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高决策门坎 避免独断

拉高决策门坎 避免独断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 做对决策6大提点

★前言
曾做过无数大小决策、乐于将观念与经验与人分享,施振荣特别提点我们,每个决策的形成,背后其实都有非常严谨的思考过程;然而,一旦决策定了,就必须勇往直前。

决策过程中,会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我们对那些未确定因素要保守、保留;但所谓保守并不是不做决策,而是要步步为营,确认后再往前走

★内文
经营事业30多年,我每天都需要做决策,决策中有大有小,但都需要不断去做决策。2004年底我退休,退休的决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因为这是一个台湾同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我希望这个决策,不但可以满足我自己的需求,同时会让所有我参与的事业体活得更好,业绩蒸蒸日上。

在决定退休之前,2001年底,我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决定把原本兼营品牌与制造的宏碁分割,并整并集团内其它资源,最后切割出专门负责品牌经营的宏碁,专营制造的纬创,并且同意明基发展品牌。

其实,在外界看到这一个重大决策之前,我不断跟各事业部门的负责人沟通,讨论未来集团的发展大方向,凝聚大家的共识,这个过程是最难的。当然,最后我们不仅确立了主要事业体的业务分工,同时也确定处理非核心事业的决定(国碁电子与鸿海合并,扬智科技股权售与股王联发科技)。

我退休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我很乐意把观念与经验跟人分享,让很多人了解。但是每一个时间、每一个案例都是不同,当然不能如法泡制,要很务实地去分析,所以我经营顾问业务,而且乐在其中。

大师提点1:重大决策时,沟通也要加倍! 要做好决策,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对未来趋势有充分的了解。譬如说,未来的发展要提倡研究,我们要从台湾的角度去思考,知识经济的特质是什么,并随时注意未来要怎么走?怎么走比较好?

其次是,未来是很庞大的,在做决策之前,我们应该把想要从事的产业、事业的方向,跟干部充分沟通。虽然有的人会认为,平常公司内部都有在做一般沟通,但当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这个沟通是要加倍的,而且要反复进行,直到全部的干部都能接受。更进一步地说,今天公司做这件事情,未来可能会遭遇什么困难,未来可能会如何演变,大家都要有共识。

我觉得当公司碰到一个困境,想要改革的时候,或者是公司已经做得很好,想要往前再走一步的时候,都需要重大的决策。公司做的不好,需要「变」也需要决策。跟干部们提出讨论,我们要新的、变的,可以有几个选择,然后取得一个共识,就走那一个决策。

这个决策已经有共识,得到很多执行的支持,但不是这样就完了,接下来就是要如何让它执行得有效率。在执行的有效率这件事我花了最多功夫,我会透过跟同仁演讲的方式,跟同仁沟通,接着我要追踪,随时发现隐藏在各处的惰性,接着去督促同仁。

发现有困难时,大方向虽然不能改变,但有一些可以做微调,原本明天就要做好的事情,但现在大家压力都那么大,我可不可以把它改成后天完成就好,这都是一种完成决策过程中的必要调整。当然就算决策是对的,但执行不好,没有效果,结果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对做得好的人奖励、表扬,鼓励同仁努力去完成整体的决策。

大师提点2 不做别人做过的东西,品牌决策自然形成 再看宏碁自创品牌的历程,30多年前台湾企业都知道要做自创品牌,问题是,自创品牌的源头是什么?答案是创新,但台湾产业都没有创新,所以都没有办法做品牌。1971年就业到1976年宏碁成立,我们从事的产业是计算器,刚好是台湾第一,我做penwatch(电子表笔)是世界第一,个人计算机(PC)也是世界最早之一。

现在真正在台面上的PC公司,我们是最资深的纯PC公司,像IBM、惠普(HP)这些都不算。我们是一个开拓者,当一个开拓者自然比较有条件去做品牌。当然,当你从事的产业成熟,同业陆续跟进,而且市场需求量那么大的话,很多公司就只能做代工了。

