向研究心理学后顿悟:「原来我害怕成功,总在成功那一线间,被我自己砸掉了!」

因为在射击场上,你必须心无旁骛,才能瞄准靶心。只要害怕成败的念头一浮上心头,即便是短暂的一秒,都可能功败垂成。

彼得潘症候群:年轻人怕失败,常怪罪他人、推诿塞责

近来,台湾兴起一股「彼得潘症候群」(编按:指即使年纪不小,但行为与个性都还表现得像孩子一样)。教育心理学专家郑石岩观察,台湾年轻人不但越来越害怕失败,更尽量避免失败,甚至延后毕业以延缓面对社会。他说,这是「迷(Me)世代」的特征。

长期观察台湾社会变迁的台大心理系教授杨国枢也忧心,目前台湾社会有「幼稚化」的倾向,在面对失败时,常会怪罪他人,或自我逃避或自我苛责,拒绝成长。而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让台湾人在养成教育中,有低自尊倾向,不能容忍失败,不敢勇于任事,或推诿塞责。

然而,哈佛管理学院教授Stefan H. Thomke说,失败其实不是坏事,「虽然这么说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人瞪着我心想这人是不是疯了,但失败真的是个很重要的历练过程。」

在鸿海集团富士康昆山科技工业园内,就挂着郭台铭自己写下的对联:「失败常含经验智能,堪称难得诤友;成功只有无知胆怯,实乃差劲导师。」

微软执行副总裁迈克尔也说,「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才。」在录用过程当中,「我们总会问应聘者:你遇到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什么?」

不只要正面看待失败,失败,也要趁年轻。「因为早发生、成本不会太高且有正面贡献的失败,应该不只是被容忍,甚至应该被鼓励,」Stefan H. Thomke说,「如何熟练失败的快、失败的便宜、并且朝成功再迈进,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越年轻失败越好?
越早受挫越好:成本低、复原力高,具改变的迫切性

因为失败是一种很好的抽绳索练习,激活人们对自我人格形成及思考模式的探索,发掘盲点及罩门;且越年轻失败,复原力(resilience)越高,越能储存能量,尤其是二十岁以前。美国心理学家卡提尔(R.B.Cattell)就提出「流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s)和「晶质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s)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人的智力分成「流质智力」与「晶质智力」。流质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如分类、逻辑、推理、记忆等,但二十岁该智力便开始衰减。

而「晶质智力」,则是经由社会文化经验所获得,如词汇、语言等,随年纪增长而增加。

换言之,人若能越早失败、受挫,可充分利用高峰时的「流质智力」,更快适应环境、重新爬起来。郭泓志的球涯,就是最好的说明,即使面临七年的接连挫败,但年轻,是最大的本钱,让他更有机会全面改造自己。

有趣的是,在遗传学上也有相关立论,英国数学家费雪(Ronald Fisher)及美国生物学家莱特(Sewall Wright)就提出论述:所有生物的进化,如果敢先向下降到谷底,就有可能再创另一个高峰。

「这就是中国人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生物多不愿向下增加适应性,就像很多人不愿意尝试失败一样,因为他必须面临生存绝境的考验,」研究族群遗传学的台大病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弘毅说。

为什么一定要降到谷底?因为要到生死关头,才有改变的迫切性,很多生物的进化,都是从浩劫后而来。

聪明的年轻失败学,是一种抽绳索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