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伦‧韦伯( Alan M. Webber)
当你放弃了二选一、改变了游戏,就开启了新空间,也改变了选择几何。
一九八○年代末期,当时我为了写书造访丰田市(Toyota City),就日本对美国汽车业形成的挑战进行研究,那种二选一的运作法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去式。日本人的某些做法显然与底特律汽车业三巨头不同,甚至更好。理由呢?是政府在订定产业政策时的角色吗?是供货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零件时的角色吗?是技术与自动化提升了车辆组装吗?还是人力资源政策激励了员工?要解答令人费解的日本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看个仔细。
由于我身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学者,因此得以畅行无阻地接触丰田、还有其它汽车制造商的高层主管。不过,在日本人没完没了的客套下,我的访谈很快就陷入既普通又没营养的模式:先是一名身穿制服、手戴白手套的电梯小姐送我到一尘不染的小隔间内,为我端上一杯茶后就消失了。接着出现的是一位客气的车厂主管。我们会互相鞠躬致意,交换「名刺」,也就是名片,接着展开访谈。而我会一一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以深入探究丰田优势日增的种种解释:丰田与工会的关系如何?和员工的关系如何?与当时具有无上权力的通产省关系又如何?
而丰田主管则尽忠职守,认真对待蜂拥而至丰田、企图寻求启发的所有美国采访者,为我重复了千篇一律的「答案」。
其中一个答案是:丰田会确保员工把铅笔用到只剩一小截,才准他们开口要新的。
而我也尽职地记下这点,不过心里却想,他一定在开玩笑,再不然八成就是翻译错误。丰田是因为铅笔而击败福特(Ford)、克赖斯勒(Chrysler)与通用汽车吗?
我记下来的另一个答案是:丰田与供货商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零件总会在他们刚好需要时送抵组装厂。
同样的,我也记下这点。不过,无论是及时生产系统,或是日本企业界的「经连」结构,都已了无新意。(各种名称的经连结构,是日本企业界的组织,将银行、政府、厂商、供应者和通路连结在一起的复杂关系网。)
最后访谈终于结束,接着他们带我参观组装厂。就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终于用没有任何访谈能达成的方式得到答案。
原来,装配线是丰田名副其实整合一切的地方。
我看得出撙节成本的人事管理,它与制造零缺点汽车的质量工程相辅相成,达到惊人的结果。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不是二者择一,而是同时办到。丰田系统兼顾了高质量与低成本,成了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在旧式的赛局中,你只能二者择一:要高质量、就得付高价。如果只买得起较廉价的车,便得接受较低的质量。当时是个二选一、也就是非此即彼的世界。丰田淘汰了这种权衡条件,让消费者可以同时享有高质量与低成本──欢迎来到你有得选的世界。
传统的经营策略将世界视为矩阵,最上面是一种产品特质,侧面则是另一种产品特质,如速度vs.准确、量产vs.客制化、网络vs.印刷、实体vs.非实体等。传统的经营者,实行策略时以二分法来解读这矩阵:你必须选择自己想要哪一种特性。
我在参观丰田的装配线后,虽然没有停止画矩阵,但却开始以对角线的想法来解读产品特质矩阵。这甚至有助于我们定位《快捷企业》杂志,《哈佛商业评论》虽然富教育性,但是并不有趣,而尽管《财富》(Fortune)与其它商业杂志能娱乐你,但却未能提供太多商业教育。至于《快捷企业》杂志则从矩阵的对角线切入,投身教育-娱乐业。
《大亨小传》作者史考特.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说,「卓越智慧的考验在于:内心兼容两种相反概念,并仍保有运作的能力,」他的看法「几乎」是正确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对一流经营策略的考验。
那又如何?
当你面临棘手的抉择时,你是听从理智、还是跟着感觉走?
只要你选择其中任何一样,我就要很遗憾地说,你没领会这项法则的要点。做决策时,最重要的,莫过于采纳多方兼顾的观点。
与其只用理智或只用感情,为什么不运用「出自感情的理智」,或是「合乎逻辑的感情」?
你需要练习,就能以这种方式观看世界。好在,企业家与创新者的特有技能之一,便是形成新视野的能力。这意味着你得开启一个新层面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你要扬弃非此即彼的旧选择,找出兼容并蓄的新综合体。当你在对角在线运作时,就可以学会这么做,学会以新手法来处理问题,将其中的要素加以重组。
摄于北京·坝上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