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讲课:责任归属










责任归属
上周讲到流体型组织中,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责任归属很重要,虽然在这种组织中,每个人要多管别人的事,同位置上的人也可互相交替,但是组织伦理最重要之处就是责任归属。


一个主管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任何阶层,他可以去询问朋友或是同事,但是事情决定之后,责任一定在这主管本人身上。


在决策过程中,有些主管常常有错觉,认为多数人赞同这个意见所达成的决策,就是最稳当、最没有风险的决定。这样万一结果是对的,大家自然高兴,如果结果是错的,「至少大家都跟我一样意见」。


其实这是错误的,你征询过的人很少会认错。因此在美国政府或企业,有很多重大决定,参与决策的人要提出书面意见。


在一九六二年美国发生古巴危机,总统甘乃迪向内阁阁员询问,某一个阁员抱持与甘乃迪不同的意见,甘乃迪就建议此阁员,当将他反对的理由以书面表达,等到时间过后再予验证。这种模式如果使用在一般企业,做书面的决策理由是会付出代价的,因为这样有伤和气。


花时间去争取很多人的同意是白花精神的,不如你多思考这个作法究竟后果如何。


授权与授责
通常大家喜欢谈授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授责,授责应该比授权要多。


被授权的人要是没想到有授责的话,那就根本不应该被授权。假设现在有个总经理不开明,要用自己人做为拉丁美洲分公司的总经理,那业务副总一定会不高兴,因为他没有被授权用人,可是我的观点是,因为这个总经理没有授责。


在企业里通常授责的情形比授权多,授权好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地心引力,例如有人经过提拔被授权,可是他并不是马上就拥有权力了,而是要靠下面的人尊重你,才会开始有权。


在这种程序中,责任比权力要来的早,年轻有为的人勇于负责,权力才会慢慢进来。那些坚持先有权再有责的人,或是希望权与责一起来的人,到最后常常是二个都不来。


谈继承
假设现在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要选定继任人选,他或许锁定三、四个人。


这些被选中的人知道自己有希望,就努力表现,不过这种表现也有不同,有些人只将自己份内的工作管好,不去多过问别的部门,乖乖做自己的事。


但是就老板来看,他要观查的继任人选的表现,不只是在他自己职位上的事务,而是看他能否知道老板最担心的是什么事,如何来解决。在美国企业里,很少看到选择继任人,他只管自己部门的事,而是选一个勇于任事、负责的人。


在老板预先有准备观查继任人选的阶段,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担心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而董事会升任一个人做总经理,也不是要他管小范围的事,而是要大范围的管全公司的事,所以一个继任人选要有「我要去表现」的冲劲。


领导人与领导
领导人的角色,顾名思义,就是要领一批人。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曾经说,现在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励他的属下,做一个激励者,或是英文的enabler,可以译为「使能者」,例如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Bob Noyce就曾经这样说。


不过我认为这样的领导人只是拉拉队的功能,你激励了属下,要他做什么事情,要带给他们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功能是:要知道方向、找出重点、以及想出解决大问题的办法。


可是你知道方向,却没有人跟着你,这样也不成为领导者,而且是最大的悲剧,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下属因为上司不去激励他而就不跟随他,这是下属的愚笨,我相信公司里水准以上的人,觉得你的方向是对的,虽然不一定喜欢没有激励,但还是会跟着你。


大部份的领导着都不是可爱的,台湾这几年我们常常说一些产业「大老」,他们都是很好的领导者,但你能说他们可爱吗?可是他们是被尊敬的,可爱与被喜欢不等于尊敬,而「大老」被尊敬的原因是因他们对问题能够深入了解,拟定正确的策略。


威权领导vs强势领导
威权领导的英文是Authoritarian Leadership,强势领导则是Strong Leadership,表面上看此二种领导分不清,其实有很大差别。


威权领导是完全倚赖威权,如同一言堂,上面说什么就照着做,在国外董事会选出的执行长﹝CEO﹞拥有绝对的任免权,只要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都可以发遣散金请员工走路,一个CEO绝对可以做成威权领导人:「你不喜欢我,明年就把你免职。」


但是强势领导却不同,我认为强势领导的特点包括:对重大决定有强烈的主见、常常征询别人的意见、对方向性及策略性以外的决定可从善如流、以及不多时间去说服每一个人。


威权与强势有个很重要的差异就是「常征询别人的意见」。


我在德州仪器的时后,最初这家公司是以半导体部门发迹,到了1970年代,我担任半导体部门副总,是全公司最主要的五个决策者之一,那时一些高层主管,看到我们的半导体客户将组件应用在终端产品上,例如计算器之类的,价格更高可以提升营收,认为公司也该向消费性产品发展,后来就决定要增加消费性产品的部门,可是在这决策过程中却没有征询我,这就是威权统治。


在增设了消费性电子部门之后,我的半导体事业部有一些人调往消费性部门,但是半导体组件和消费性产品二种产业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人调过去他们表现不出色,我这里也因人才减少有损失,再加上消费性部门也不赚钱,我的部门就必需多赚钱,同时还要放弃一些长期的研究计画,有人说德仪在1974年做出这项增设事业部门的决定是the beginning of the end﹝终点的开始﹞,那时的确是德仪的黄金时代,在半导体界的地位绝不在英特尔之下,但这决策也是德仪黄金时代的终点,此后一直到1986年退出消费性产品市场为,这几年虽然已件有回升,地位已不复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