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幼教事业发展 趋势与国家政策

 


作者:冯晓霞、蔡迎旗、严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6-06-26


学前儿童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与文化政策的主要先决条件。


——《学会生存》第232


一、国家财政介入幼儿教育——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19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二十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


《渴望学习》——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儿童教育委员会报告,南师大出版社,2005


  部分欧洲经合组织国家早期教养政策1


  部分欧洲经合组织国家早期教养政策2


  多国家通过多种方式承担起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责任。主要途径:


  •  义务教育向下延伸至54岁(学前12年教育义务化)


  •  国家专项拨款对社会处境不利幼儿进行早期补偿教育


  •  政府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园


  •  为政府认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机构提供财政补助


 


二、公共财政投入幼教的理由


  1.补偿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是否应该财政投入的首要依据。


  • 外部性(或外部效益)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除投资方外,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第三方)形成影响(获益或受害),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就出现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反之就是负外部性。


  • 经济学研究发现: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人带来收益,也给别人带来收益,但当事人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因此,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于是,公共财政就应该介入。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教育具有正外部性


  ⑴ 幼儿教育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⑵ 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减少贫困人口,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⑶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公平。


  


佩里学前方案节约成本的分析


  •  该研究最近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这些儿童40岁时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已高达117.07


  •  其中,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4.17;而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12.9


  •  细致分析表明,社会回报中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4%源于特殊教育与辅导的减少;7%来源于收入税的增加;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


  •  结论: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大于正内部效应,公共财政应该补偿幼儿教育。


  •   总结类似研究的成果, James Heckman在“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 一文中指出,最佳的投资政策是:儿童年龄越小,投入资金越多,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


  •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


  •  OECD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 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 。


  •   该年的幼儿教育总结报告的标题就是“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 。


  


2. 弥补幼教市场的缺陷


  •  幼儿教育市场存在诸多缺陷,幼儿教育的供需双方及其市场交换过程都有多不够完善的方面。这决定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须运用各种干预手段,尤其是财政投资的手段调控幼儿教育市场以弥补其不足。


 


21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幼教市场问题


  信息不对称原理: 当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对等时,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且,当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有关产品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出现所谓“ 劣币逐良币” 现象


  幼儿教育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更可能存在着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家长往往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托幼机构的质量;


  幼教的效果具有长期性和融合性


  •  目前在我国,一些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低质低价园挤压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相对贫困,因而仅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仅要求看护而忽视教育、对质量优劣缺乏判断能力的买方市场。


  


22 幼教市场不能满足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教育公平的核心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而教育机会均等不可能由教育市场实现,因为市场遵循的是私人利益驱动下平等交换的机制。


  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但这种投资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现有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困家庭往往缺少投资来源,导致其子女没有机会接受或不能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形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  政府的干预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  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往往被用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近几十年,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因为这才是人一生的真正起点。


  •  “一个社会如果要消除因为种族和经济收入而引起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就必须从幼儿做起。”——Heckman


  


三、强化政府责任——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  建立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是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幼儿教育的作用必须重视,幼儿的受教育权必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以保障。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达到、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如何确定?制度创新应该如何体现?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应该是什么?


  •  我们认为:我国以往幼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效益不高。


  •  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幼教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解决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问题就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任务。


  


建议


  ⑴ 国家投入的公办园切实发挥示范、培训等多方面作用,让国家财政投入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途径让更多儿童受益。


  ⑵ 将作为单位福利转出的幼儿教育(企事业单位园)转为社会福利,国家在考虑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时,考虑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加入社会福利系统。


  ⑶国家财政投向弱势群体,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在农村、边远地区及社会处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区实施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⑷ 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将义务教育向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