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自杀频频
心理学家弗兰克曾经针对美国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自杀在大学生死亡原因排名中占第二位,并且有百分之七十九以上的大学生,渴望建立一种具有意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杀,多半是因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凭借着科技和商业的发达,人们拥有较多休闲时间,并且衣食无虞,生活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就会去做一些更无聊的事,在最后却发现,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是现代化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
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杀,多半是因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凭借着科技和商业的发达,人们拥有较多休闲时间,并且衣食无虞,生活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就会去做一些更无聊的事,在最后却发现,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是现代化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另一个层面,也就是“意义”的问题。现代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呢?弗兰克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推论:
(一)人异于动物,没有“本能”告诉人“必须”做什么。这并不是说人没有本能,而是说,动物的本能可以引导动物的行为,但是人的本能却无法引导人的行为,只能给人一些基本的指示而已。
譬如说,动物肚子饿了,会去觅食,吃饱了这一顿,就继续寻找下一顿。可是人无法这样,因为人有思考能力,经常会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就是说,人有多余的能量在思想方面,而思想需要有具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本能所控制的范围。
(二)现代人异于前代人,没有“传统”告诉人“应该”做什么。以前的人有“传统”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譬如说,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教育人们时结合了政治与社会结构,因此人们在社会上就知道应该如何行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已经不再受到重视,旧的价值观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以致许多人都认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当一切都变成了“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时候,我们无论做任何选择,都不再受到限制,因而也就不会产生“非如此不可”的顾虑。如此一来,反而失去了依靠,到最后演变成只剩下两个选择:一个是“想要做别人所做的”,也就是追逐流行、崇拜偶像;第二个则是“做别人想要我做的”。一般而言,长辈都会对我们有所期待与要求,这时候我们若没有自己的想法,往往只能接受这些指示。
现代人最需要的,是生命中有一个能够激发斗志的目标。唯有当我们面对挑战、发挥潜能,一步步迈向目标的当下,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一)人异于动物,没有“本能”告诉人“必须”做什么。这并不是说人没有本能,而是说,动物的本能可以引导动物的行为,但是人的本能却无法引导人的行为,只能给人一些基本的指示而已。
譬如说,动物肚子饿了,会去觅食,吃饱了这一顿,就继续寻找下一顿。可是人无法这样,因为人有思考能力,经常会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就是说,人有多余的能量在思想方面,而思想需要有具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本能所控制的范围。
(二)现代人异于前代人,没有“传统”告诉人“应该”做什么。以前的人有“传统”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譬如说,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教育人们时结合了政治与社会结构,因此人们在社会上就知道应该如何行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已经不再受到重视,旧的价值观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以致许多人都认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当一切都变成了“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时候,我们无论做任何选择,都不再受到限制,因而也就不会产生“非如此不可”的顾虑。如此一来,反而失去了依靠,到最后演变成只剩下两个选择:一个是“想要做别人所做的”,也就是追逐流行、崇拜偶像;第二个则是“做别人想要我做的”。一般而言,长辈都会对我们有所期待与要求,这时候我们若没有自己的想法,往往只能接受这些指示。
现代人最需要的,是生命中有一个能够激发斗志的目标。唯有当我们面对挑战、发挥潜能,一步步迈向目标的当下,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意义不能刻意制造!
(一)意义不能被给予,而是必须被发现。孩子向父母要求一个玩具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求一个意义,则完全不可能,因为意义是不能被给予的。
孩子会觉得,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有意义。换言之,对青少年而言,意义在于“获得想要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可以很容易找到意义的替代品。然而到了成年以后,意义不再是得到一件东西的满足,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觉悟了,努力获得一样东西的过程,往往比得到这样东西本身更令人快乐。由此可知,意义是不能被给予,而是要自己去发现的。
没有人能够把自己的人生完全看透,我们仅能看到自己生命中许多不连贯的部分。不过人类具有完型知觉,因此可以把自己各个零碎的部分,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蓝图。换言之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立刻发现一个现成而完整的意义,必须从许多片片段段的琐事中,掌握整体面貌。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因为每个人掌握完型的能力,以及掌握到的结果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再亲密的人(譬如家人、朋友),对于生命意义的掌握都会有所差别。
(二)意义必须被发现,但不能被制造。可以被制造的是“主观意义”和“无意义”。制造主观意义就是自我陶醉,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这些人自认为对或错的事情,实际上是与客观世界有差距的。一般人难免会制造一些主观意义,但是如果太过分,就会造成与现实世界脱节的情况。
接下来要谈到“无意义”。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在其著名的荒谬剧《等待戈多》中,便将这种无意义的荒谬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的到来,等待的过程既无聊又烦闷,只有两个主角琐碎的谈话,一直到最后整出戏结束,戈多都没有出现。观众看完这部戏后会觉得:“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简直是极其荒谬啊!”这就是一种制造出来的无意义。
由此可知,意义不能被制造,而刻意制造出来的,往往变成了无意义。
(三)意义不但必需而且能够被发现。弗兰克认为,一个人要发现意义,必须进入他的良心之中。那么,什么是良心呢?
