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神性

*在阅读中,有种并不追寻通往彼方的等待。阅读,即是漂泊。阅读,即是流浪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拋弃社会角色,以便做他在离世前所必须做的事


*这张壁画引发我以亦真亦假的方式书写这段想象的生命历史。藉由假想的书信,她以迂回间接的方式影响其丈夫,也在其中得到自己的救赎。


*已故作家王小说过,人仅仅拥有生命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诗意的栖居。我想他的栖居地也会是图书馆的模样吧!
                            
*在阅读的神性里,人可以纵横四野,飞越八荒,可以抵达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传承久远的文明。
                 
*老作家刘绍棠为新作家祝勇的《文明的黄昏》作序:他(祝勇)的散文写得不但文字优美,情韵雅致,而且感情深沉凝重,常使我产生五四时代散文作家转世之感。
                 
*我向祝勇老师谈及此言时,他谦逊一笑:“那真是太过奖了”。新老作家在文字中相遇相知,刘绍棠才会有感而发,将“转世”的重量压在祝勇的肩头,因为深知他担当得起。
                 
*“人的灵魂只有在同一博大背景下相互映照,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排除外在世界的干扰,接近一种神性的集合。”
               
*高晖在散文《神性的集合》中如是说。作者和读者在文字中神交,在同一博大背景下相互映照,只有当你在开放状态时才能领悟作者的广博,只有当你真诚时才能读懂作者透明的心灵。
                            
*前辈文人林语堂这样细细地描摹过: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受的相同,竟在书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在中国语文中,我们称这种精神为“灵魂的转世”。
                 
*所谓“转世”绝非宿命的观点,与柏拉图有关感知的理论也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心弦一致奏出的和弦,如出一辙走过的思路。对照阅读两代人或几代人之后的似是而非的文学,常常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庄周梦蝶,孰是孰非?
                 
*阅读中的神性迸发出精神火花儿,连接起不同时空的心路历程。乔治。艾略特初读卢骚,尼采初读叔本华,以及前文所述的梁启超初读《定庵文集》,张爱玲初读《红楼梦》,相信他们的感受大抵都是“若受电惊”的,这种触电的特殊感受使古今中外的文人在同一张书桌前心有灵犀,同一盏书灯下狭路相逢,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