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讲课:经营管理
















张忠谋执教传授30年实战经验









主要的内容包括:


一、企业文化:世界级公司的意义。


二、组织:什么是好的组织,我不赞成所谓「金字塔型」的组织,太过僵化。我主张「流体型」的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国内已经很熟悉研究与发展、生产、工程等部门。但我认为台湾的企业对市场行销(marketing)、人事部门可以发挥的功能,还不很清楚。


四、世界级公司的董事会的功能。


五、合理而有激励作用的待遇制度。


六、公司策略等。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课题是,我强调沟通的重要。试教的时候,我对员工提出一个警语:「听的人比讲的人更累。」很多人认为刚好相反。但是,讲的人很清楚自己讲什么,而听的人不仅要「听」,同时还要「想」,要融合对方说的话、提出来的资料之外,还要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所以,如果真的用心「听」别人说话,远比说的人累。


问:选课的学生包括研究所及在职人士,您希望他们以什么心情或态度来上课?


 


张忠谋本日讲课内容 1998/09/30 – 2


经营管理是一门活的学问,不像物理或工程,你学会了这些理论就可以解决问题。


经营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东西传授给你应用,因为这些模式常常在变,举例来说,二十世纪初的经营管理,指的是时序研究﹝Time Study﹞,例如洛克斐勒就在研究工人阶层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要花多少时间。到了一九四○年代,通用汽车执行长史隆又提出管理学上新的想法,他认为公司一方面要中央集权﹝Centralize﹞,某一方面又要地方分权﹝Decentralize﹞。到了一九七○年代大家又开始崇尚日本的管理制度,而日本是强调团队的力量,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组织都是不同的模式,不管是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或是团队力量,都不是绝对可行的模式。


企管大师杜拉克也曾表示,以往让大家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被认为是很好的制度,但是要是一艘船要沉了,船长还要透过开会的方式来寻求解决办法吗?他最好是直接下命令准备应变。


我的意思是,经营管理不是一套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使用,也不是在同一公司内都可使用。


我所谓的知识,不是像父母拿着汤匙,一瓢一瓢的喂你们吃饭,我希望藉由这堂课,养成你们观察、学习、思考、尝试的习惯,而这也是经营管理者终生所追求的事情。如果我在这堂课一百个学生中,能有十个、十五个学生养成这些习惯,我就很高兴了。


我很希望大家能养成思考的习惯,想,想,想,IBM喊出THINK的口号是很对的。我上次讲了一些题目,例如葛洛夫建议我们要做终端消费需求的提供者,讲到韩国的过度投资,还有柯林顿的绯闻事件。这些经营管理的人都要有所了解,例如柯林顿的新闻,其实是人类价值观改变的里程碑,无论事件未来如何演变,这个里程碑的重要性已经确立。


你们或许会觉得我讲课有点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好象与经营管理没有关系,其实我从事经营管理三十多年,我的兴趣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这些都是经营管理之学。在我求学阶段中,大部份的课程都是理工科目,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教授,却是大一在哈佛大学的人文学﹝Humanity﹞老师,我修这门课非常辛苦,一个刚从香港到美国念书的学生,就要念荷马的「伊里亚德」史诗,这个作品好比中国的诗经,你想想一个外国人懂一些中文,就要去念诗经是多么困难。


我在伊里亚德之后,还要念罗马诗、密尔顿的「失乐园」等书,这些都是西洋文化变迁中不同时代的代表作,这位教授的样貌现在还深深在我眼前,很潇洒、很天马行空,可是他对西洋文化的变迁俯拾皆是,毫不费力如探囊取物,但是我早已忘了教我牛顿三大定律的教授。


这个人文学的教授就是活学的人,而经营管理也是一门活学,我希望这门课最重要就是能启发同学的智能生活。我所谓的思考的步骤,就是观察、阅读、学习及思考,其中工作上的观察约占3/2,工作以外观察占1/3,而工作上的阅读占1/5,公余之暇的阅读占4/5。


学习则是观察加上阅读的结果,至于最重要的思考,有关工作上的思考只占我生活的一小部份,我的大部份思考都是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所谓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就是一直在学习思考的企业。


谈到企业文化,在台积电有很多主管从国外大公司回来,我曾经在台积讲课时,问他们以前在这些大公司内有哪些企业文化的特点,他们的看法是:IBM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惠普则是尊重个人、人性导向、兴业家精神,英特尔为结果导向、建设性的矛盾﹝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追求卓越,及一视平等、纪律,其中建设性矛盾是英特尔有名的文化。德州仪器则是诚信及实际成效导向。


我所谓的企业文化,要当成公司行为的典范,而不是随公司成长自然形成,要由创办人或执行长制定出来,当成主动出击的准则,这也是领导者的责任。在员工升迁的时后,不只要看他过去的工作记录,更要看他是否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好比公司的「轫性」,当公司遇到挫折可以藉此而得以克服。一个公司的成员应该要志同道合,所谓的「志」就是愿景,而「道」就是企业文化,但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接着我要讲到组织。一般的企业组织不可避免的会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下情上达时要经过数个层级,当最高层听到时不仅为时已晚,讯息也被「过滤」的只剩十分之一。现在有了电子邮件系统,讯息传达的效果或许会改善一点。金字塔式组织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减少各级主管的价值,在台湾常看到三个人就有一个人管,这个附加价值很低,一个企业的层级越多,主管的附加价值也就越低。


我这二十年来所喜欢采用的模式,是革新性的扁平化组织,层级少,每个人管理的事情多,常常是十几个人向一个人报告。还有一种「流体型组织」,就是同层级的人可以管别人的事。这种互相参与的管理,可以建立开放的「建设性矛盾」环境,互动机会多了,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同一层级之间解决,总经理最好不要管太多事,而将大部份的时间用在思考未来上。


如果事事都要报告老板才能获得解决,无异庸人自扰。而公司董事长要花七五%的时间思考未来,总经理也要有五○%的时间在这方面,同层级主管的工作可以互相替代﹝Mutual Replaceable﹞。这个不是理论,这个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我过去在德仪的时后,大家同仇敌慨很合作,我相信有五年的时间是这样的气氛,如果能够实行成功的话,效果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