所以说,当年也不是说我想做品牌,而是说,宏碁进入PC产业那么早,如果不做品牌,也没有代工的商机。那时我就想,我不想做别人做过的东西,既然有人做了,为什么我还要做?而品牌这件事刚好没有人做过,我就深入去研究要如何塑造品牌才比较有效。虽然外界对我自创品牌的决策很好奇,但其实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现在,我退休了,我更把当年推动品牌的决策进一步延伸,我在7月的「品牌高峰论坛」提出「品牌台湾」的愿景,希望强力打造台湾成为「提升生活质量多元化的供应国」,最有实力推品牌的领域,包括数字科技产品、美食、水果、花卉,休闲生活产品,以及文化关怀。譬如台湾纺织、脚踏车、高尔夫球头做得那么好,就可以推品牌,甚至慈济、云门,都可以是台湾的品牌。举例来说,台湾的高尔夫球头全球市占率七、八成,多家制造商就能合资成立「专业品牌营销公司」来打品牌。

我也跟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友讯科技董事长高次轩、联电副董事长宣明智、胜华科技董事长黄显雄、礼品公会会长翁肇喜共同推动「HOPE高尔夫希望工程促进会」,希望能提供潜力选手进入国际高球巡回赛的机会,并透过扩大台湾高尔夫球运动的能见度,把台湾品牌推上国际舞台。

我从没有拜托别人出钱,但很多人听了我的创意后,都愿意拿钱出来关心,三家高尔夫球头制造厂商都愿意出钱担任荣誉委员,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广达计算机执行长王文华知道这个消息都主动捐钱,现在公益基金已有1100万元,大家都热心公益,用公益来做这件事情,等以后这个活动形成商业价值时,营销基金再进来。

大师提点3:凝聚共识过程缓慢,一旦决策确定勇往直前 宏碁的决策都是集团决策的。1989年延揽在IBM服务的刘英武加入宏碁担任总经理,是因为宏碁业务希望更上一层楼,公司需要这样的人才,当时我首创「部属访谈老板」的观念,我把需要直接向他报告的同仁全部找去访谈刘英武,最后的决策是大家都同意的,不是我一个人单独决策。后来因改造宏碁的绩效不好,虽然造成不好的因素是外界与内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做不好就要检讨,最后刘英武才负责任离开。

有人对2004年底兰奇(Gianfranco Lanci)接任宏碁总经理的决策过程很好奇,这个决策跟公司的目标有关。公司要有更突破性的成长,格局就要大,兰奇并不是空降部队,他是慢慢地历练、升迁上来的,反过头来看,这不是空降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不要把这个老外当成自家人,提升到高职位;另外德国有一位资深副总经理华特(Walter),也是外国人,兰奇不是单一的特例。

我们把这个人事案提升到国际化的经营决策,高阶的主管经过那么久的共识,宏碁业务好,最大利益都在台湾,那要怎么达到最大利益,公司要藉重国外经营主管,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连总经理这个职位都放不出来,最大的利益就拿不到。

虽然这个结果跟部分同仁的期待不太一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就我个人而言,升任兰奇担任总经理这个决策,在我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挣扎。当年,宏碁4000万元IC失窃时,我也是当下就做成各种善后决策。如果说有什么决策是困难的、举棋不定的,我想每一次宏碁决定改造的前夕,都要酝酿一段时间,要跟主管们凝聚共识的过程,因为兹事体大,所以比较慢一点,但一旦决策确定就是勇往直前。

大师提点4:广泛吸收新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一套 我这一辈子第一次做重大决策是宏碁刚成立时,当时股本才100万元,而我要决定是否花75万元去买计算机,这个金额几乎把股本都花光。后来我们决定要买,不过我们找到了全亚计算机一起出钱合购,大家各出资30多万元,跨出创业的第一步。

如果说这辈子最痛苦的决策,应该是我离开环宇与荣泰时。我进入社会第一个工作是在环宇担任计算器的研发,但后来经营团队对发展前景出现歧见,当时我衡度情势,对十分器重我的长官邱再兴感到抱歉,内心是很痛苦的。后来我离开环宇转到荣泰,其实环宇跟荣泰是同一个老板,后来荣泰业务非常好,1976年外销实绩达2000万美元,是当年十大外销厂商。不料因大股东家族财务管理失当,荣泰替林姓家族背书保证问题严重,我还一度求助当时的声宝董事长陈茂榜协助,但因财务黑洞实在太大,最后我不得不放弃离开荣泰,也是非常痛苦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决策有两个,第一个是当年要投资德碁半导体时,经营团队很想做,在董事会讨论时比较没有把握,后来因外部董事殷之浩(大陆工程创办人)、江万龄(曾任中华开发总经理)同意,我们就与美商德州仪器(TI)公司合资,投入DRAM(动态存取内存)产业,这样重大的投资风险,我们这些很想做的人,却不敢当家做决策的印象很深刻。

