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素质可影响美日半导体竞争力 核心优势可以让企业在已有市场和未有市场出奇制胜,我想提当年在德州仪器(TI)研发64M DRAM的故事来说明核心优势。1970年代,TI的日本厂和美国厂生产良率差异很大, 以成熟产品的良率来说,日本厂有60%至70%的良率,美国厂却仅有30%至40%良率 ,美国有好的人才和机器,但拚不过日本厂良率的原因很复杂,可以用美、日作业员的素质 、流动率和缺席率,以及技工、领班、工程师和团队精神等做说明。 日本的作业员清一色都是高中毕业生以上,素质整齐,甚至相当高的比率是大学以上,每年仅约1%至2%的流动率,而员工缺席率几近0。反观美国,其作业员素质良窳不齐,而且流动率比日本高得多,景气好时流动率每年50%,景气差些也有10%的流动率。 可是,作业员需要经验,三至四个月训练期才能掌握八成的技术熟练度,如此高的流动率对产品、良率影响很大。就好象二十年前,IC的发明人基尔比在TI的员工餐厅讲了一句名言,多数人进来从来没有做好一颗IC,但也找不出来是哪些人。所以,训练是很重要的。 我们不能低估技工在半导体产业扮演的角色,日本的技工训练远比美国好,日本的设备故障率(Down Rate)仅五%至一○%,而美国设备故障率却近三到四成比率,使得美、日两者产品和技术良率差一大截。过去因为很多公司的设备故障率太高,使得产品线的良率不佳,而生产速度也受到严重延宕。谈到领班、工程师的素质,日本都比美国高很多,日本理工毕业生愿意从事研发工作,但美国理工毕业生只想从事管理工作。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也比美国高很多,这些复杂原因造成TI的美、日厂良率差异很大。 约在一九八七年,我收到TI寄来的年报中就曾经提到,TI有个厂的良率可以和日本厂匹敌,我认为,设备故障率降低因素是最大原因。三年前台积电决定到美设厂时, 也是因为美国二十年来的勤业观念进步很多,再加上设备多自动控制,环境改善不少。台湾其实也具备类似日本的核心优势,但员工流动率高了些。 有了核心优势也拥有市场占有率后,企业要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就得考量竞争对手的强处和弱点,类似企管学中常会提到的SWOT分析,也就是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的策略分析。例如宏棋要在个人计算机建立自我品牌,或是笔记型计算机厂商英业达要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就得先分析IBM、康烜的优缺点,不一定马上和大公司一较长短,应先培养自己实力才对。因为光是比行销管道和品牌知名度,问题就复杂多了。而DRAM产业也是如此,先改善良率降低成本后,就具备竞争优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