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习惯的主人
邹景平/资讯科技专栏作者
邹景平/资讯科技专栏作者
影响一个人成败最大的关键,不是他拥有多少知识、财富和好的人际关系与背景,而是他有没有建立一套好习惯,亚里斯多德说:「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说「造就」,其实是比较文雅的用词,真正的情况是习惯主宰控制了我们的一生,我们是习惯的奴隶,却很少人觉察到它强韧和深远的控制力。
很多人都轻忽了戒除坏习惯和建立好习惯的难度,常常以为只要下决心就行了,但,决心能撑得了多久?即使有恒心,假如知识不足或方法不对,还是无法达成长久改变的,例如,很多人减肥,虽然短期内靠着意志力与减肥食谱减重成功,但在回复旧有饮食习惯后,体重反而变得更重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专家说能真正减肥成功的人,只有5%,因为他们完全改变了生活与饮食习惯。
换习惯不像换新衣服那么简单,我们心理上要有「如临大敌」和「长期奋斗」的准备,柯维博士认为习惯有三个组成要素,那就是知识、技能与意愿,知识是你知道为甚么要做和做些甚么,技能是知道如何去做,意愿则是想要做的动机。其中最重要的是意愿和牺牲的能力,牺牲就是为了未来更美好的事物,而放弃当下的欲望和享受。
当我们想建立新习惯,却发现事情并未如预期的方式改变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元素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你想建立一个和员工维持良好关系的习惯,你可能有很强的动机要去做,却对于要做些甚么事情搞不清楚,或是你缺乏与人明确沟通的能力,假如更进一步分析下来,你发现自己在技能方面不足,那就可以找一位教练或课程来帮助你改善沟通能力。
柯维博士提出:「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他认为我们若要达成卓越,最好培养七种习惯,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Be Proactive)」,他强调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先思考,碰到外在刺激的时候,不要马上作本能的反应,而是先暂停一下,运用自己的良知、自觉、想象力和独立意志,来想出有可能作出的不同响应,然后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与原则,来选出最合适的响应,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响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因为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才能跳脱旧习惯的摆布,而成为驾驭习惯的主人。
美国知名的激励演说家Dennis Waitley认为:「坏习惯不能被断除,只能被取代」,若想戒掉爱好抽烟、赌博或喝酒的坏习惯,最好用一个新的好习惯来取代,例如喜欢赌博的人,若是能找到更有兴趣和意义的事情来做,如运动、园艺或公益等,自然就比较容易脱离坏习惯的控制了。
很多激励专家或书籍,都告诉我们把新行为练习21次。就会变成习惯,其实,21次,只是让我们熟练了新的技巧,但还不牢固,Waitley说:「要达成内在永久性的改变,至少需要一、两年。」,所以想要稳固新的习惯,例如反思的习惯,那至少要持续一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科特(John Kotter)研究许多剧变中的组织后,所得到的结论是:「这些企业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策略、组织结构、文化或系统,而是难以改变人们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变革中最大的课题,就是协助员工改变行为,挣脱旧习惯的束缚。
习惯可以说是我们固定的行为模式,几乎不用思考,它就自动反应,好习惯带来顺利与成果,坏习惯带来阻阨与无奈,以前农业社会讲究的勤劳、整洁、吃苦耐劳、早睡早起等好习惯,在现在年轻人身上,越来越少见了,外在物质条件越来愈舒适,但也让新一代失去许多锻炼心灵,磨练意志的动机与机会。所以在新世纪里,我们更需要警觉习惯无形中所发挥的影响力,靠着「主动积极」来觉察旧习惯对自己的钳制,也靠着自我意志,来突破旧习惯的魔爪,用真正有益的思想与行为来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