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美幼儿教育比较

 


一百年来,中国的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幼儿教育是和中国社会一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幼儿教育是真正的平民化的、大众化的事业。今天,幼儿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园幼儿达 2400 多万。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30年来美国托幼事业也不断发展。现在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普及,三四岁幼儿入保育学校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为11%,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48%,入各种日托中心与家庭托儿所的五岁以下的孩子现达1300万。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着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人们的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美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一些制度上。在美国,学前教育已纳入与小学、中学统一的一个轨道,称P-12教育,即学前(Preschool)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一条龙基础教育。在师范教育中,学前与小学低年级属同一层次,称P-4,即学前至小学四年级。获得这一层次证书的教师可任教于小学或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具有和中、小学教师同等的整体学历(大学本科或以上),共享有同等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美国,一个硕士或一个博士去当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事。

和美国相比,以往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具体制度和做法尚不够。如学前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地位不高,师资培养主要依靠中师,教师的素质和学历不高等。这背后既有着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有着两国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差异,双方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此外,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基于某种理论的指导,有的完全遵循一种理论的设想,于是就出现了“杜威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斯金纳幼儿园”等;也有的兼容各种教育理论思想。但不管是什么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而家长下午接孩子时通常也是问“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兴吗?)”。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儿童在学前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学,中美教育者在这一领域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经验。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玩的方法,美国可以向中国借鉴学的方法,两方相得益彰。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的科学教育,设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前者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其中认知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促进幼儿的感知、理解、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六级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任务是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积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获得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科学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美、欣赏美,这一任务也会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富有生气;心理原动力的发展任务是使幼儿获得像支配自己身体一样支配环境的能力,这种支配需要思想和行动的协调配合。 

美国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不难看出美国科学教育的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都是紧扣科学课程的内容和从事科学活动所需要的品质提出的,科学的事实、概念、过程有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真实、自由、质疑、独创性、顺序与交流等态度和价值观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活动过程能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发展和锻炼包括大小肌肉运动的心理动力。科学探索十分需要独创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等特性,这些自然就成了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强调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使幼儿能依据科学的概念、方法、价值观等来做出各种决定,通过科学教育来丰富幼儿的世界观。

中美两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在教育组织形式方面,我国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美国强调用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随机的三种形式。所谓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非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完全开放的、个人化的活动,随机科学活动是指根据临时出现的有利时机,当即进行的活动。他们的做法是,每个单元的第一阶段提供非正规的和随机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自己去发现,老师不加任何指导和干预。第 二阶段,活动始终处于老师的指导之下,但是指导是非常个人化的,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和活动。第三阶段是幼儿从具体的感觉发展到抽象的概念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和引导。 

在观念方面,我们比较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的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美国则强调让幼儿认识科学家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认识他们的活动成果,不只是让幼儿知道科学家发现了什么,而且要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我们习惯于通过幼儿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幼儿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即给幼儿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以此类推,一次一个变量,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后引导幼儿概括出植物生长的条件。此外,我国一般满足于幼儿能回答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肥料”的结论,而美国则重视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不同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植物怎样获取营养?所有的植物都是从种子里长出来的吗?”等问题的答案。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做法不能照搬,但一些重要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思考。

美国重视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美国幼教工作者非常强调,任何一个保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 

哪些任务是不同年龄幼儿分别力所能及的呢?美国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共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加熟练,几乎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

美国幼儿园教师在训练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为了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是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婴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也不吃”、”也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分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重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前教育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幼儿园办园类型多元化,有民办的、私立的、政府资助的、也有各种类型合资办园的等等。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多元化的情况,有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模式,也有尊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课程模式;有实施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语言教育为重的幼儿园,也有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美国教育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一开始就让孩子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则,先定框框预设规范,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因此,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规范。故而,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因此,就本质而言,地基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

总之,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