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真的可贵吗?







 


右键单击此处可下载图片。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 Outlook 禁止从 Internet 自动下载该图片。 邹景平/信息科技专栏作者/

 我在学习上最大的震撼,发生在 1990 年,那时我参加陈怡安老师所主持的激励营,第一次体验到群体学习,也第一次感受到学习是如此轻松而快乐,大家可以一起唱歌,一起透过读一篇文章,来分享生命里的欢笑和苦痛,我从同学们叙述的情节里,也勾起自己的回忆,看到过去生命的影子。

 真正的棒喝的,是 120 人的大讲堂上,老师带领大家深读的文章:“做车轮的老人”,这是把《庄子》里的故事翻译成的白话文,短短 300多字,却讨论了一个半小时,也启动我对知识价值的无边疑情,整个故事如下:

 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轮扁正在堂前做车轮,木匠放下了椎子和凿子问说:“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我读的是圣人的经典。”

 木匠再问:“做书的圣人现在还在吗?”齐桓公回说:“早就死了。”

 木匠叹息地说:“那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齐桓公大怒地说:“你说什么?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看,如果你胡说八道,我就把你处死。”

 木匠不慌不忙地说:“请息怒,听我说吧。我是做车轮的人,做车轮时刀子下得快,就省力气些,但车轮不圆;刀子若下得慢,就很费力气,但会比较圆,所以最好的技术是下刀时不快不慢,得心应手,但这不快不慢得心应手的功夫,我却不能传给我的孩子,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这样看来,古代圣人所得的大道不能传下来,不是很明显吗?那您所读的书不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吗?”

 我从小一直成长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氛围里,爸爸一心一意栽培我,要我把所有时间花在读书上,不准母亲要我分担任何家事,我也以为书读得越多,自己的本钱也越丰厚,亲友说的事情和经验,对我而言,远不如书上所写的,来得信实可靠,我以为只要我书读得够多,我就会成功,结果累积的竟然是糟粕?真的是糟粕吗?还是它只是个夸张的寓言而已?

 另外一句让我吃惊的名言,就是曾经担任 IBM 亚太地区质量学院院长的托马斯.巴瑞(Thomas Barry) 所说:“质量, 90% 决定于人的心态, 10% 才决定于人的知识。”,知识固然不是绝对重要,但只占 10% ,会不会太少了?假如知识只占这么少,那我们大家花那么多年念书值得吗?

 说实话,我一直搞不清楚信息、知识和智能的分界,虽然从书上,或从 google 可以马上找到三者的定义,但那是别人写的,不是我自己体悟到的,直到最近,我算是稍有一点掌握,数据和信息的分野,就在于对当事人有无意义,而信息经过某个人整理、归纳、分析和判断后,就可能成为他的知识,我认为检验一个人是否拥有某项知识的标准,就看他是否能深入浅出,把它讲解得让外行听的懂,会写文章只是能把它理顺,能随时讲得出来,才算是真正把它搞通了。

 那知识与智能的分野又在哪里呢?为什么有些博士看起来像“两脚书橱”呢?他们讲来讲去,搬弄的都是别人的看法、理论和研究成果,缺乏自己从实务体验得来的真知,就如同两年前台湾有位网络学习研究所的教授,他说自己从不收发电子邮件,全靠助理协助,若缺乏对网络学习应用的胆量、时间和兴趣,又怎能累积相关经验和能力,他在指导学生做论文时,难道不会心虚吗?

  UkeU是英国政府在2000年,投资6200万英镑的项目,目的在建置一个商业化、全国性的电子大学,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学子,争取高等教育远程学习市场的商机, 2003 年底,我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数字学习国际论坛,主办单位也邀请英国 UkeU 两位高级主管参加,并请了一位名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这位教授很尽责,事前亲自上网了解 UkeU 的建校背景、学习管理平台和标准化的模块课程,因此他在主持时,对 UkeU 赞赏有加,推崇倍至,却没料到第 2 年春天, UkeU 就因招生人数过少和财务危机而关闭,尽信网络不如不上网络,尤其是不能只看单一的信息来源,因为卖瓜的只会说瓜甜,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我们更需要捡择和判断的智慧。 (编按: UkeU 是新一代的 E-learning 提供商,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发展的英国著名大学学位课程。)


 


最近我重读张羣先生写的“谈修养”,如获至宝,他从80年的人生经验里,总结出知识与智能的不同,他认为:“通俗以聪明”二字,代表智慧,事实上“聪明”尚不足以概括智能的真实涵义。真实的智慧应该包括下列三项要素:一为学识经验,这是智慧的根基;二为思辨,这是智慧形成的过程;三为实践,这是智慧的成果。智能固然需要知识来培养,但知识学问并不就是智能。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识只是基础,须要我们实践和检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做思辨和检讨,实践最后所得的体悟,才是真知,体悟的大小和深浅,还跟我们的心是否宁静,我们的态度是否客观有关,所以张羣先生认为培养智慧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下列4点:(一)宁静,就是要有冷静的头脑;(二)去蔽,就是要有客观的态度;(三)求知,就是要有好学的精神;(四)实践,就是要能力行以求贯彻。

 从张羣先生的养慧四要点,来看汤玛士.巴瑞对品质的定义,就会觉得知识占10%的比例,有它的背景和道理了,因为品质是用来检验实践的成果,强调的是“行”,有心要做,虽然起初只有一点儿知识,只要开始做了,就可以边做边学,边做边问,不断揣摩精练,达到最高品质;而若光学不“练”,不如不学,所以汤玛士.巴瑞才会强调态度比知识重要的多。古人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是至理。
 
 求知固然重要,但求知是为了培养智慧,有了智慧,我们才能以小御大,四两拨千金,在这诡谲复杂的环境中屹立不摇,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里,太偏重于知识的汲取,却忽略了培养智慧相关的心态和实践力,尤其是在“宁静”和“去蔽”上,提到的更少,但“唯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对事物作深入的思考,测度其前因后果,因为只有定才能静,静才能明,正如水静才能照物。若心情不能宁静,即使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能使之升华为智慧。”,知止而后有定,求知不能盲目求多,而是要有所捡择,做有目标的学习,因此,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才强调:“只有透过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知识才会产生力量。”

 为何要去蔽?张先生说:“人的智慧像一面明镜,沾染不得一点尘埃,一有所蔽,就无法看清事理的真相。而分析智慧之蔽,最为扼要而简明的还要算孔子,他的四个戒条:“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正是去蔽最好的下手处,“勿意”就是屏除成见、“勿必”就是不要武断、“勿固”就是不可宥于一隅、“勿我”是不可有私心,有我见。”

 外在知识虽有它的价值,但人生一世,真正可贵的是智慧,在这变化快速、以知识经济为号召的网络时代,大家不自觉的都把重点放在求知上,盲目地追随信息的浪花打转,虽疲于奔命,而收获却不大,主因是我们缺乏宁静和去蔽的功夫,更缺少实践的时间和勇气,以致无法得到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知实慧,新年伊始,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新思考与调整的时刻,把自我时间在宁静、去蔽、求知与实践这4项功夫上,做更合理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