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景平/资讯科技专栏作者
最近我在公务机关教课时,发现学员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有高有低,很多人对web 2.0的新工具相当陌生,他们上完课后,常有眼界顿开的喜悦,让我重新思考「数字落差」的问题,它不再是当初所认为的「因为经济或社会落差,而引发的有没有计算机可以使用,或有没有使用网络的差异」而已。
即使有计算机和网络,也因个人的兴趣和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落差!譬如我虽然对web 2.0的工具熟悉一些,但对网络购物的了解却很少,一定要每样能力都精通吗?有一度,我很担心自己的侄辈不了解最新web 2.0工具的使用,后来想通了,当他需要时,就会去学!我何苦为他担心呢?
就像众人爬山,每人所想去的位置不同,并非爬到最高点就是最好,最重要的,是一方面要知道自己爬山的目的和终点在何处,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抵达;另一方面也要有地图和气象预报,知道山形气候的最新状况。
台湾政府花了很多钱在消弥数字落差上,为偏远地区的乡镇,买计算机,连网络,建置数字学习中心,成效如何?好像并不理想,虽然在台湾不会上网的人,做事会越来越不方便,但并不表示就无法生活,传统菜市场中的菜贩,没有计算机,一样快乐自在。我家人中,有几人就很少上网,也能活得好好的,人有所短,也一定另有所长,我们何苦一定要人家截长补短呢?
但对于已经会用网络的企业员工,如何有效实时的,让他们认知最新的网络发展与应用服务的脚步,提供相应的训练或倡导信息,或许是企业里的HR部门,应致力的新领域,因为网络上的新服务与工具层出不穷,若都要学习者自我摸索,不但浪费时间,也因学习者能力不同而受限。
数字落差是有很多阶层和维度的,很多达官贵人认为自己很懂网络,因为他也上过网,但那是几年前的网络世界,跟最新的发展是有差距的,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幼儿,已摇身一变成长出青涩胡渣的青少年,但很多人在脑海中,还是维持着那幼儿的印象,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自成为web 2.0的实验者,也就对于web 2.0导致的新学习精神、纪律和资源,难以深入体会,更别说推出前瞻的视野与政策了!
我认为web 2.0可譬喻成「资通讯科技冒出的人文触须」,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相遇、了解和合作,很多人都知道web 2.0强调开放、分享与协作的精神,但有多少人实践了这些新精神?
web 1.0时仍遗留着工业时代「独享、私有」的基因,还是在单细胞生物的运作环境里,但进入web 2.0,也代表着理念和心态上的脱胎换骨,放下自我,与人融合,从「独享到共享」,从「私自拥有到共同拥有」,从「唯我独尊」到「尊重、接纳、欣赏并珍惜不同」,因而进入多细胞生物的运作模式中。
这种心态转换需要时间和场所来练习与深化,选择一项web 2.0工具切入,可说是个好方法,例如分享我的最爱书签或是参与网上论坛,把自己从「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角色,转换为「主动的贡献与回馈者」,投入越深,转变也在无形中产生。
虽然web 2.0工具与服务层出不穷,要能掌握全貌并不容易,有个省事的方法,就是跟着google公司的路线走,我都是透过订阅「G速客」部落格的RSS,来了解google公司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实践也很重要,最快的方式就是注册一个Google账号,然后从它所提供的众多服务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去实验和体会,对于想收集专业信息的人,可以从Reader下手,它能帮你自动收集专业网志的更新内容,例如图一,就是我的Google Reader订阅的屏幕画面。
■ 如您对e流企业学习专栏,有任何意见想表达,您可以在我们的互动讨论区(e流企业学习 ) 论坛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