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产业的不普通策略

 


只要选对了策略,传统产业也可以创造出很亮丽的成绩。


 


美国一家国际幼教公司光明地平线(Bright Horizons)的 CEO伯朗(Roger Brown),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分享他在传统产业奋斗的经验。


 


伯朗原来任职于一家顾问公司,1986 年时,他决定放弃原先的工作,投身幼教产业。当时,美国的幼教产业就像是大宗商品般,进入障碍低,大家都极力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多的学童。然而这样一来,教学品质也差。


 


伯朗并不想遵循产业原先的规则。于是,他找了以前顾问公司的同事讨论,如何切入已经饱和的幼教产业。结果发现,现在很多创新的公司,开始在公司内部设立托儿所,而这些托儿所的品质,往往比一般传统的托儿所品质更优良。


 


他建议伯朗,可以成为这些托儿所的外部经营者,将顾客锁定在企业的雇主,而不是一般的顾客。这样,伯朗可以请雇主提供资本,他只要负担管理费用即可。另一方面,他可以透过企业,接触在公司工作的家长。


 


伯朗觉得这样的经营模式可行。于是他开始寻求资金与顾客,最后,在消除了创投公司的疑虑,解除了合作公司的忧心后,伯朗开办了他第一家托儿所。


 


伯朗的托儿所与一般托儿所有什么不一样?首先,伯朗非常注重品质。他觉得传统托儿所的低学费,低教学品质,并不是顾客想要的。所以,伯朗以「教学品质」作为竞争优势,并且观察当时最好的托儿中心,发现那些托儿中心付给教师的薪水,比起一般要高出 25 % 。所以伯朗依照这样的薪水,并提供教师许多额外的福利。


 


另外,因为有合作公司投资的资本,伯朗可以提供儿童最新的学习环境。而伯朗也为不同的合作公司,量身订做最适合他们的课程及营运时间。在课程设计方面,伯朗让授课的教师有控制课程的权力,老师可以依据儿童的学习状况,调整课程的内容。这些措施,实现了伯朗对品质的坚持。


 


在这样的经营下,伯朗所设立的第一家托儿所果然非常成功。然而,在设立近 30 家分所之后,托儿所的营运就陆续出现了问题。董事会开始质疑伯朗要如何在这个低毛利的产业获得利润?为什么要给教师那么高薪?


 


由于营运不如理想,伯朗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以以往的方式经营下去?所以,伯朗开始顺应董事会的要求,裁员以减低成本。然而伯朗很快发现,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原先设立托儿所的愿景。


 


经由这些锻炼,伯朗更清楚经营的方向,也开始加强管理。例如,他更注重现金管理,确保每家托儿所都没亏钱。再来,伯朗也修正自己的期望,将原先设定三个月产生利润,调整到九到十二个月。但是,伯朗并没有减少教师的薪资或是人数,因为这些是他对品质最基本的要求。经过修正之后,伯朗的托儿所安然渡过危机。


 


伯朗打破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了口碑,很多公司都慕名前来,要求合作。在这样的市场下,也有人想要模仿其经营模式,却无法进入。原因是,伯朗已经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伯朗也不断运用顾客的新科技,拉开他与竞争者之间的距离。


 


例如,伯朗在托儿所建立与网站连结的摄影机,让家长可以在工作时,透过计算机就直接看到他们的子女。


 


透过有系统地观察产业内的弱点,拟定自己的策略,伯朗找到了传统产业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