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社会的组织

*商业社会里到处充满竞争;任何高层次而且复杂的竞争,几乎是一种脑力的竞赛

*日本可以在健全、具效率的自由市场,以及配合社会需求的政府规画与团结意识,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

*多元化社会的组织要成功就只能关注单一的任务.

*社会主导阶级不是资本家,也不是无产阶级,而是”知识工作者”与”服务工作者”.

*社会最需要的是”技术家”,他们不仅有一流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有一流的正式知识、教育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组织社会中的组织是有特定目标的机构团体,各自只专精一种事业,只要做的是本行专业,多半能有所表现.

*组织是要捞过界,把超出自己能力、价值、目标的工作也揽在身上,那恐怕会危害自身跟社会.

*民族国家的本意,原来是作为”市民社会”的守护神,而万能国家就变成要做市民社会的主人.

*社会两大阶级的所得分配是依据两项因素来决定的,而且只有这两项,就是社会文化和生产力水平.

*得到成功的社会政策,政府都是扮演”监督者”或”提供者”的角色,而不是扮演”经办者”的角色.

*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委由民间机构(不论是营利机构或是非营利机构)经办的社会计画,成效最好.未来,起码在美国,教育逐渐会交民间经办.

*透过税制与补贴手段,可以有效重新分配所得,完成社会改革目的,财政国家这种信念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再本世纪以前,家实际上等于是整个社会,你需要什么,家就供给你什么;家不能提供的,别处也无法提供.

*软体社会的附加价值是便利、喜悦、气氛、满足.

*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都觉得工作让他们忘我,所以全心投入

*某种新发明一旦达到临界量,就会很自然的被采用.在这个社会层面,临界量大约是5%-20%

*有不少公司为相同的原因陷入了困境:采取由内向外的规划方式,而非由外向内.它们都从内部着眼,让公司的实力、地点和高阶主管的个人偏好决定政策与行动.在目前这个全球性竞争、科技日新月异,及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这种由内向外的作法等于自掘坟墓.对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乃是消费者和外界力量共同推动的,因此,由内向外的策略,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所有理智的市场在本质上就不关心社会正义与公平.

*自1960年代后,世界制造业开始由笨重商品转向高附加价值、知识密集与消费者取向的产业.而知识密集的社会则意谓着新闻检查、严密管制、政党至上与专政等等全都要被淘汰掉.

*1913年帝俄时代,俄国的平均生产力比日本高出3倍,但实施70年社会主义之后,现在可能仅及日本的1/4

*ITT的启示是:了解你手中的事实、要勇往直前、订出你自己的利润计划.松下则是:为社会和团体达成你的目标.

*日本:和谐香港:有秩序的社会、自由

*泰国:个人财务成功新加坡:有秩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