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耀莹•加州理工-高盛4

[11] 用蛋白质工程研究成果换取美国绿卡

  1997年中,我的博士论文大纲及相关数据都已准备齐全,要写的话可以很快写完,也开始想加州理工毕业之后该做什么。这时我发现没有美国绿卡是多麻烦的一件事。不但很多奖学金,很多工作,都无法申请,而且也听说很多老板会故意拖延替你申请绿卡的程序或种类,如此他可以多用低薪留住你,使得许多移民都是廉价劳工。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只好照美国的规矩。那时我一心想在美国工作,绿卡非常关键。
  
  那时美国也体认到高等智慧移民的有用,故开了一个新的移民种类,叫National Interest Waiver 国家利益豁免,是Alien of Exceptional Ability杰出人才的一种。
  
  我听说加州理工的华人博士生圈中已有几个案件通过了,以上述的方式得到绿卡。我便向他们请教。原来重点是研究成果和推荐信,这个我不缺。从美国国会议员,诺贝尔奖得主,大公司老板,名教授,都不吝大力推荐。我照着这些华人朋友的范本,把这些推荐信放入。幸运的也通过了,以此获得美国绿卡。


[12] 蛋白质工程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向创投公司融资,开生物科技公司XENCOR

  1997年底,我的博士论文已全部完工。论文题目是:「Coupling Backbone Flexibility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Selection in Protein Design」,这已不是物理学的论题,完全偏向生物科技尤其是蛋白质工程方面,但是因为我进学校时是由物理系收我的,所以我仍被列为物理学博士。
  
  Steve和Bassil作的成果也被发表在Science杂志。此时,他俩正积极的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找创投公司融资,开一家公司叫XENCOR。这时我才发现,我辛苦了这么久,把我的青春放在实验室里这么多年,也为他们作出成果,原来一点股权也没我的份。Bassil说,为了保险起见,他希望为我申请专利,然后XENCOR可以向我申请专利,付我专利金。这个意思就是希望买断我所做的蛋白质设计的研究成果,以免那一天我自己找到了风险投资家融资,和他们竞争。Steve也从此不在公开科学发表场合介绍我的研究成果。我一个手无寸铁的博士研究生,能有什么还价的余地呢?
  
  从那时开始,我义无反顾的踏进商业界。
  
  XENCOR目前是美国生物科技界一个被视为很有前途的事业,Bassil是CEO。很多台湾的风险投资家都知道XENCOR这个公司,也很想再去投钱。很多作生物科技创投的朋友,也会把手上的营运计划让我看,让我来帮忙评估,因为像我这样有踏实生物科技背景,再加上有日后McKinsey和Goldman Sachs的工作经验的,实在不多见。

 

 

[13] 创办领导加州理工学院的Case Practice Group进军麦肯锡

  1997年9月到1998年6月的毕业典礼,是我一生很大的转折点。25岁之前,我从来不觉得钱很重重要,甚至对钱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一年,一来看到自己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在钱的面前,对自己的学生是一点也不保护。同时又开始接到爸妈从台湾的一些电话,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找工作,赚钱,买房子。真是废话。我那时只恨为什么没有人早告诉我这些东西,我的那些时间可以用来学如何赚钱的,都被浪费在实验室里。然后,一个加州理工博士又能卖到多少钱?
  
  我以壮士断腕的心态,打定主意,非从商不可。
  
  从商,对一个加州理工博士谈何容易?所有美国顶尖的大学都有商学院,就是加州理工没有。我那时知道唯一有名的商业团体来做校园征才的就是McKinsey麦肯锡咨询公司。我想,加州理工可能有一群想从商的人,我一定要把这一群人找到,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资源,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商业工作。
  
  因为麦肯锡在面试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所谓的Case面试。这些Case是真实商业界里面大公司会遇到的问题。麦肯锡就是以这些Case来淘汰那些没有商业感business sense的博士生。因为我那时一心想进麦肯锡,故把这个团体取名为Case Practice Group,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一起来收集,练习,以破解麦肯锡考博士生的Case。
  
  我建了一个网站,解释了Case Practice Group的宗旨,活动方式,也放了一些收集到的考题,我这个创办人的电子邮件以供大家联系。然后做了很多海报,一点也不华丽,就是白纸黑字,把网站的内容及网址放上,然后自己一张张的贴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1997年那时网站还在学校酝酿,没有掀起后来的网络疯狂 internet frenzy。我那时就发现加州理工这种地方,用网站和电邮是最方便有效的广告及联系方式。
  
  我一提出这个建议,尚根本不是「登高一呼」,竟然有廿七个人写电邮给我来报名参加。加州理工很少有这样大的社团,特别是以研究商业为目的的社团,我这个物理学博士候选人,理所当然的成了这个社团的头。我举办了第一次的社团聚会。
  
  这时有人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提出,现在好像有一种趋势,许多大银行、证券公司、咨询公司,常到学校中来招收学自然科学的人,似乎对数学程度好、反应快的人特别有兴趣。而过去,这类单位只在社会科学的范畴招人。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引起整Group成员强烈关注。因为加州理工的毕业生以往的出路,几乎固定是科技界,而现在科技界似乎有人才饱和现象,不但求职难,而且入了行待遇也不高,比不上金融业,甚至只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大家的共同认识是:我们既然是在美国这个大共同体,无论在哪一行服务,都是在促进美国的利益。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价值都是以钱来衡量,包括知识都是如此,获得的待遇高,那意思就是获得社会比较高的肯定。有了这个共识,我们这个Group的成员,就不再把求职的范围限制在修习的本行了。
  
  经过一番酝酿,Group的多数人,竟然把进麦肯锡咨询公司当成了第一志愿。我们觉得这个公司很特别,它本身并没有商业业务,甚至严格禁止它的成员介入工商活动,它只是为各行各业的单位提供咨询,也就是提供卓越的知识,来换取金钱。进入这个单位,我们过去所受的训练及修习得的知识,可以得到比进入本行更好的发挥。
  
  于是,我们开始搜集麦肯锡公司过去招考新人时的考题,加以解析,大家一道研究出最合理的答案。不但如此,我们还想办法请了历届被麦肯锡录取的加州理工学长姐们,分享他们的经验。我设立了一个团体电邮,把这些会员的电邮放在一起,大家要互相联络,就把自己的问题或经验透过这个团体电邮分享。我则把每次搜集到的麦肯锡的考古题和解答提示放到了网上。我们并定期准备相互练习的机会,即大家聚在一起,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互相扮演面试者及应试者。
  
  我可以看网站是谁在看,而知道谁有兴趣。一开始不过是会员在看,后来加州理工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就业辅导中心也在看。后来这个社团名声大了,连麦肯锡的人都上来看了好几次。
 
  我参加麦肯锡的口试,通过第一轮校园口试。第二轮在旧金山举行。第二轮有一个麦肯锡董事Principal问我。他第一句话就说「阿丽丝小姐,你确实很厉害,我们都知道你和你办的Case Practice Group,但我们希望你回去后能把麦肯锡公司招人可能考的问题从网上拿掉」。
  
  那年麦肯锡没有录取我,但是,加州理工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我的Group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