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1 以英国的农业基础、社会习惯和法规传统而能使银行开设于乡镇之间,土地能随意典买抵当,各地创建付费公路,人口能自由移动,17世纪  之前是不可思异的

2 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甲骨文的字汇,饱和到大约 1,000个字。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4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  在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5 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年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


6 秦兵马俑的逼真、庞大,反映了要构思和完成如此工程,非有创意上丰富的沟通和技术上充分的合作,否则绝对无法达成的;同时也印证了史书上所说战国时代高度的动员水平,和百家争鸣的景况。它的出土,正为秦帝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提供若干重要的线索。


7 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裔,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8 近代西方是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


9 在传统史家笔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可说是空前绝后。然而与其说这是皇室品质恶化的结果,毋宁说是反映了这时代国家体制的脆弱。面对如此长期的动乱不安,历来做为社会纲纪的儒家思想,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要求;而当时传入的佛教,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深深影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


10 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及流动频仍,上述制度渐渐无法应付日趋繁复的地方事务,结果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则日渐削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的情势下,迸发了中唐安禄山的反叛,此一叛举加速了情势的恶化,最后黄巢得以聚众流窜于帝国内部十余年,终至掏空唐朝的威权体制。
 
11 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的统一。


12 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经改革;神宗时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国事,其目的无非都是想借由经济力量支援国防军备,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但当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新法未能成功施行,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13 宋朝不能在战与和的途径上长期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对本身造成的损害,远超过秦桧的奸计。


14 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东征西讨,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如何经营这个雄跨欧业的大帝国,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仍是以“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这个国家,重武功而轻文治,以至于制度无法上轨道,改革也无法落实。90年后,这个中国史上空前的大帝国被明朝取代,中国历史开始新的阶段 :第三帝国。
 
15 明朝:一个内向的和非竞争性的国家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沟通,后有西方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的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16  500 年前朱元璋,他决心固守中国“内地”,不再向外发展发避免额外之枝节。声称明军是“永不征伐”的国家。


17 明朝自宣宗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现,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18 面对流寇及满州人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迅速崩解,清朝大军随即在吴三桂开关延领下,入主中国。尽管他们是来自长城外的异族,尽管他们曾因实施薙发令和文字狱,而大肆屠戮汉人,但在他们刻意弭平满汉间岐异的努力下并未引发大规模民族冲突。相反的,历经清初四帝的
   治世,清朝成为满州人和汉人共同的帝国。


19 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大跃进,也开启现代国家的序幕;但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出现实用主义学说,却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屡战屡败,及往后一连串的文化罹难与退却(文化大革命), 致令“现代中国”迟至20世纪末才出现。


20 中国是无数农村组成的大集团,当中的弊病尚且大过贪污。其只能以精神和信仰上的运作掩饰组织上的缺陷。


21 中国天子最大的德行不是对每个人给予其所应得,而是不偏不袒。


22 甲午战争的挫败,不仅使清廷顏面扫地,民族自信心尽失;战后的割地、赔款更使中国从此成为列强的俎上肉,变法图强的主张乃在知识界中日益高涨。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种势力互相激荡情形下,传统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变化。


23 资本主义能够施行无阻,无非一种以货币管理的安排,由以下三个条件做起:
·信用广泛的展开           ·经理不受出身与关系所限制     ·服务性质的事业全盘活用


24 从宏观的立场看来,世界上从无一种全然相同的事物在历史上发生一两次。


25 所有国家都是在企图脱离农业经验而采取重商主义的办法,不论其结局称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