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讲课:核心优势









张忠谋 :成功策略要掌握核心优势

经营一个公司的三大基石为愿景(Vision)、价值和策略,我已经谈过愿景和价值部份,假如以人作为比喻,有了愿景和价值再加上策略,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人,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我今天要谈的是策略和策略规划,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分灵感,九分努力」,成功的策略规划包含十分之一的灵感,也可以说是策略形成,接着策略规划决定怎么做,再看看有多少资源和核心优势可以运用,最后就是执行的过程。


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如何出奇制胜呢?可以分成既有市场和未开发市场两方面作说明。


麦当劳、台积电和联邦快递等可以作为既有市场开拓的例证,以服务一技术为定位开拓市场。 自1950年麦当劳开第一家店以来,原本市场并不大,但靠服务定位清楚主攻快餐市场,例如各区域麦当劳的定位各异,美国定位在低档,台湾、中国大陆则定位在中层消费市场,最后以连锁店经营方式成功地扩充既有市场。


台积电刚成立的情况和麦当劳差不多,既有的晶圆代工市场并不大,当时晶圆都是大厂自己做,全球仅有不到二十家的IC设计公司。有了台积电开拓晶圆制造专业代工服务后,就有很多小公司成立,现在全球就有六百多家IC设计公司,几乎以一星期一家的速度成长。而联邦快递也以邮差服务成功拓展市场,以上三个例证的定位均是拥有很高的愿景才能成功。


此外,至于尚未开发的市场,慧智可以作为说明,以发展窗口终端机取代个人计算机市场为理念。两、三年前Oracle和Sun者两家公司就提出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概念,类似终端机应用。慧智在三、四年前就有窗口终端机的产品,前几年可以说是惨淡经营,目前业绩已飞快成长。只要终端机能取代5%至10%个人计算机市场数量,就够好几家厂商存活。


要用何种策略能在已有市场和未有市场求胜呢?要看核心优势。


台积电则拥有生产和高良率的核心优势。像是DRAM算是已有市场,竞争生存不易,而DRAM所需要的核心优势在生产和设计及技术开拓,现在世界先进因为技术开发限于困境,但世界先进也有逐步渐进的目标,后势看好。做DRAM主要得看良率,高良率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每月几万片经济规模并不是最主要竞争因素。


我想提当年在德州仪器(TI)的故事说明核心优势。1970年代TI的日本厂和美国厂生产良率差异很大,就成熟产品的良率来说,日本厂有60%至70%的良率,美国厂却仅有30%至40%良率,美国有好的人才和机器 ,但拼不过日本厂良率的原因很复杂,可以用美、日作业员的素质、流动率和缺席率,以及技工、领班、工程师和团队精神等做说明。


日本的作业员素质齐,每年仅约1%至2%的流动率,员工缺席率几近0。而美国的作业员素质不齐、一般需要三到四个月才能对技术有八成熟练,但流动率却比日本高得多,景气好时流动率每年50%,景气差些也有10%比率。二十年前,IC的发明人基尔比在TI的员工餐厅讲了一句名言,多数人进来从来没有做好一颗IC,但也找不出来是哪些人。所以,训练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能低估技工在半导体产业扮演的角色,日本的技工训练远比美国好,日本的设备故障率(Down Rate)仅5%至10%,而美国设备故障率却近三到四成比率,是美、日两者产品和技术良率差一大截的主因。


过去很多公司良率做不好的原因就是,设备的故障率太高 ,因此使得产品线生产速度受到严重延宕。谈到领班、工程师和团队精神方面,日本也都比美国品质高很多,所以造成美、日厂良率差异很大。约在1987年,我收到TI寄来的年报中就提到,TI有个厂的良率可以和日本厂匹敌,我认为,设备故障率降低等因素是最大原因。


三年前台积电决定到美设厂,因为二十多年来美国的勤业观念进步很多,再加上设备多自动控制化,环境变化很大。台湾也具备类似日本的优势,但流动率高了些接近美国。


如果已经有了庞大市场,就得考量对手的强处和弱点。例如宏棋要在个人计算机建立自我品牌,就得先分析IBM、康柏的优缺点,不一定马上和大公司一较长短,稳扎稳打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