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人不预期自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马戏团小丑、歌剧演员或是杂货商,因为他们并没有那份天赋;
然而,这些人却希望进入股票市场-可能是地球上最错综复杂的游戏-立刻就能成功。这样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无疑是因为他们相信运气。
2. 夸张的阿谀太过头,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适当的奉承则是人人喜欢。
3. 与知识管理的对应关系:
议题一:经营策略—追求革新而非力求樽节。
在经营策略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核心能力,而且避免核心僵化。精简不能伤害到创新和投资。
议题二:顾客的价值—企业能力与顾客群相呼应。
企业要运用科技分辨顾客、明察顾客的需求,以提升顾客的价值。
议题三:知识管理—运用知识,强化竞争优势。
企业必须挖掘、善用隐藏在制度、资料库及竞争者之中的知识,才能在竞争中永保优势地位。
议题四:企业组织—以电脑网络和流程为中心的组织模式。
组织重要的是工作及服务流程,而不是组织结构本身。
而工作与服务的流程则是以让熟练和富有创意的人员能够满足顾客需求为主,
而不是上级的指令与考核规定。
议题五:集中行销焦点—寻求并留住具策略性、有利可图的忠实顾客。
关心并满足最有价值的顾客是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它和留住忠心的员工是互为表里的。
议题六:管理会计—管理事业、而非管理数字。
控制固定成本的方法在于充分运用产能或者是改变产能的限制。
有更多的想法,例如:建立员工工时与成本的关连,也有助于了解生产力低落的原因,
虽然大多数时候原因并非发生在员工身上。
议题七:考核与控制—在控制与授权之间谋求新的平衡。
只要获得正确的资讯,每个员工都可做正确的决策。
组织在思考绩效考核制度时,要同时让员工拥有决策的能力,这才是对知识工作者公平的考核。
议题八:股东价值—评估创造财富的新来源「智能财产」。
智能资产是支撑股价的真正因素,只是变动性太高,尽管这类资料纳入公开的财务报表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管理者应该正视这样的议题。
议题九:生产力—鼓励并奖励具加值效益的工作。
有八种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分别是:适当的管理文化、维持稳定的员工、适任的员工、设计适当
的工作流程、参与和授权、教育训练、资讯分享、利益分享。
议题十:转型—采纳第三波模式
转型有两大议题:一是文化,一是教育。成功的变革不是挑几样的管理技巧或采用一些科技工具就能达成
,最重要的是一些重要的成份,那就是企业文化,而文化要靠教育。
这十项议题可以再浓缩成下列的公式:「智能资产」=「顾客价值」×「知识管理」×「组织学习」
4. 新运动的最后武器就是七个具体行动:
a.勇于发现既有产品的缺点。
b.大胆进行。
c.为自己而设计。
d.量入为出。
e.坚守本位等候机会。
f.漠视风凉话。
g.大胆执行。
5. 革命成功者需要全力以赴,最重要的三个要件是:大量吸收、多方传授;思想数位化、行动类比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我发现,假如别人建议我读某本书、杂志或给我一个网址,我若没有在48小时内付诸行动,通常就放
弃了。行动往往会增添意外的收获,甚至带来更好的资源。」
7. 发明 www 的主题时,再三强调「全球资讯网与其说是一个科技的发明,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的发明。
我设计全球资讯网是为了帮助人们可以一同工作,而不是作为科技的玩具之用。全球资讯网最终的目的是要支持并改进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像织网一般的生活。我们聚集成一个个的家庭、组织和公司。我们信任千里以外的人,但却对街的人却处处提防。
8. 12项数位策略,藉以协助企业CEO重建版图、建立新关系、重新定义内部。
1.把工作转交给顾客。
2.抢夺自己的市场。
3.把每位顾客视为一部分市场。
4.创造价值社群。
5.以学习接口代替粗糙接口。
6.确保顾客会持续使用,而不是你自己。
7.尽可能开放资讯。
8.把每次交易架构成合资经营。
9.把资产视为负债。
10.破坏价值链。
11.以选购股票的方式经营创新。
12.雇用孩童。
9. 「策略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不是他的组织明天该怎幺做,而是今天他们该做什幺,才能为不确定的
明天做好准备。」所以企业经营者,在面对公司的运作时,「深谙未来不是发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是那些具有愿景、勇气与智能的人,他们超越知识疆界的想象所创造出来的。」
10 「科技上瘾」:我们知道自己上瘾,但不能自已。这些症状包括:
a.从宗教到营养,我们都偏好「快餐」方案。因为我们空虚,不断吸收心灵的慰藉,但是连宗教都走上速成的解决方案,我们随手就可以抓到一些「心灵补充包」,诸如:《心灵鸡汤》、《简单富足》、《与成功有约》(建立成功的七大习惯)等书大为畅销。但我们总觉得不对劲,因此,这些速成的指导书籍更大行其道。
b.恐惧科技、崇拜科技。有人认为科技会毁灭人类,例如:电影「魔鬼终结者」、Y2K的「千禧虫」;但有人认为科技会使人类更聪明、更健康,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罗庞帝就坚信每个人能上网,就能达到世界和平。
c.不太能分辨真实与虚幻。科技创造了许多奇迹与虚幻,电影是一个代表,我们可以藉电影重新塑造「铁达尼号」沉船的经过,但同时也虚构了一段爱情故事;「骇客任务」如果没有科技,怎么能创造出基努李维这样打不死的高手。也因为如此,我们怀疑现实中许多的真实可能是一种谎言。
d.视暴力为正常现象。荧幕上的暴力是虚幻的,但青少年在长期的接触下,却便成了真实,美国许多校园枪杀案的悲剧,正是年轻人模仿电玩或电影情节的结果。
e.把科技当玩具。科技变成满足玩乐欲望的一种工具,占据了人所有的需要,但无法带给人类真正的休闲与学习。
f.生活疏离冷淡。我们向往自然,但是却带着大哥大、笔记型电脑、随身听到海边度假;我们可以透过电子邮件与全世界的亲友联系,但是在同一座办公室的同事宁可用电子邮件,却不肯站起来多交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