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自有循环,一切有时,一切有节












 谈过「一切都在动与变,从不止息。」这条基础「假设前提」之后,接下来,我们再谈环境进一步的变化原则:

 「一切自有循环,来的会去,去的会再来;一切有时、有节。」

 如果我们放大眼光、拉长时间来看这个世界的话,「环境」的变化,似乎隐约可见各种「循环(Cycle)」。

 就像,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太阳每天会升起,太阳也会下山,昼夜循环不已,当黑夜来临后,人们就知道黎明不远了,如此日复一日;虽然,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有些地方四季分明、有些地方四季不是很明显,但是,每年总有春、夏、秋、冬,春天来了,总是会过去,春天走了,总是还会再回来,如此年复一年;花开了,花一定会谢,花谢了,就会长果实,果实熟了,就可以传播种子,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就繁衍了新生命,如此一代复一代;现代天文学也在在发现,每一颗星球都有它运行的轨道,周而复始

 在每个「循环(Cycle)」当中,似乎也都可分成几个「阶段(Step:就像春、夏、秋、冬)」,每个「阶段」似乎都有其特性,也各有其构成的「因素」,似乎也有其变化的「轨迹」。

 如果,能够适当因应的话,凡事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否则,不但很费力,我们所推的这条「舟」,还很可能会翻覆,这就是「顺势」的应用概念。

 比如说,公司、组织处于不同阶段(草创阶段、快速成长阶段、衰退阶段、振衰起蔽阶段、遥遥领先阶段…),主管就要考虑以不同的领导做法:

 在草创阶段,可能就要精力充沛,活动力强,创业精神十足,充分掌握内外资源,以成果为导向,讲究速度、弹性与创造性的领导做法作为。

 在快速成长阶段,可能就要眼光精准,快速建立团队,决策果决,擅长策略思考,敢于投资,重视执行力、管制及应变的领导风格。

 在衰退阶段,可能就要懂得减量经营,需要既能关怀部属、员工,又擅长于精算利弊,行动果决的领导人。

 在振衰起弊阶段,这时候就需要非常有使命感,能果断处理妨碍变革的人、事、物,而且能永无止境地推动变革、改善的领导者。

 如果公司、组织已成为行业中的遥遥领先者,那么,有前瞻的眼光,提供部属、员工长期的规划与保证,建构最吸引人的环境,重视公益形象,推展长期未来投资的做法可能最适当。

 如果组织规模大到超过领导者时间精力无法全然照顾时,则可考虑建立标准、制度,擅长于应用幕僚及沟通协调,并能以数据、目标整合团队的领导方式。
 
 如果规模继续再成长,大到会发生本位主义的现象,则可能需要擅长策略管理,一条鞭式让部属权责丰富化的授权,善用信息管理及幕僚

 如果企业主管未能辨识「环境」,只单纯地随着自己固定的一套来带领部属,不是很不妥当吗?

 中医施疗时,有时采取五行「相生」的策略,有时还会采取五行「相克」的方法。相同的道理,「心灵疆界」技巧除了「顺势」概念之外,如果必须改变某些现象,经常也会采取「逆势」做法。

 比如说,只要我们了解「阶段(Step)」的构成「因素」,我们便可置入相反的「因素」,如此一来,现象就会改变。这样的做法,就像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雷堤斯(Hippocrates),他的说法:「相反之物是彼此的疗方。」

 「一切自有循环,来的会去,去的会再来;一切有时、有节。」这个「假设前提」和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10171073)以「太极」描述阴阳、五行、四时、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自然变化规律也非常相似,和佛家所说:「成、住、坏、灭」,或易经所说:「天行健」、「八卦」也非常相像。

 大自然有循环现象,环境中的人、事、物,似乎也有其变化规律,人总脱离不了生、老、病、死;随时都有新生一代注入,随时也都有老成凋零;见他高楼起造,也可见他高楼颓毁;企业、组织,也是一个个崛起、兴盛、腐化、衰败,一个个企业、组织地轮替。

 「一切有时、有节」,「有时」,也有强调「适时(Timing:时效)」的意思,如果错过「Timing」,成事就非常困难,如果错过「Timing」,就可能错过「机会」。

 至于「有节」,也有强调「适度」的意思,每个「循环」的每个「阶段」,其背后,都存在某些「因素」,这些「因素」,也是一样「来了会去,去了会来」,是动态的,当这些「因素」凑合汇集时,「一切」就自然发生,和这些「因素」相适配,就是「适度」,「一切」就能水到渠成,否则,强求也没用。这个观念,和佛家所说的「因缘」、「缘起」,应该非常相似。

 「心灵疆界」技巧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资源,一切也都可以是伤害,关键就在「适度」。古人讲「天意难违」,我想,这是在形容大自然(环境)力量之宏伟浩大,面对大自然,「人力」确实有其极限,但是,「违天」并非我们唯一的选择,也不见得是最好的策略,「心灵疆界」技巧则主张「适度」。

 「有节」,也有「凡事都有极限」的意思,也就是:所有的反应,最大极限只能等于其作用「能量」,绝对无法超越。

 另外,「有节」还有「中节(适度反应)」的概念,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是,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态,是生命的自然表现,也都有其功能,只要我们能发「中节」,那就很好。

 相对于「柯巴里恩(Kybalian)」,它也有这么一条秘传格言:「万物皆会升起也会落下;一切来来去去;摆锤的摆荡现象显现在万事万物中;摆荡到右边的度量等于摆荡到左边的;律动彼此互补。」,这条秘传格言就被称为「韵律律(Principle of Rhythm)」。

 「柯巴里恩(Kybalian)」所提到的「钟摆现象」是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其中也隐含了「生态平衡」的概念。

 当我们推动一个非常重、悬吊的「钟锤」时,我们越推就会越重,当我们气力用尽放手时,「钟锤」就会以相同能量摆荡回来,而且还会来回摆荡,这就是「钟摆现象」。

 由「钟摆现象」来推论,领导如果不是从「顺势利导」着手,而只是一昧地强制强求,很快地,「负作用」就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