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巨变


  生活巨变


  要在55年的流行语中,把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与以后的中国人生活状态作一比较,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在上世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突出政治”、“阶级斗争为纲”的前提下,报刊上的流行语是轮不上生活之类词语的;同时为激励国人的豪情与斗志,生活中真实的困难场景必须隐去。所以,在当时的流行语中我们很难搜索到生活类词语。不过,个别的一些流行语也能向我们透露出些许当时生活状态的信息。如“一穷二白”,这是旧社会留给新中国的底子,是当时的国情和广大人民生活状态的概括;如“自然灾害”,不管由于是“人祸”还是“天灾”,饿肚子甚至饿死人总是事实;“艰苦奋斗”,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流行语,我们现在也要提倡艰苦奋斗,但是,喝着牛奶、敲起键盘、面对市场竞争的艰苦奋斗,与当年的“艰苦奋斗”是有区别的。还记得粮票吗?要说明当时生活之艰苦,说一说票子就可以。什么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烟票、肥皂票、火柴票……,都是人们日常天天念叨的词语。如果报纸对此全单照收的话,这些肯定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语。


  大概也是从1979年开始,生活类的流行语开始进入流行语的主流。1980年,“电视机”为当年流行语,不过那时的“电视机”大多放在院子里或弄堂口供几十双眼睛欣赏;1981年,“录音机”荣列流行语,不过那时的“录音机”经常被骑车人拎在手里并拧到最大音量在大街小巷招摇过市;1985年起,老年人开始责难年轻人追逐“名牌”,不久,老人们也想通了,至1987年,关于“时装”的概念风行全国;1988年,喜新厌旧的人们开始热衷于谈论购买“彩电”,至于热销没几年的电风扇,此时也面临着关于“冰箱”与“空调”话题的考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前谈论“粮票”、“布票”的人们突然摇身一变谈论起“股票”来了,健忘的市民们竟然不再记得“购粮证”藏在哪里,只是拎着大捆的钞票冲向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开发商索要“商品房”的“房产证”。人们感叹:一切真的“大变样”了!刚刚学会了开“电视机”,又面临着学“电脑”;刚刚学会玩“卡拉OK”,又来了“多媒体”;刚接触“硬件”,又碰上“软件”;刚上了“网站”,又说要“电子商务”;刚建了“小区”,又要建“社区”;刚结束“申奥”,又开始“申博”;人们忙碌并兴奋地说着各种时髦的流行语,这就是生活

    我们听到了各个年代发出的强音,其中有欢呼,有歌唱;有批判,有责难;有震天的口号,又有坊间的民声;有高高奏响的主旋律,也有低低回旋的咏叹调……


*近代西方是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


* 政治对一个社会而言,是各种力量、成就累积下来的,教育好、人民的修养好,种种都好,政治才好不是政治好,才让所有变好的。


* 一切的政治经济社会成就,其背后归根究底都是善用个人才华与能力所造就。因此,如何善用个体的精华,才是企业管理的未来显学


* 对于政治的问题三件事情:不批评、不支持、不参与。


* 每握一只手,每看到一双眼睛,都是选民的付托和期待,都杂着恩情,让人感动


* 政治人物先建立良性互动,然后共同培养民意的良性互动,建立起朝野一致的感情、信任和诚意,才能构成政治解决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