另一个是乐透彩,当年政府开放公益彩券需要计算机彩券技术供货商,宏碁很想去做,但因为经营彩券生意跟我们的形象不合,我不太想做,但经营团队很想做,我就要求他们要把赚的钱拨出一定比例做公益,派专人把形象做好,只有专业与形象都做好才做,后来他们都做到了。

很多人都好奇我如何去学习做决策?其实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决策训练,我是每天看杂志、书、报纸吸收新知,另外我听很多国际级的演讲,把它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一套。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一套呢?因为这一套是融会贯通的,不是别人的那一套,在决策过程里我可以听很多信息,最后就是要完完全全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也鼓励所有跟我在一起的人学习这个过程,但不要跟我一样,我只是现身说法,讲一些我的看法,但是,实际上他要有自己的理解消化,产生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能走别人的路。



大师提点5:对未确定因素步步为营,确认后再往前走 宏碁成立29年了,很多台湾信息公司的高阶主管都是从宏碁出去的,不管是明基、华硕的高级干部,都是我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不留一手」,他们都跟在我身边接受训练,从整个决策的流程、前因后果、问题等,他们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过程是如何酝酿的,从过程到决策,到最后后果,过程中的调整,该收的摊子、该加强的加强、该改变的如何改变等,这个过程,他们都亲身体验,这个最重要。

很多人做决策时,都有面对信息不透明的困境,但事实上,产业大趋势都没有说不清楚,大趋势绝对是清清楚楚,我们面临的困难要变的问题也是清清楚楚,公司现有的条件、资源、强点、弱点也是清清楚楚。

决策当然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我们对那些未确定因素要保守、保留。所谓保守并不是不做决策,而是要步步为营,确认再往前走。不改变就等死,改变还有活路,只要有坚强的信心,当非变不可的时候,你开始要怎么做,怎么去管理那个未确定因素的风险,通常未确定因素常常是要往前走,才会看得比较清楚,而且还未发生,烦恼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有一百个不确定的风险,其实跟你有关系的只有三个。

为什么要去烦恼那九十几个未确定,我们应该去面对那三个未确定因素,解决那三个,而不是烦恼另外九十多个。否则,你会烦恼到一步都踏不出去,根本无法做决策。

了解自己经营事业的定位,要怎么做、怎么定策略都会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是什么?当我们去做一件事,它没有很好的效益,那就是错,错就要改,没有什么。

改就是另外一个决策,别再浪费青春,没有什么好向往的,要勇敢的面对错啊!改错嘛!改错就是转型,转型不是说变就变,转型要有计划,慢慢把包袱去除掉,慢慢把优势转成未来可以使用,还要再投资新的核心能力。

大师提点6:丢掉过去的既得利益,排除个人独断决策模式 我发现很多决策的问题,其实都是领导者的观念没有转,所以变成找借口,新的不能走,都是要丢掉过去的习惯,丢掉过去的既得利益。心态是一切,你要有诱因去改变那些心态,第一个就是说服同仁,为什么同仁要改变,否则死路一条,因为我给你一个更大的舞台,你要不要?你要更大的舞台,就要磨练,公司也提供环境给你磨练,也提供你时间。转型好的员工有糖果可以吃,转型不好的人就被淘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组织再造就是要靠这样。

在宏碁初创时期,我就跟创业同伴约法三章,第一、薪资打折,其次是决策门坎拉高,原本只要超过50%股东同意就可以,但我要求提高至80%。第三是,公司没钱时,大家要出去工作赚钱,以维持公司的运作。

我是一位对事业追求有理念,但是对财务追求相对地没有目标的人,我不会为财务,去做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如果对财务还有一些目标,财务目标可能就掩盖过你的理性。约法三章,防止自己干纲独断,所以我致力创造理性的决策环境,排除个人独断的决策模式,这也是我在历经大风大浪后,今天依然可以屹立不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