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抉择(上)–给入口网站的两巴掌









 数字之墙创办人

 

◎搜寻引擎的经营思考

 十年前从美国发轫的搜寻引擎,一开始还找不到获利模式。因为发现使用人数开始增加,便思考着要发展成媒体。媒体模式最重要的是读者人数,以及随之而来的页面浏览次数与广告价值。

 然而广告模式有个致命缺点,即用户停留时间太短。大部分人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就离开搜寻引擎前往目的地网站。如果每个人都只看个一两页就离开,那广告还怎么卖?不行,得想办法黏住用户。

 在搜寻引擎上直接呈现新闻内容,成为理所当然的想法。于是经营者跟报纸杂志谈合作,使用者不需离开搜寻引擎就可直接看到新闻或股价。这个思维很单纯,我不让你离开,所以我就放些你爱看的东西。

 此外,有什么是可以不需内容又能牢牢吸住用户的?于是免费电子邮件等服务被提出,接下去社群服务出现。透过聊天室讨论区与行事历等功能,让用户被虚拟人际互动绑住。搜寻引擎转型为入口网站。

 经营者无论如何不肯淌内容的浑水。与报业合作,内容由合作伙伴提供。提供社群服务,内容由用户提供。十年来入口网站从不全面做自己生产内容的事,也少有记者的编制,网站上绝大部分是二手内容。

◎Google带来的新经营典范

 过去十年这样的经营思维是对的。由于内容生产成本高昂,用户付费意愿低落,广告收入又无法完全养活自己。入口网站家大业大服务众多,营收管道必须多方开拓。因此将内容的成本节省下来,是对的。

 然而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新业者出现彷佛给旧业者打了两巴掌。一个光靠广告收入就获利丰厚的搜寻引擎业者在美国风光上市。这间广受投资人追逐,股价高达300美元以上的公司,叫做Google。

 第一个巴掌,Google告诉业者,网络广告模式必须跟关键词结合。此种模式广受广告主与用户喜爱,Google因此财源滚滚。第二个巴掌,搜寻引擎不需祈求黏住用户,用户最好精确找到所需数据赶快离开。

 Google所带来的典范是,搜寻引擎可以小到只剩下一个放在网站上的Search Box,就可以存活。过去的业者由于什么都做,身躯臃肿所以只靠广告养不起。

 Google会变成类似Yahoo!之类的综合入口网站吗?大部分人好奇的想着。然而,从各种迹象看起来,Google在“软件服务提供者”与“媒体内容提供者”两种角色之间选择了前者。

 

◎在媒体公司与技术公司的角色间抉择

 举例来说,Google新闻频道上的新闻内容,标题与摘要是从各大新闻网站上撷取下来的。透过计算这些文章在网络上出现的次数,自动排列顺序,整个过程不经过人工编辑排列。Google依赖网络的力量做事。

 而传统入口网站却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编辑。或许我们认为那样的编辑算不上是对内容有多少的加值,但“编辑”这个动作本身就代表媒体的态度,展现经营者对时事的判断力,甚至是创造趋势的能力。

 传统逻辑是:“我是编辑,我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而Google却以技术力找出大部分人认为重要的。“以简单的运算逻辑来做复杂的事情”,这100%是工程师思维。综观Google服务,不难发现这样的影子。

 然而,传统媒体却不是这样的思维,他们依靠某种天份在运作,而此种天份却是无法以计算机计算的。播放10首尚未上市的歌曲,要你猜哪一首会最流行,你听不出来。但是唱片公司的音乐制作人却可以。

 这是为什么知名导演,编剧,音乐制作人,永远都这么受人尊敬,因为与生俱来的天份所创造出来的内容,可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然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Google的企业文化不会创造出这类的人物。

 

◎Yahoo!与Google对于媒体的信仰不同

 Yahoo!采取完全相反的一条路。出身自好莱坞的执行长Terry Semel从2001年上任后,带领这间公司从DOTCOM泡沫中杀出重围,缔造辉煌战绩,现在脑海理想的是把Yahoo!打造成更像时代华纳一样的公司。

 他成立了媒体部门,从好莱坞挖角主管过来(尽管这些主管完全不懂网络产业),开始聘用记者撰写新闻,在网络上制作原生节目。他希望设计出将来内容在因特网上可能呈现的方式。

 简单的说,Yahoo!相信网络媒体绝对需要类似知名导演的“大师”,唯有大师能够引领趋势,创造深入人心的节目内容。而Google则信仰“多数人的决定”,认为所谓的趋势应该是多数人选择的结果。

 Yahoo!崇尚英雄,Google崇尚草根。其实只要两者都避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两者都会成功。但是如果纯粹以媒体内容的有趣程度来看,Google式的媒体或许有点乏味。两者日后的差异将越来越明显。

 你相信大师智慧还是集体智慧?观众越来越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并透过网络展现选择。网络兴起导致大众媒体瓦解,更导致“大师”的诞生困难。但是大师的天份无可取代却也是事实,至少目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