首先,良心是“探索那隐藏于每一个情景中的独特意义之能力”。人生就是一幕幕的情景。譬如,出国旅行是一个情景,拜访亲友是一个情景,在课堂上听讲也是一个情景。人生就是由这些情景所联结而成的,情景不断在变换,每一个情景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要靠良心来发现。由此可知,良心必须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我清楚地知道,是“我”在思考、“我”在体验等。凭着良心真诚地去生活,并且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这即是弗兰克的前提。
其次,良心会“相信自己实现了此一意义”。良心永远无法确知哪一个是“唯一意义”。譬如,两个人一起去旅行,遭遇同样的事情,却各自掌握到不同的意义。在这里,两个人都相信自己掌握的意义是正确的,却都不能断言自己所掌握的意义是唯一的。换言之,我们无法确知自己是否真的实现了意义,但我们能够如此相信,而良心就是这种具有相信能力的状态。
人往往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相信已经实现了这个意义,因为这样才能够对自己有所交代。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时候,他的朋友与弟子都很惶恐将要失去一位人生导师,然而苏格拉底对他们说:“你们要和以前一样,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这其实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人类的答案。换言之,人只能够按照自己所知道、所相信最善的方式生活,而这样也就够了,又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
最后,由于良心无法确知,所以它具有冒险的成分。有冒险成分,就表示有犯错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懂得谦卑。每个人看待事物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不可能得到一个绝对客观及全面的事实真相。更何况,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又怎么能够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呢?因此人要有谦卑的态度,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良心无限扩大到最后变成用自己的良心取代别人的良心。
一旦以谦卑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就会了解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对别人的想法与做法,表现更多的宽容,并且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别人的决定。
要纯化良心,则必须通过教育。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良心免不了会渗入一些杂质,譬如我们的良心在做取舍时,常常会想到各种利害关系,并且难以免除预存的成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一个人的良心恢复及保持纯粹的状态。如此一来,在发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就不太容易产生偏差。
发现意义的三条路
人可以经由创作、体验、态度这三条路发现意义。经由创作的人就是能够工作或制造工具的人,经由体验的人就是“情感的人”,经由态度的人则是“承受的人”。以下即分别介绍这三条路。
(一)经由创作:人是有理智的,所以可以创作。这里所谓的“创作”并非指狭义的艺术创作,而是指“在做一件事情或创造一样东西的过程中,发现意义”,甚至包括煮饭、烧菜都可以算在内。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创作。
然而,一般谈到创作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制造一些比较持久或有价值的作品,自己的生命力量才能体现在作品之中,长久存续。换言之,做一件事的时候,把自己的生命力投注其中,使它有所改变或被制造出来,这就是“通过创作而产生意义”。
(二)经由体验:在经历一件事或爱一个人中,发现意义。经历并不是指“做一件事”,而是指“经过”,然后体验这件事情,在体验时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这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意义。爱一个人也是相同的,当我们爱一个人时,也会觉得生命很有意义。
(三)经由态度:在独自面对某种无望的情境中发现意义。这是最困难的一条路。弗兰克在集中营的生活就是一种无望的情境。当一个人困处在集中营时,真的会感觉到毫无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撑下去,就必须设法让自己展现一种承受的态度。
我常强调一句话:“我不能改变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命运是无法操控的,它的力量比人类大得多,因此当命运加在我们身上时,就只能逆来顺受。然而,若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并且经由态度的改变,了解其中的意义,那么对于命运就能够坦然接受,而不再只是怨天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