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将来赖以为生存的、足以跟别人竞争的能力,
绝不是 英文、数学、计算机这些技能 ,
而是抗压性 、挫折忍受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么、 能不能体谅别人、跟别人好好共处…..等等
这些作为一个人的 “ 完整人格特质 “ 。
技能 ,只要想学,一段时间就可以学会;
天生的人格特质 ,则需要从小很精细的观察、引导、培养,
长大了,带着这些特质去面对!
文╱Carol(奥林大颖文化总编辑 )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个小男孩有一个好朋友,小男孩从小就跟这个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
这个好朋友是一只小猪,而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个以杀猪为生的屠夫,
小猪养大了,有一天会是爸爸要屠宰的对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猪长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 爸爸也快死了,
因为爸爸得了癌症,医生告诉爸爸只剩半年的时间可活了。
爸爸还是每天静静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赚点钱留给儿子过日子。
「除了钱之外呢?孩子,我还应该留给你什么呢?」爸爸这样想着。
爸爸告诉小男孩:「再过一阵子,我要杀你的那只小猪了,到时候,请你当我的助手,在一旁帮我。」
小男孩不只悲伤,还很生气。他想:「爸爸真过分!真残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杀猪;
小男孩对小猪很不舍,全心全意珍惜跟小猪相处的每一天,
也因为对爸爸的不谅解,
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坚强面对这一切,他不愿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该杀小猪的那一天了 ……
爸爸没有杀小猪,因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静静的流眼泪,他终于了解爸爸的心意了。
小男孩没有嚎啕大哭,
因为他对「失去」一直有准备,现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这种准备。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
爱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护孩子、给孩子快乐、让孩子得到很多」,
但是, 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们还要面对很多「失去」。
大一点的失去,是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失去至亲;
小一点的失去,有可能是丢掉一个心爱的玩具,或是一个好朋友搬家、转学。
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对的吗?怎么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绑架,最好的保护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跟着他,
而是教他遇到状况时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将他关在无菌室,
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万一生病了,又该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伤,更要教他如何让自己避免跌倒,
万一跌倒了,自己又该如何处理…..
愈是爱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边时,我该留什么给他?」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去」、面对不那么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莉莎的星星》、《独自去旅行》、《好好哭吧》
是三本以不一样的故事讨论「失去」 这个议题的童书。
说是童书,其实里面有很多的涵义也是很适合大人去想想的 ……
莉莎的星星》讲的是一个小女孩莉莎生病了,
需要长期住院、不能去上学,其它小朋友对同学生病这件事的反应。
有些孩子一开口就问:「莉莎生的病会不会传染给别人?」
有些孩子则是担心莉莎会不会死 ……
每一个孩子面对同样状况,所思所想都不太一样,
这就是个可以跟孩子好好讨论的点。
最难过的是莉莎的好朋友班尼。
莉莎生病后,班尼很自责,觉得一定是自己没有对莉莎好,她才会生病。
又在心里偷偷许愿要把玩具都送给别人,如果这样可以使莉莎好起来的话…..
班尼的这些属于孩子的天真、善意情怀,读来真是令人动容。
我们经由一个故事,看到了生命的美好,
也学习到一种新的对应生命挫折的态度……
《独自去旅行》则是用很童话式的可爱动物、鲜艳色彩去诠释一个有点小悲伤的「失去朋友」的故事。
兔子要远行,浣熊、鸭子、大象虽然不舍,但大家以「回忆和兔子度过的快乐时光」来互相安慰,
让「失去」这个本来是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生命能量。
《好好哭吧》却是由一个温柔的死神说故事给孩子们听,
把生跟死、快乐跟悲伤、欢笑跟哭泣,
这些原本看似对立、但其实应该是并存的情感放在一起看,
让孩子理解
生活里本来就有正面和负面的东西,应该快乐去面对正面的、好的事情,
也需要有度量接受生命中不好的、负面的人事物。
所有对孩子的发展观察及研究报告都一再显示,
一个孩子将来赖以为生存的、足以跟别人竞争的能力,
绝不是 英文、数学、计算机这些技能 ,
而是抗压性、挫折忍受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么、 能不能体谅别人、跟别人好好共处…..等等
这些作为一个人的 “ 完整人格特质 “ 。
技能 ,只要想学,一段时间就可以学会;
天生的人格特质 ,则需要从小很精细的观察、引导、培养,
长大了,带着这些特质去面?